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21講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先看這一小段,照文字來看是說;意念中,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有所說法,如果有這種意念的話,謂如來有所說法,就是謗佛。在文字上就是這麼解釋,可是千萬不能這麼理解,這就是看經典常常會產生一些障礙的地方。「有所說法」包括有聲說法、無聲說法,也就是有聲音表現、還有肢體表現的,或者表情表現的。講如來說法,究竟有所說法沒有?經典上也講釋迦牟尼佛住世那麼久無法可說,甚至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個字,這好像是釋迦牟尼佛打妄語?重點在哪裡?「有所說法」是執著於他的言語文句,如果不能把這些言語文句吸收、消化轉變為自己的,就變成「如來有所說法!」只是依賴釋迦牟尼佛,對自己並不能得到好處,而是如來所說的吸收了多少、消化了多少,真正能轉變為自己的有多少?如果不能這麼把握,依賴他那就是有所說法。

剛開始講《金剛經》,我提到一部大藏經只不過是一大堆的印刷品,為了這個事,有人講我謗佛、謗法!他們都認為釋迦牟尼佛說了一部大藏經,釋迦牟尼佛的法就是那一部大藏經,是這麼去看。如果看清楚了這一段文字,不是我在謗佛、謗法;而是他們認為我不應該講如此,才是真的是謗佛、謗法,為什麼?任何的知識經驗有的是口傳、有的是文字記載,這都是些知識經驗的來源。以一部大藏經來講,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道理方法,如果不認識字或認識字不是很多、不夠深入,只是在念經,並不理解經;後面不是有一句話:「不能解我所說故?」釋迦牟尼佛說什麼?為什麼要說?瞭解嗎?就是這種意思!

要真正能夠知,還要深入的解,也就是從文字上發現他說什麼,在現實上對我有沒有幫助,如果只是一味的依賴,動不動就念一段經文、就念一首什麼偈語,好像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常常聽到法師們傳道,講了很多、很多,就說:「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是很危險的!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這麼講的,你講的裡面,對人的饒益性是不是相同?所以才會說謗佛──毀謗佛!

 

也不要擺在釋迦牟尼佛這一位教主身上,講謗佛就是傷害覺悟機會,如果用這種方式把握,就不會誤解!為什麼?文字表達的,的確有他的道理、方法,可是要能瞭解他的法在哪裡?對人有什麼幫助?說得再好對人沒有幫助,也不是佛說的,不能使我們在迷惑中能覺悟,就不是佛法。如果執著於文字、執著於自我意識,以自我的程度而去認知,很容易造成謗佛!像「有、無」的「無」字,通常就把有、無相對;一個有、一個沒有,而在上面說所謂無為、有為。

人活在娑婆世界跟人與事打交道,時時刻刻都會表現有為,這種表現往往有缺失,會造成傷害,怎麼辦?所以要學佛,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上去認知、深入,然後修養,這修養是什麼?把佛陀的智慧慢慢修養,轉變為自己的智慧,表現出來就不會有缺失而造成傷害,自然就不可能謗佛。因為以自我意識說佛法就是謗佛,也就是具備了這種修養沒有?所成就的智慧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原來的意思?為什麼介紹佛法我經常都強調一句話:法在哪裡?」

不知道法在哪裡,就得不到好處!就像剛剛談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接引這一個往生者,甚至還有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打一個轉,然後回過來又醒了,然後再死?告訴各位這都是謗佛!

在美國的西雅圖,多少年前有一位了不起的,在那裡搞得天翻地覆,現在又有一位了不起的,也在那裡搞得天翻地覆!佛法是對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於身口意提出很多道理方法,告訴人怎麼去調整、修養,而後怎麼樣使缺失愈來愈少,最後到達圓滿的境界,才談得上是佛法。只是依文解義照著文字去講,「明明經典是這麼講的!」我們看的經典是中文,古梵文現在可能是很難找到了,據知在「大英博物館」,就是英國的國立博物館裡面有一部《心經》是古梵文寫的,《金剛經》還沒有得到那種資訊。如果知道古梵文,翻成中文的確有很多辭不達意。像這部《金剛經》分品,多少分、多少分、有什麼文字,看《金剛經》裡面只有很少的偈語。這一部《金剛經》在古梵文裡面,都是用偈語的方式寫出來的。大家看過我寫的生之偈》,體裁都是四句成為一偈、四句成為一偈,這麼組合出來的。

所以不是說中文的經典,一定都是對或是錯,不能用這種方式,可是很多跡象給人,很容易產生誤會;「有、無」在中文的意思,有就是肯定,無就是否定,可是與原來的梵文經典意思不一樣。所以後面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它的意義就在這個地方,為什麼?佛陀是說了很多,可是你吸收、消化了,得到了多少?否則,只是釋迦牟尼佛說什麼如此而已,自己得到什麼好像就沒有關係一樣的!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信心不?佛告: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這裡比較麻煩的是這一句:「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如果照文字講他不是眾生,可是又不是不是眾生,是不是這麼翻出來的?這個不是在做文字遊戲嗎?所以要知道「非」不是「是」的相對,也就是不是一個否定詞。「非」是依於原有,人認定的「是」,經過認識瞭解以後,所發現的原有那一個,或是人,「不同於原有」,所以「非」是不同於原有,如果把握這個文字就很容易理解。

為什麼會不同於原有?因為人從知識經驗的成長會起變化,從佛陀的道理方法上面修養,也會不同於原有。世俗有一句話:「三日不見,刮目相看!」就是不同於原有。可是不同於原有,要瞭解這個不同於原有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原來是好的現在變成不好了,原來是不好的現在變成好了,原來是好的現在更好了,都包含在內,就是看這裡面的因與緣的關係。

這一段文字說:「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這是須菩提所問的問題,佛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為什麼?「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就是我剛剛講的,把握「非」是不同於原有,再看經文就很容易瞭解,把它當否定詞的話那就亂了。「非」跟「無」的差別在哪裡?無是從有突破以後一種有的現象,經過認識瞭解從中發現一些什麼,突破了原有的那個有,顯現另外一種現象,原有的有的現象再顯現的另外一種現象,叫做「無」,因為它是突破以後的,這種突破以後也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可是「非」肯定是不同於原有,「無」不同於原有,它是不一定的,「非」不同於原有,它是肯定的,這一點要把握!

把「眾生」的問題稍許提一下,通常談眾生,大部分是指六道眾生。佛法是對人說的法,所說的眾生都是以人為對象,不包含其他的五道眾生,是以人道來說。所以我常常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就是對人道眾生來說的。佛法能不能對天道,或其他的眾生來說法?如果以菩薩的成就要完成七地,沒有七地以上的修養,證到那種果位,跟其他的眾生沒有辦法溝通,你講的他聽不懂,沒有用!這就是為什麼強調佛法是對人說的,因為人與人之間可以溝通;我們是用中文,假使要對一個英文系統的人說;不懂英文,可是最起碼可以找人翻譯,甚至還可以學習,可是其他五道眾生的言語,人連學習的機會都沒有。

這段經文,為什麼老是談到眾生怎麼樣?眾生有善、有惡,經典幾乎是對人說的,要把握;像地藏王菩薩的本願經,是針對地獄眾生說的經典,所以它的眾生對象不同。就像平常念佛號好了,有的人說念觀世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念藥師佛是因為生病,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這都是錯的!因為持名念佛、念菩薩,只是幫助我們不要一天到晚跟那些無明煩惱、妄想雜念打交道,是幫助提起正念,如此而已!想要念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好像所有的佛菩薩都變成有任何一個問題,就去拜一個什麼,念一個什麼,那不是佛法,佛法是以智慧為前提,人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辦法,都是智慧不夠!

為什麼?因為這種修養是能表現出來的,修養不是說自己有修養就行,要能表現出來。可是這裡要提醒,有的人說他有修養,頭上會發光、會分身,有他心通好像神通十足,都不叫修養,修養是什麼?人的問題造成煩惱他能幫分析,幫忙找出關鍵性來,然後自己去化解,才叫做修養。絕不是我在那裡弄一下、搞一下你就好了,那叫迷信,不是智慧!可是太多的人學佛就是太過於迷信,什麼是迷信?什麼是正信?一味地依賴佛或者菩薩就是迷信,學習佛菩薩的修養得到相同修養,就是正信。

當然要達到那種境界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因為修行辦道;即使釋迦牟尼佛本身也歷經了多久的時間,在這個時間的空間,接觸了多少知識經驗,吸收了那麼多知識經驗以後,經過整理的比較選擇、選擇比較,最後成為使人能得到好處的力量,什麼力量?就是般若或是講慧。所以說慧是一種力量,是修養完成才能表現,這種表現稱之為慧,一定是使人能得到利益的。

學佛一定要學智慧,千萬不要去學人,人家怎麼說就認為怎麼說。我不是教你否定那一些人,得到這些知識經驗以後要思考,不妨假以時間整理,怎麼整理?去比較選擇、比較選擇,最後自然會得到所需要的、對你有幫助的,如果不能這麼把握,等於「如來有所說法」,最後呢?「彼非眾生!」可是後面「非不眾生」就不存在了,因為「非不眾生」是修養才能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