金剛經第27講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斷滅相」是講什麼?怕對具足相,當成一種否定。因為成就無上

正等正覺,並不是依於具足相而成就的,前面不是講轉輪聖王也可以,否則轉輪聖王也就是佛,也就是如來了?所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還是在乎什麼?在乎要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法要瞭解,說「諸法斷滅」,不可以用這種方式看!「諸法斷滅」,法是不會斷滅的,也就是說物質會斷滅的,因為物質是成、住、壞而後空,是斷滅的;於法而言是生、住、異、滅。所以這裡面的滅是暫時的消失,不是一個斷滅。有時候世俗人講:「人死如燈滅!」人死了說如燈滅,就是等於斷滅,人死還有業的存在,還要隨業再去投胎轉世。於法來講不能談斷滅,法沒有斷滅的。

可是如果想到另外一點,很值得大家思考,我們不是講正法、像法、末法嗎?末法到最後佛法也沒有、三寶也沒有,連一個佛字都不知道了,不是斷滅了嗎?還是沒有斷滅!如果有斷滅就不可能有「龍華三會」,有彌勒菩薩再來娑婆世界繼續表現佛法,它還不是斷滅。因為通常談正法、像法、末法,不是真正三個分段的時期,經典上也有說正法時期也有像法、末法,像法時期也有正法、末法,其實末法時期,也有正法、像法,這話怎麼說?釋迦牟尼佛在叫正法時期,是住世以至到他入滅五百年;佛陀在世的時候同樣有像法,為什麼?打著釋迦牟尼佛旗號行外道的很多,還有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同樣很多地方聽不到佛陀的法,甚至於聽到佛陀的法,不願意去做,還是跟世俗人一樣,也是末法。

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以後,現在能看到的是什麼?都是一些泥塑、木雕、紙畫這些形相,所謂的像法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雕像、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的雕像就是佛寶,大藏經就是法寶,現出家相的就是僧寶,像法時期是以表相來看。這中間為什麼也有正法、末法?就在乎這一些所謂人天師範,究竟對佛陀的道理方法吸收多少、消化多少,有多少修養,所介紹的如果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說法,就是正法;如果說領導大家誦經、禮懺、做法會就是像法,什麼是末法?處在打著佛教旗號,到處招搖撞騙的很多,當然完全不信的人還是更多,至少其他的宗教就不信,都是末法現象。

為什麼末法時期也有正法、像法,現在是處在末法時期,經典上記載正法五百年,像法在經典裡有幾種說法,有五百年、也有一千五百年的說法。以般若部說;正法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並沒有一個肯定的數字,因為時代、環境變化。同樣末法時期,雖然處在這個時期,還是有機會聽到正法,可是也有很多所接觸的還是像法,末法就不需要解釋了,幾乎張開眼睛、豎起耳朵到處都有。所以於法不能說斷滅,這就是以正法、像法、末法來看。

再說以法的──佛法本身流傳,以及延續的這種情況來看,它還是一種循環性,常說佛法是圓的,不是一條橫線,或一條直線。圓的就是一個循環的,橫線、直線就是有開始、有結束,有開始、有結束都是斷滅。佛法裡常講人無始以來,為什麼談無始以來?它不一定哪一個時候開始!常說:「我業障太重!」是哪一世的業障,現在發出來呢?因為在第八識裡,阿賴耶識的業是沒有排列順序的,它要相應於外面的緣誘發它,也就是說外面的緣成為誘因,業的種子才會顯現是好的、是壞的,甚至不是業是道,都看外緣的誘因是什麼?所以佛法是談圓不是談橫線、直線。

於法而言,千萬不要說,尤其現在很多說:「你這麼做,就能得到什麼!」談因果,只有一因一果。我一直說,一因一果是因果律的基礎;有一因多果、有多因一果、還有多因多果。以因果律而言不是談一因一果,不能用這種方式,這麼說就是斷滅。因為因果法本身還是一種循環性;因中有果、果中有因,這都關係以一因一果為基礎,於法來說不是一個單一的,如果說是個單一的,於法就是斷滅了,不可以用斷滅的方式。

常常說:「我這麼倒楣!前世大概做了什麼壞事?」你這麼好,就知道前一世,一定做了什麼好?這只是一個一因一果!一個學佛的人,是可以轉原來嚴重的惡因;本來是惡果、苦果,如果是個學佛的人,有修養就可以轉化原來非常嚴重的,用輕微的承受這種果報,化解這種業。憑什麼化解?以前也講過;六波羅蜜法都照著依教如法修行,本來兩個人見著面惡緣顯現了,顯現什麼?吵啊、打呀!甚至於原來就結下什麼仇,產生一種仇恨。如果學過六波羅蜜法而在修養,至少頭一個就可以去忍,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兩個人對峙得很厲害,有一個人能先忍一下,就不會惡劣下去。通常都是一個不服一個,愈對抗就愈烈,當然就不堪收拾,這個叫隨業而轉。一個學佛的人就是好在可以轉化,憑什麼轉化?憑修養!

所以談無上正等正覺,提出很多的道理方法,都是說怎樣在現實生活中用得上;除了自己的修養,吸收這一些知識經驗,也可以用得上,可以去看、去聽、去深入地認識。吸收別人的知識經驗,成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少花很多的時間,學佛就是如此!不要說自己一定要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把別人的一切都放棄。看看接觸的身邊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把每一個人的長處都學會了,減少時間在人生道路上暈頭轉向,甚至撞得頭破血流。講《金剛經》的主題就是在智慧;於自己、於別人,自己與別人的關係,甚至對自己的修行辦道,對別人的修行辦道都一樣,唯有智慧!

智慧從哪裡來?就得靠釋迦牟尼佛講的道理方法,去吸收、去消化!怎麼消化?在身口意行為上調理自己,就是消化;吸收就是理解這些道理方法,理解以後還要照著去做,理解就是吸收,消化就是照著做,最後轉變為自己的。能轉變為自己的,才能面對別人,甚至自己跟別人怎樣發揮這種慧的力量──就是般若的力量。談了這麼多,基本都是一個般若波羅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