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

  「錯」這個字大家看了有什麼想法?首先我可以肯定說:凡是認識中國字的人,沒有一個人認它是「對」的。請問在座有誰把它唸「對」的?誰都會把它唸「錯」!對不對?可是這有什麼意義?我們是禪修營,禪是講究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但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問題了。我再說一遍:「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有問題了。」不要忘了,我們是禪修營,不是佛學班!千萬不要把這當成拆字,因為我不是看相算命的,也不是拆字先生;所謂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我已經提示了:「如果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有問題了!」有誰開悟了舉手,我馬上叫悅眾師敲鐘擂鼓!中國字本來就是這麼妙!如果多用點心,即使一個字,也可以說其味無窮。這個「錯」字為什麼說錯?過去有錢,現在沒錢是不是錯?過去有錢,現在為什麼會沒有錢?如果多用一點點心,譬如-老和尚讀書:說是惜金,是不是就錯不了?!

    這不是拿文字來做遊戲,佛法中提到:「人是隨著業來這世上的,來到這世界就錯了。」可能會說:「又不是自己要來的!」我可肯定說:「是自己要來的!」為什麼是自己要來的?因為業是自己造作的,自己造作業的因,當然就要承受業的果,如果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造業,根本就不會來到這世界,因為沒有業就不會成為六道眾生。所以說,人來到這個世界就錯了!可是有誰承認錯了?如果過得苦就怨天尤人,一旦過得好就認為那是自己的命好;如果是佛教徒甚而會認為「因為我過去做了很多布施供養功德,我有福報」,我告訴你,你還是錯了!如果真有那麼多的福德因緣,為什麼在人道而不在天道?各位上課的時候有沒有聽到:「佛法是去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同時還要運用佛法去化解一連串的為什麼?」如果不去探討,或探討又不去化解,都是錯,探討還要能化解。

    學佛有個普遍的現象-依賴,學佛剛開始必然會依賴,為什麼呢?依賴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是什麼?是他的道理方法,剛開始必然要依賴這些,就好像小孩子剛開始要依賴父母,可是小的時候依賴父母,到達某一種年齡為什麼自己就可以自立?甚至於還可以去開創前程?學佛為什麼要耽於依賴?開始時依賴,長此依賴,甚至於依賴到臨終那一刻,還要人家幫忙助念?為什麼學佛不能從依賴中慢慢成長呢?我跟門下出家弟子講過:「如果我死了,臨死的那個時候,假使有誰在那裡念阿彌陀佛,我一定起來甩他兩個耳光」!這話值得大家思考!學佛剛開始的確難免要依賴,可是不能永遠依賴,否則學佛幹什麼?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將佛陀的智慧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如果不能做到這一步,最多只是個佛教徒,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不曉得在座的各位有沒有看過《千佛山雜誌》,雜誌封面上就寫著「信佛、學佛、可以成佛」。如果信佛、依賴佛,那永遠成不了佛。所以我常說,既為一個佛弟子,不要只是做一個佛教徒,必須要做一個學佛的人!

  現在,我要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學佛不是學那些泥塑木雕的樣子。很多人強調一些表相,比如說打坐,模仿那個雕像,有的打坐這個樣(舉起一隻手),有的打坐這個樣(放掌),就是照那個雕像在表現,這哪是學佛?是在學泥塑木雕的相!佛是什麼意思?大家都知道,「佛」,是已經圓滿覺悟的人,憑什麼能夠圓滿覺悟?因為他的智慧圓滿了!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智慧不夠,很多事情智慧不夠做不到,甚至於有很多明知道而無可奈何,為什麼?還是智慧不夠!如果智慧圓滿了,就如經典上所說的:「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因為學佛是學覺悟!

  談到人,頭一個就會想到,無明、迷惑的問題,尤其動不動就是無明無明;禪宗裡有一個公案說:「父母未生你之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我可以告訴各位:答案就是無明!為什麼?「十二緣起法」一開始就是談「無明」!什麼是無明?就是不明瞭!所以佛法裡談到「無」字,我也順便提醒各位,「無」在經典裡很多地方,它不是說沒有。無是從「有」去認識、了解、發現,而後突破那個有,顯現另外一種或者是沒有傷害的、沒有缺失的結果,就稱之「無」;可是還有一個意思「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那就看下的功夫,有的時候做得到,有的時候不一定做得到。所以「無」字在佛法中是非常巧妙的文字,尤其在禪法裡面。有公案說:「狗有沒有佛性?」有的說無、有的說有,究竟狗有沒有佛性呢?如果說沒有佛性,則違背經義、違背佛陀的思想,為什麼?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怎麼會沒有佛性?如果說狗有佛性,牠為什麼去投畜生道?而不成為人或成為天呢?所以公案裡就有一位老和尚回答說:「明知故犯!」其實這個話就是從「無」裡顯現的境界。人不也經常明知故犯嗎?明知道來到這人世間要受苦受難,為什麼還是要來?當然也知道為什麼,尤其,做父親母親的,有的時候為了兒女心甘情願,再苦也不會埋怨,以做母親的更為辛苦,面對苦,她可以做到不以為苦,所以曾經有人問我:「什麼是菩薩?」我說:「菩薩就是媽媽。」很多人就罵我:「你太侮辱菩薩了!」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菩薩有因位上的菩薩,還有果位上的菩薩,若已經成就了果位上的菩薩,就不會是六道眾生中的人了,如果是因位上的菩薩?當然還是六道眾生裡的天或者人。

  所以說,佛法不是給答案,假設提出一個問題,能夠以一個答案來回答,我敢說這個人不懂佛法!舉個簡單的算數問題,大家能不能告訴我一個肯定的答案?「一加一等於幾?」不要以為:「你在侮辱我們的智慧」不要這麼想喔!剛開始再三的強調「我們是禪修營」,以世間法而言,一加一,有各種不同的內容,自然有各種不同的答案,這是可以肯定的;佛法卻是有問題沒有答案。佛法是,當一個問題生起,要去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及分析問題,並從中去發現問題,把問題搞清楚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答案了。

  如果用問與答的方式去學佛的話,我肯定告訴各位,最後的結論當然是:「我的業障太重了!」此話怎講?一個佛教徒,一個並不是真正學佛的人,包括法師在內,當有了問題、煩惱,「師父啊,我煩惱太多了,是不是業障太重了?」其實這話要說它是?還是不是?如果法師並不跟他說是或者不是,煩惱太多了怎麼辦?那個法師告訴你:「教你一個辦法,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好的念」,的確學會了,回到家裡拼命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好像很有效,煩惱都不起來?可是念久了,煩惱又冒出來了!如果再去問師父:「師父,我照你的做,開頭有效,念久了還是一樣煩惱」;「那我告訴你,持一個咒語效果可能會比較大」。他就會教你一個咒語,好像如獲至寶,就回去結手印、念咒、觀想,配合身口意三業……「這個三密三業能夠相應,我的煩惱就沒有了」;結果剛開始做的確有效,可是日子久了,煩惱還是煩惱!如果再去問這個師父,師父會再告訴你一個方法:「你去拜懺或者念經……」;如此這般問他,他教你,到最後:「師父啊!實在沒有辦法,我還是煩惱」,這位師父就會回答我講的那句話:「唉!你的業障太重,我什麼都教你了!」這說明什麼?一開始我曾說:「面對問題,要去認識問題、研究分析,要去發現問題」;你說有煩惱,居然不問為什麼煩惱?然後就告訴你一個方式去消滅煩惱,這好像佛法就是武器,煩惱就是敵人,拿武器去把煩惱打掉,可能嗎?所煩惱的問題還是存在!所以說,佛法是當問題發生時,要面對問題,去認識問題,要去分析它、研究它,從中去發現、去體會,若能把這煩惱搞清楚了,那什麼方法都不需要了,煩惱也就都化解了。可是目前佛教界這種現象太普遍!

    學佛不是依賴,剛開始雖然依賴佛陀的道理方法,去學習,而後運用在現實生活裡。這幾天教各位如何在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運用止觀的方法,這都是把佛法融合在現實生活裡,幫助我們怎麼去化解問題。尤其要提醒各位,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運用止觀的方法,產生的「非想」不止一個,因為想行建立間隔、用止觀的方法,它合乎邏輯學,為什麼?從第一個想,到產生第二個想,就不同於原有的第一個想,可能有很多很多不同於原有的想,都叫做「非想」,因為非的意思就是「不同於原有」,這個非不是一種否定。當有了許許多多的非想,接著就必須要做比較,如果只有一個想,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就沒有選擇的餘地,有許多的非想沒有關係,去比較、而後選擇。選擇到某一些好的,再比較、再選擇,再比較、再選擇……直到最後,選擇得到的就是所要的。邏輯學不就是如此嗎?所以不要把佛法當成神話!佛法,肯定地告訴各位,是在現實生活中,能用得上的才叫做佛法。在現實生活中用不上的,那是宗教,是一個宗教徒的信仰,一種依賴,如此而已。

  現在回到這「錯」字,剛剛說:「只要多用一點點心,這個錯字就沒有問題了。」因為就是少了一點心。人平常面對人與事,就是常常少了一點心,多了一份強烈的自我,可能大家聽了這話會覺得「很矛盾」;其實,不矛盾!「心」如果以佛法的基礎來說,所謂的五根、六識……一直到第七,這個第七識就是心,所以談心,就必須探討「五根、六識、七識」,才能夠稱之為心,否則的話,就只是所謂的「業的自我」,是因為業所形成的自我。所以什麼是「心」與「我」?可以說五蘊的變化、產生作用得到的結果,就是心識,或講第七識;如果五蘊只在這心法的第一線,跟眼前的色法只打個交道而已,那就祇是一個自我意識,為什麼?憑我看到的、憑我聽到的,就確認如此!所以人最大的障礙,也可以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那個「我」,不是別人。可是通常都喜歡把一切推給別人,真正自己有問題或錯了,會找一百個理由來袒護,為什麼?肯定的說:「你的「我」中,只有業的成分,沒有道的成分!」所謂業的成分,好的是善業,不好的都是惡業。即使全是善業也不能成道,因為善業完成的福德因緣,最多只能到天道去享受,不能成道。業要清淨了才能成道,也就是說,惡業固然要清淨,連善業也要清淨了,才能成道。擁有很多善業,最多只能到天道,不可能成為羅漢、菩薩、佛!

    目前以佛教來講,或任何宗教都有相同的一個語言:「一切的宗教都是希望人向善」。好像大家都是惡人?都是武俠電影中惡人谷出來的?尤其談到業,動不動就是:「我業障太重了!以致生病啊、運氣不好啊、什麼都不好啊……」,我就會反問他:「難道你都只有惡業、沒有善業嗎?」所以很多事情,不要老是動不動就歸之於業!要知道,造作行為完成的結果,一種是業,但還有一種是道呢!如果說造作行為的結果都是業,乾脆像塊木頭、像一塊石頭,那就算了。只要會動,哪裡會沒有造作行為啊?睜開眼睛會看、豎起耳朵會聽、腦袋瓜會想,怎麼不會動呢?動就是造作!所以如果解釋佛法說「造作成業」,是值得商議的,難道造作就不能成道嗎?業與道都是一種行為完成的結果!所以常常聽講佛法,佛教的電視頻道有五六個、很熱鬧,可是,真正告訴現實生活中去發現佛法的,在哪裡可以看得到?佛法不是在《大藏經》裡才找得到,有句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一事」,不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嗎?可是我要聲明一點,不是告訴各位不要讀書、不要讀經;而是說,把佛陀的道理方法學會了,有沒有運用在現實生活中?前幾年,有一位跟我出家的比丘尼,年紀不小,差不多七十歲,快要往生前的一段時間,身體不太好,一天到晚在煩惱俗家的孩子、孫子、家裡面的事業……,我告訴她不要去管那些,你好好念佛就好了;她說「師父這不對喔!我拜你做師父就是要靠你喔!」我說:「除非我先死,然後我拉著你一起走,如果我不死,你靠我也沒有用!」這就是說學佛不能依賴,必須學習佛陀的智慧。

    尤其佛法,以禪來講,不管從印度開始的佛法,或一直到中國發揚光大,佛法的特色就是在禪。可是關於「禪」,我要提醒各位,禪不是打坐,不是閉目養神,也不是坐在那裡胡思亂想。禪的本身,「禪那」是梵文,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靜淨的思考」。第一個靜是「安靜的靜」,第二個淨是「清淨的淨」。常發生的問題是什麼?有的反應太快,為什麼反應太快呢?自我意識很強的人,反應都很快!如果多思考一下,對自己所認識、了解的,總是客觀一點,速度快並不表示有智慧;速度快,以世俗來講,說這個人很聰明,可是結果很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為什麼禪修營裡特別強調「調理五蘊,想行之間建立間隔,用止觀的方法?」這是千佛山唯一的特色,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可是要把握它的要領啊!從理論上並不困難,可是在實際上要用心的話,的確要把握「運用思想、發揮智慧」這八個字。尤其大家只有兩三天的時間,要一下能抓住一些什麼,我不是說不可能,即使抓住了還要用得上,如果抓住了在現實生活中用不上,那也沒有用!那就等於什麼?像銀行裡的櫃臺人員,數鈔票,經手的鈔票很多,但沒有一毛錢是你的。

    現在花一點時間讓大家來動動腦,來談一個公案,用思考的方法來探討公案。所謂參禪,過去在大陸的叢林裡打禪七,起碼都是七十天,台灣是一個創造者的地方,為什麼?有禪一、禪三、禪七、禪幾的……過去大陸進禪堂,起碼七十天!談一個在《指月錄》、《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裡面可能找不到的,所提出來的公案是最平常的、到處都有,可是後文要下點功夫去想一想。這個公案是什麼呢?「祖師西來意?」也就是說:「菩提達摩到東方來,究竟本意是什麼?」這個叫做祖師西來意;接著後面才是最要緊的,你們要思考的;我說:「我穿著黃色的海青,坐在賽錢箱上或者說功德箱」,「我穿著黃色的海青坐在功德箱上」,我說:「這是祖師西來意」。我再說一遍:「問祖師西來意,就是菩提達摩來到東方,本意是什麼?」我回答說:「我穿著黃海青,就是黃色的海青,坐在功德箱上。」大家思考一下,菩提達摩來到東方,本意是什麼?說他弘法利生也可以,或做什麼也可以,或說在少林寺傳武功也沒有關係,那不是問題;而是我說:「我穿著黃色的海青,坐在功德箱上面。」…………(令學員思考)

    暫時不要用腦筋了,不妨把這帶回家去!再回到原來的主題「錯」。大家用最短的時間,六十分之一秒,一秒中間、以六十分來講一秒,在經典裡叫做一剎那;究竟從生下來到現在,自己真正承認錯的機會有多少?時間到了,早就到了。「一剎那」!這是什麼意思?在一剎那中間,要想一生中間究竟錯了多少?不是錯了多少的問題,而是真正所謂「錯了!」錯了什麼?其實我講一剎那,就是給你十年,也搞不清楚,為什麼?十二緣起談人的生命現象,一開始就是無明,剛剛我提到無明是不明瞭,如果以現在所知:「我為什麼來?」「不知道!」可是有一個問題,不能說完全不知道呢!「又不是我自己要來的?」或說:「因為業力的關係啊,所以不來不行啊!」這又太消極了。有沒有想過?「可能我就是菩薩再來呢?」「乘願再來呢?」如果問你「你從哪裡來?」你說:「我從兜率天來」。在座有沒有人敢講這個話?兜率天啊,我講的兜率天,還要再往裡面走,彌勒內院,就是彌勒菩薩住的那個地方,你從那邊來,因為在娑婆世界,所謂的再來菩薩都是從彌勒內院來的。

    講到這裡順便提另外一件事,有很多特別推薦彌陀淨土,說念佛又簡單又快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成為補處菩薩,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我說這叫做「胡說八道!」大家知道極樂世界有三本經典描寫得很清楚,如果是在極樂世界成了補處菩薩,來到人的世界,說:「打板了、要吃飯了」,這位補處菩薩一定要問:「還要吃什麼飯?想一想就有飯吃了,就飽了!」說要穿衣服:「要衣服還不容易,想一想就有了!」那早晨一起來:「我把衣服拿起來,天上就有花掉下來,我就可以拿花供佛啊,你們怎麼這麼麻煩?」你說這位補處菩薩來我們娑婆世界有什麼用?所以我說那叫做胡說八道!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跟人的環境完全不同,千萬不要常被一些用自我意識說佛法的人迷惑。的確,很多修彌陀淨土的人:「我趕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然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在那種極樂世界修行又快,然後成補處菩薩,再來娑婆世界度眾生」。不可能!不可能的理由其實自己都可以想,因為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世界,只有彌勒內院的補處菩薩才可以來娑婆世界,因為彌勒內院還是屬於娑婆世界的範圍,所以成為補處菩薩,一定是要相同於娑婆世界的環境,可以來傳道、可以弘法,可以告訴你,他對你的一切都很熟悉,然後幫助你。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世界,雖然過去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可是學的是極樂世界那一套,不是娑婆世界這一套。所以說,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阿彌陀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不要混為一談。

    要想學佛成道,千萬要分清楚,我常說在家學佛比出家學佛成就要容易多了。可能大家要說:「你是不是反對人家出家?」不是!因為在家居士自己賺錢過日子,不欠誰的;出家完全靠居士布施供養。所做的一切,先要還四事供養,所以在家學佛比出家要方便多了。何況出家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要真正做到喜捨。真正能喜捨才能去修學慈悲,才能夠去幫助別人-因為在家,可以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可以隨緣,不是規定一定要這麼做,他不一定要有這種願力;出家就不一樣,肯定一定要做!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在座的有這份心想出家也不要洩氣,不要聽我這麼一講,就「嗯,還是在家學佛比較好」。在家還是有在家的障礙,畢竟在家的障道因緣就比出家多得多了;可是出家,就必須要有一份願力!這一份願力,頭一個要能夠喜捨,要歡歡喜喜的捨棄一切,包括那個自我在內;先要能做到這一點才能出家,出家以後才能去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後去行你的願。什麼願?慈悲大願!

    可是目前在台灣有一種不太好的現象,好像出家要等年紀大了、老了,退休沒事幹了,可以出家了;可是有沒有想過?年紀老了才出家,有多少的時間去修行辦道?等到自己真正有了一些基礎,可以去幫助別人時,說不定已經進棺材了,相反的,還欠了一大堆的債務!只不過我還是說:在家修行,的確要比出家人方便多了;不要說別的,我坐大眾運輸工具,一上車全車的人都看我,你們上車的話,絕不會人家都看你,除非小伙子特別帥、長得特別美。不要說別的,像出家人,假使要經過一些稍微有一點點別人認為不該去的地方,就是經過都不可以,為什麼?「你看這個出家人,怎麼跑到這種地方來?」那是非常彆扭的事!可是話又說回來,出家人日子是不是不好過了?別忘了,為什麼出家要有僧團?要有寺院?寺院,就是出家人的家,出家的團體,就是一起修行辦道的地方,當然也得看個人的修養。

    有許多人,買一盒餅乾就要看看裡面有沒有蛋?認為有蛋就不能吃!本來買一包餅乾拿來吃是很平常的事,因為是學佛的人,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受過戒的人,就先看看有沒有蛋?「喔,有蛋會破戒!」我不曉得這些話是從哪裡來的?難道吃了蛋就破戒了?什麼叫做殺生?所謂殺生,肯定告訴你,假如是自己殺、叫別人殺、親眼看到殺,或者意念生起:「殺肯定沒有關係」,那的確是違戒!那個餅乾裡面有沒有蛋,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不是鼓勵大家可以吃葷腥的東西,而是若太過於執著於相,不明法理,那種日子就變成什麼?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結果有很多的人都不敢學佛。所以有些想學佛法、又害怕學佛的說:「見到出家人要拜,又不可以吃這個、又不可以吃那個,又不可以怎麼樣等等……好多好多不可以!」我就問他:「你有沒有問過法師,有什麼是可以的?」盡告訴你不可以,那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嗎?我說你就問他:「有什麼可以的嗎?因為我要學佛,是要學可以,不是學不可以!」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嗎?因為學佛常常忘了一件事,我們在社會上已經有太多的框框把我們框住了,如果來學佛,原來的框框不把它拆掉,反而增加更多的框框,那學佛幹什麼?經典裡強調:「學佛是解脫」對不對?解脫就是教你把一個一個的框框打碎、拆掉。可是現在很多人把解脫認為就是死?好像死了就解脫了?這都是胡說八道!就像經典上說,好像一個繩子打了一個結,去把它解開恢復原狀、恢復正常,叫做解脫。那些一個框框、一個框框的,不就是問題嗎!所以現在很多人,好像都是在學「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而不是在學「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幾乎都是在學不可以,既然不可以,那學它幹什麼?要學的是學什麼可以!所以說,學佛就是要去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是什麼?就是他講的道理方法,學了這一些,運用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幫助我們,把會造成傷害的轉變成不會造成傷害,有缺失的可以慢慢越來越少,那就是一個智慧人,就是一個修行辦道而能成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