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六道的認識

三界六道的認識

欲界、色界、無色界合稱為三界。

欲界有六道眾生,欲,希求的意思;界,是範圍。生活在欲界的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等情感的需求,充滿了欲望,自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以至六欲天,男女相參在一起,多諸樂欲,是貪欲熾盛的世界,故稱欲界。

色界有四禪諸天,是有形色的物質環境,和可見可聞的體相世界;位於欲界的上面,已離食和婬的貪欲,無有女形,亦無欲染,悉皆化生之眾生。但於情識分別,仍屬有情眾生,具有身體、宮殿等物質的實有,唯係精緻美妙之類;住在色界的眾生,多以禪定修養的深淺粗細而分,依四禪十六天或十八天為境界的差異,故稱色界。

無色界有四無色的世界,乃無形無色,無身體,亦無宮殿等物質,但以心識(指思想、意念、智慧等)住於禪定之境。於此無有質礙的世界,其方所無固定之相,唯依果報的勝義,僅取功德福樂,故處於色界之上,自空處天以至非非想處天,但有受、想、行、識之心,而無形質之相,故稱無色界。

三界六道的眾生世界,流轉遷化,回復交替;業力是動力,癡迷而生染著,沉淪生死海。六道輪迴,上三處是天、阿修羅、人,下三道處是畜生、鬼、地獄;上三處從善業而輪迴,下三處從惡業而交替;喜作樂受,惡作苦受,隨業受報,無分高下,業因受果,依業力的強弱而有先後。茲分別述說六道的現象:

天道,包括欲界六欲天,以及色界、無色界的諸天。天的依附處,一分在須彌山,一分在蒼穹虛空。天道眾生,身有光明,果報殊勝,清淨安樂,無為自在,乃關係根本和熏習的差異,而有層級的不同:如清淨天,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行者,斷無明惑,除煩惱障,清淨無垢,已入預流果以上者所住的地方。如第一義天,是三乘聖果,常住不變之處所,亦為諸佛如來未立願世界者,所證涅槃之境地,具無生、無病、不老、不死之特性。(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二)

欲界天的特徵是有飲食、名利、婬欲、睡眠等實際行為,業習所至,多計較,常執著,依無始以來所形成的根器,表現智愚差異的自我意識行為者。欲界有六欲天:

1、四天王天,為帝釋天王的外將,位於須彌山腰,山有四頭,四天王各居一處,各護持一天下,為六欲天第一天處。東方為持國天王,南方為增長天王,西方為廣目天王,北方為多聞天王。

2、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因此,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為六欲天第二天處。須彌山頂,四方有大山,各方分別有一洲天下: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3、夜摩天,意為時分或善分,為善知時故,受五欲之樂而及時稱意,為六欲天第三天處。

4、兜率天,意為知足、妙足、喜足等,有內、外院之分;內院為彌勒菩薩的淨土,常住補處菩薩,尤以弘願生生世世,來去娑界世間的七眾佛弟子,證得七地以上果位者,悉為釋迦如來所安立的最後住處。外院天處,為佛弟子但修福德,以及持戒莊嚴者,是樂受福報之處;此天依空而居,人間四百年為是處的一晝夜,天眾壽命為四千歲。

5、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念,以通力自在,化作妙樂而樂,亦即所謂愛樂變化男女之意;隨緣隨境,自得其樂,無分別、不計量、不固執、任性自在。

6、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天之主,乃欲界違害正法之魔王,是四魔中的天魔;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時,化現來試,使之障礙成道,即是此天魔所作為。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天,於心識作用是有其層次的;雖然,其心與識,同樣不出籌量和了別的範疇,但仍依於「業、轉化、現實、修養、功德」的不同,而有差異。如:欲界天多以人的本體性,加上後天的色塵緣境,影響所至;由是於貪瞋癡等不同的欲念,而發起強烈的分別心,執著於自我成為利樂的欲求,而且是必須得到實質的滿足。而色界天基於欲界既成的習氣,雖然心識作用提昇,仍然存在於形色的求得滿足;因此,於貪瞋癡等的心識作用,往往在意講求身形、住處、物質等精妙美好;是以,形色的欲求,計著於感官的滿足。然無色界天的心識作用,在乎意念的滿足,亦即意念所及:於方所不定,無有形色,不刻意,但隨緣而且自在, 更不會造成染著之事。(參閱白雲老禪師著《生命的最後》63至65頁)

總之,天道眾生,依福德因緣而受果報,也就是未生天道之前,積福功德太多,故能得此天道福樂的享報。不過,享受福樂是有限的,如果福報已盡,則仍須隨其他未報之業,前往各類承受果報。所以福報之時,切勿放逸,尤其不可得意而忘了業識中其他尚存之業。

人道眾生,其自我強烈分別、固執計量。以具五戒十善之因,修善道,行下品身語妙行者,當趣生人道。人的特質,依業性來說,善性受樂果,惡性受苦果,善惡不辨者有苦有樂;依此,而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律法。人道眾生的差別,涉及貪、瞋、癡、慢、見等的欲念,分別欲處、色處、無色處境地的高低;又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情識所引發的作用差別,相斷生起業作因的效力亦有不同,而形成業作果受的憑藉,是人道眾生的相和用的緣力現象。

《業報差別經》說: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今人身已得,復聞正法;不聞正法。便纏世見,寧知三世,六趣輪迴。人,因無始以來所作諸業,於今世中從業的因,而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果;同時,無始以來,亦具所修菩提道,於今世中從道的因,住欲界,修少欲而淡欲,藉佛法的修養而離欲;以至從欲界散地,提升至色界、無色界之定地,甚至超脫三界,入達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等聖果位。所以,人道是修行佛法最好的世界;但因貪欲所至,追求無度,因而諸苦叢生,所謂欲為苦本,愛為欲根,人迷惑於色塵緣境,以至造業障道而不得出離。

 阿修羅道,梵語阿修羅,其義有:1、無端,指容貌醜陋,相不端正。2、無酒,受果報之時,無酒可飲。3、非天,乃八部眾類,似天非天。阿修羅由於前世持戒,好勝布施;於下品十善業所感報,故心念多諂慢,少了忍波羅蜜的行法。又因持戒與布施功德,故能於非天境地,享有七寶所成的宮殿;但不修忍法,故感報相醜、意惡,心慢、好勝之果。《起世經》謂:「具十種業,得阿修羅報:一、身行微惡。二、口行微惡。三、意行微惡。四、起於憍慢。五、起於我慢。六、增上慢。七、起於大慢。八、起於邪慢。九、起於慢慢。十、迴諸善根向阿修羅趣。」

鬼道,梵語薜荔多,譯作餽鬼,為不得飲食,苦於飢餓故。鬼有無財、少財、多財之分,具福德者,多屬山林、坟塚、廟堂供居者。下劣者,多居不淨處,常受三塗刀杖之苦者。趣向鬼道的眾生,幾乎都是惡行所造成,畢生沉淪於慳貪、謀利、陰險等增上行為;於身、於語、於意,表裡全然不同,毫無利他之心,終日無有些許善意,全然利己損他,視良心如糞物,棄道德如垃圾。又仇恨心不息,憎惡心不止,貪欲慳悋,死後多趣鬼道。後次,貪著酒肉,偏好五辛,遇事乞求惡人,仰賴邪異外道師者,死後往生鬼道,承受諸事求不得的憂悲苦惱。 

畜生道,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以及空中飛翔,水裡浮游、陸地行走等類,或畜養,或傍生,皆屬畜生道眾生。畜生種類,循其業因,所受果報不同,有貴賤,有醜好。如龍驥麟鳳、孔雀鸚鵡、鴙鵍畫眉等,及諸為人豢養的寵物,皆屬貴為好的。如豺狼虎豹、猿猴蚖隼、蛇蝎毒蟲等,及諸令人恐懼怖畏之類,皆屬賤為醜的。畜生遍滿人間,以惡臭污穢環境居多;有的活躍於山野林間,有的藏身水域崖穴,或群居,或雜處。一生中,為食鬥爭,弱肉強食,兇殘懼疑,難有安寧日。

《辯意經》說:有五事投畜生道。1、犯戒私竊:盜僧伽物,凡資財不予而取得者。2、負債不還:背負債務,貪圖供養而不守份者。3、殺傷他命:殘殺傷害,不論禽獸蟲蟻等生物。4、不受經法:毀佛謗法,邪知邪見邪行任性者。5、齋供不淨:藉佛法緣,不當不淨有損功德者。

地獄道,梵語捺洛迦,指地下之獄,意謂不樂、可厭、苦處、極苦之地。乃惡業罪重的眾生,所趣之道,是輪迴六道中最苦之一途。是極苦輪流,諸刑罰加身,尤以阿鼻地獄,苦受無間,如火如荼,煎逼熬鍊,非文字語言所能形容於萬一。如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從不懺悔者,於阿鼻地獄受極苦之報。凡酷毒無慈悲心,不孝父母,謗佛毀法,欺誑僧伽,侮辱六親,輕慢師長者,以惡口詛咒,兩舌是非,妄言陰詐,綺語誘惑而造成嚴重傷害者,當受地獄之苦。而凡身口意及心念所起貪瞋癡等行為,或諂曲,或嫉妒,或瞞騙,或邪命,或強求,造成滿足自己,傷害他人而成怨結者,亦當受地獄之苦。

所以三界遷流,業是動力;貪瞋癡行,欲是根本。因此,學習佛法,可以幫助我們轉迷為覺,轉業為道,離苦得樂,無論過去、現在、未來所得利益,遠超越父母與親族;所謂常隨佛學,佛亦常隨,相互不捨,必然饒益無窮。但是,佛法是以世法為基礎,當問題來時,不是尋找答案,而是藉佛陀的道理和方法,化解問題,直到問題消失,才是出離(突破)之道。 

 

六道輪趣法義

天  道

一、天的認識

  天、梵語:提婆、亦名素羅;是相,亦是處地,關係根本和熏習的差異,而有層級的不同。天道,是六道輪迴眾生趣向之一。

  天道眾生,果報殊勝,身相光明;從事而言,具業性;於理,法爾如是;故說天之最,是因果、是因緣、更具自然性。

  天的能趣,具善行功德者,乃福報樂受之處;於聲聞、緣覺、菩薩而言,稱人上人,於佛陀而言,稱天上天。

  天道法相,是自然性、是清淨性、是自在性,是六道眾生勝妙果報之處。

  天處,一分在須彌山、一分在蒼穹虛空。

  天之類法聚

.三種天:

a.名字天:如天主、天王、天神。

        b.往生天:如四天王天(洲)、非想天,是有情眾生,可以往生的地方。

     c.清淨天: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行者;斷無明惑,除煩惱障,清淨無垢,已入預流果以上者所住的地方。

  2.四種天:

   a.世間天:同名字天。

  b.生處天:同往生天。

    c. 離垢天:同清淨天。

    d.法住天:法義所釋,即菩薩十地位。

   3.五種天:

   a.知解:即生處,第一義天。

    b.法說:四禪十八天。

    c.集義:四禪合生處五天。

    d.明境:四禪合第一義五天。

   e.第一義天:是三乘聖果、常住不變之處所,亦為諸佛如來未立願世界者,所證涅槃之境地;故說第一義天處,具無生、無病、不老、不死之特性。

 

二、欲界天

  特徵:有情眾生居處,有飲食、有名利、有淫欲、有睡眠等實際行為。欲界天,依業因受果報處;有分別心,業習所至,多計較、常執著;依無始以來所形成的根器,表現智愚差異的自我意識行為者。

 

三、欲界六重天

  1.四天王眾天:屬帝釋天主之外將,位於須彌山腰,山名犍陀羅,山有四頭,四天王各居一處,各護持一天下,乃六欲第一天處。

     a.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統領乾達婆、毘舍奢神將,護持弗婆提人。

     b.南方:增長天王,名毘琉璃;統領鳩槃荼、薜荔神將,護持閻浮提人。

    c.西方:廣目天王,名毘留博叉;統領一切諸龍、富單那神將,護持瞿那尼人。

     d.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統領夜叉、羅剎神將,護持鬱單越人。

  2.忉利天:位於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因此,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乃六欲天第二天處。此天眾生,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銖,壽命一千歲;如人世間一百年、僅此天之一晝夜;其城廓廣八萬由旬,城名喜見,是帝釋天主之居處。須彌山頂,四方有大山,各廣五百由旬,各方分別有一洲天下:

  謂: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瞿盧洲。

  三十三天分別名:

  善法堂天、山峯天、山頂(四方各有一山峯頂)天、喜見城天、鉢私他天、俱吒天、雜殿天、歡喜園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離險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鬢形天、柔軟天、雜莊嚴天、如意天、微細行天、歌音喜樂天、威德輪天、日行天、閻摩那娑羅天、連(疑作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眾分天、曼陀羅天、上行天、威德顏天、威德焰輪光天、清淨天。

    3.夜摩天:全名須夜摩,譯作時分、或作善分,為善知時故;受五欲之樂而及時稱意,乃六欲天第三天處。

  4.兜率天:又名覩史多,譯作知足、妙足、喜足等。此天處於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設天處和內院;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常住補處菩薩,尤以弘願生生世世來去沙界世間之七眾佛弟子,證得七地以上果位者,悉為釋迦如來所安立之最後住處。

外院天處,為佛弟子但修福德,以及持戒莊嚴者,是樂受福報之處;此天依空而居,人間四百年為是處一晝夜,天眾壽四千歲,以人間十四萬四千年為此天之一年計算,則為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5.樂變化天:梵名須涅蜜陀,又譯作妙變化天;於五欲之念,以通力自在,化作妙樂而樂,亦即所謂愛樂變化男女之意;隨緣隨境,自得其樂,無分別、不計量、不固執、任性自在。

  6.他化自在天:梵名摩醯首羅、譯作假他化樂自在。此天是欲界天之主,乃欲界違害正法之魔王,是四魔中的天魔;往昔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時,現化來試,使之障道者,即是此天魔所作為。

 

七、色界天

  特徵:斷食欲、離婬欲,但取精神於色的意識和心念的滿足;住宮殿,著重物相,力求精緻、美好、勝妙;由於業的習氣使然,凡起心動念所發起的分別意識,均隨功德福報而有差異。

 

八、十六天說

1.東方:帝釋天王、天后。

2.南方:焰摩天王、天后。

3.西方:水天神、龍天后。

4.北方:毘沙門天王、天后。

5.東南:火天神、天后。

6.西南:羅剎王、天后。

7.西北:風天神、天后。

8.東北:伊舍天王、天后。

 

九、色界四禪天

  1.初禪三天:梵眾、梵輔、大梵天。

  2.二禪三天:少光、無量光、光音天。

  3.三禪三天:少淨、無量淨、徧淨天。

  4.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無想、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天。

  (註:十六天,依方位說。十八天,依性質說。)

 

十、四禪天與禪定

1.初禪:覺醒、觀照、法喜、安樂、一心住於定地。

2.二禪:離垢(內淨)、法喜、安樂、一心住於定地。

3.三禪:正念、慧發、安樂、一心住於定地。

4.四禪:不苦不樂、行捨、正念、一心住於定地。

 

         十二、無色界天

  特徵:遠離食欲與婬欲,唯得意念滿足,位住虛空;精神意識,入於無依、無相的勝妙境界。凡所有起心動念分別之力源,全依所作功德之聚力;故諸福報果受,無有憂煩苦惱,猶如極樂世界眾生。

  無色界天王,宏願護持佛法僧三寶;於道的行修,仍僅止於福的執著,佛法的聽聞而不能入於果證之地。

 

         十三、無色界之相義

  無色界天,以無物質之色、無身體之色、無宮殿之色、無方所住處之色,而言「無」色界天之相義;其果報之勝,越色界之上,其識心已遠離分別,常住禪定之中。故說:

  1.空無邊處:無色界第一天,厭諸形色,思無邊;所生之處,無色界分,悉依功德受福果而有差別,故謂之空處。

  2.識無邊處:無色界第二天,與空無邊處之相,由粗轉細、由剛轉柔;唯空如穹蒼,無識處之增上,不垢不染,深解心與識相應,故不落空亡之障礙。

  3.無所有處:無色界第三天,與識無邊處之相,由細入微、由柔入妙;厭空離識,解無所得,自在隨緣,任運活潑,猶言橫徧十方世界,無所無不所,遍及一切處。

  4.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之極天,又稱非有想非無想處,乃三界之頂,出離一切諸相,任性自在;唯於想之念,所想已能出離諸障,不受些許牽絆,故有想無分別處,微細之境,非有非無故。

 

 

十四、無色界天之行法

  無色,是說五蘊已無色蘊,依受、想、行識之假和合,入無垢斷惑之境,具無依報而住定地,是無色界天;乃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果之成就者,所居之處。

  無色界天之四禪天修養,以四空處為依歸,亦作四靜慮或稱四無色;即八禪定後之四禪定。謂:

  1.空無邊處天:出色蘊,緣無邊虛空之心,藉受、想、行、識假和合,與空無邊相應。

  2.識無邊處天:唯恐空處淪於空亡,故捨虛空,緣蘊中之受想行,得心識無礙之解,而心與識無邊相應。

  3.無所有處天:得觀心識無所有、亦無所得故,心與無所有相應。

  4.非想非非想處天:又名非有想非無想處。依識處是有想,無所有處是無想,捨有想為非想、捨無想為非非想;或者說,無粗想,即是非想;非無細想,即是非非想。若引言:非想,即不同於原有的想;非非想,是集許多不同的想,加以多次的突破,也就是比較、選擇、篩檢,不斷的、精勤的行修。

 

 

            十五、三界天的心識作用

  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心識作用是有其層次的;雖然,其心與識,同樣不出籌量和了別的範疇,但仍依於「業、轉化、現實、修養、功德」的不同,而有差異。如:

  1.欲界天--多以人的本體性,加上後天的色塵緣境,影響所至;由是於貪瞋癡等不同的欲念,而發起強烈的分別心,執著於自我成為利樂的欲求,而且是必須得到實質的滿足。

  2.色界天--基於欲界既成的習氣,雖然心識作用提昇,仍然存在於形色的求得滿足;因此,於貪瞋癡等的心識作用,往往在意講求身形、住處、物質等精妙美好;是以,形色的欲求,計著於感官的滿足。

  3.無色界天--此天的心識作用,在乎意念的滿足,亦即意念所及;於方所不定,無有形色,不刻意,但隨緣而且自在,更不會造成染著之事。

 

  人  道

一、人的認識 

人,梵語:那羅摩納,具有情之最義;即所謂五欲八風、業受多的情識眾生;自我強烈分別、固執計量者。人道,是六道輪回眾生趣向之一。

  人道,業報差別,以具五戒十善之因,必趣果受之道;也就是說,先世修善道,行下品身語妙行者,當趣生人道。

  人的特質,依業性而言,善性受樂果、惡性受苦果、善惡不辨者,有苦有樂;準此,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律法。尤以聰慧的根性,往往生起分別意識,固執和計量;但是,先世根基的差別,所作持的亦有不同,加以現世熏習的成份,其受果和作因亦有差異,這關係因緣際遇的事實不一樣。

  人界有情差別,涉及貪、瞋、癡、慢、見等的欲念,分別欲處、色處、無色處境地的高低;又因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順逆情識、所引發的作用差別,相繼生起業作因的效力亦有不同,爾後形成業作果受的憑藉,是人界眾生的相和用的緣力現象。

 

二、業道法理

付法藏經中說:人身不堅,腐敗危脆,猶如聚沫,須臾變滅。無常既至,孰永存活,口氣不來,青腫臭爛;髮毛爪齒,狼籍在地,故知人身,惟苦無常。

  業報差別經中說: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今人身已得,復聞正法;不聞正法,便纏世見,寧知三世,六趣輪回,修人天因,造涅槃道。

  人道即是欲界,因無始以來所作諸業,於今世中從業的因,受苦、樂、不苦不樂的果;同時,無始以來,亦具所修菩提道,於今世中從道的因,住欲界,顯少欲而淡欲,藉佛法的修養而離欲;以至從散地、增上行、入色界定地、甚至無色界境地;當然,終至了生脫死,可以證得聲聞、緣覺、菩薩、佛陀等聖果位。

  譬如:煩惱即菩提。

  煩惱是業報相:業的形成,起自人的身、語、意等的造作行為。

人道行修

菩提法行,須具信、願、行、證四大要件,方能成就法行之功德。

 1.信:入佛知見,建立自信、信他,則信心立;也就是信受所聞所解之法,經久熏而獲饒,能入解脫之道;信是心所之法,於實體性相佛法僧之淨德,法喜禪悅,令使心識清淨,為信乃道元功德母故。

  2.願:立志虔誠,無執無著,不涉私利,大喜大捨者是。願循軌行,修十善道,發四弘誓願;務期自他得度,回向一切功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聖者,終究般涅槃,證無上正等覺。

  3.行:依教如法,修四諦八正道,諸波羅蜜行;以禪定止觀,調理五蘊,都攝六根,身語意清淨。行即造作,於動靜中,戒行莊嚴,熏習經法,化度眾生;四度次第加行,四攝自他兩利;更能威儀十足,細行謹慎,常作梵行,妨禁退墮,即是正行。

  4.證:圓成無漏,須緣起相應,契合真如之道。能證覺果者:

    a.聲聞--三向一果。

    b.緣覺--即辟支佛。

    c.菩薩--十地住位。

    d.如來--圓慧妙覺。

 

阿修羅道

  • 認識阿修羅

      梵語阿修羅或阿須羅,譯作不同:

  1.無端--容貌醜陋,相不端正。

  2.無酒--果報之時,無酒可飲。

    3.非天--八部眾類,似天非天。

 

  • 緣起

     世界初成,住須彌山頂,有宮殿;而後光音天出,展轉至欲界五天,阿修羅瞋憤,遠去無所可住,遂下生於地。往昔,與忉利天帝釋天主戰鬥;為的是阿修羅有美女,卻無好食,而諸天有好食,無美女,相互憎嫉,故而經常戰爭;最後敗北,欲循無所,以神通力潛隱,入蓮藕之孔而避居。

 

三、阿修羅界

起世經中說:

須彌山頂,東西兩面,去此一千由旬外,有毘摩質多羅宮,縱橫八萬由旬,即阿修羅世界;後下生於地,在人間山地中住,位於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為阿修羅(非天)聚集之所。

阿修羅是天龍八部眾之一,亦為六趣輪回中一道;經中有六趣五道之說,係從法義而言業力果報之實。何以說六趣五道?

說阿修羅道,除了以「非天」為六道眾生之一,其實諸趣所及,人道以下,舉凡兇殘惡毒、醜陋不堪之業報果受者,通可稱作阿修羅類。簡明的說:天龍八部中之阿修羅、人道中之阿修羅、畜生道中之阿修羅、鬼道中之阿修羅、地獄道中之阿修羅等。

 

四、阿修羅之特性

  阿修羅,由於前世持戒,好勝布施;於下品十善業所感報,故心念多謟慢,少了忍波羅蜜的行法。

  因此,藉其持戒與布施功德,故能於非天境地,享有七寶所成之宮殿;唯不修忍法,故感報相醜、意惡,心慢、好勝之果。

起世經中說: 

  「具十種業,得阿修羅報:

身行微惡。

口行微惡。

意行微惡。

起於憍慢。

起於我慢。

增上慢。

起於大慢。

起於邪慢。

起於慢慢。

迴諸善根。向阿修羅趣。」

  阿修羅貴賤懸殊,具變化之能,可隨意念而行;此道眾生,包括阿修羅王,其衣食自然,冠纓服飾,皆以七寶,鮮潔如天道;所有餐飲食物,百味俱全。

阿含經中說:阿修羅有大威力,其形恐怖,令人生畏。彼等瞋恚心奇重,尤其是嫉妬心,不容微塵忤逆;好鬥好勝,嘗與帝釋天屢戰,終究慘敗。

 

五、阿修羅種類

  阿修羅,以羅睺阿修羅,統領諸阿修羅;依其次第,勇健阿修羅,威勢力勝華鬘阿修羅,華鬘阿修羅威勢,復勝毗摩質多阿修羅。

  羅睺阿修羅,與帝釋天爭鬥之修羅王,是其統領者。

  勇健阿修羅,驍勇善戰,瞋恚極烈。

  華髮阿修羅,多為羅睺阿修羅、所生四女之眷屬;美好色像,近似羅剎。

  毗摩質多阿修羅,娶乾達婆之女,生舍脂夫人,嫁帝釋天主,是帝釋天主姻親。

 

六、阿修羅之重障

  阿修羅本賦瞋恚,聞善法不聽,無慚愧,驕慢成性;無佛緣,故如一闡提性種,不能覺悟,故不能成就菩提道果。

  阿修羅身之前,知戒、知布施、不解無生法忍;自以為莊嚴戒律,可以往生天道,自恃傲慢,進入非天,成阿修羅眾生,能不警惕麼?!若謂布施,以滙集眾財,而非自捨布施,僅作仲介,真以為是救眾生於苦難,其實無功德可言;唯自捨而行布施者,即福不唐捐。

尤其,若為仲介者,任運行施之時,稍一不慎,所負因果,惡苦臨身;待到報應顯現,叢生反感,造成謗佛毀法,終必淪落阿鼻地獄;徼倖者,墮阿修羅道!

  梵語阿修羅,似天非天;於五趣中,現醜惡、極瞋之相,內心裡,傲慢無遮,放肆任性;甚至我佛世尊,於念念中,不過平常,以自我「功德」意識,認作與佛等齊;肯定是阿修羅道,不能現見菩提,當然也就與佛絕緣了!

 

    鬼  道

  • 認識鬼類

  鬼、梵語薛荔多,舊譯作「餓鬼」,為不得飲食,苦於飢餓故。

  鬼神合詞,鬼為六趣中眾生之一,神乃天龍八部之眾;故有鬼神與天神的差別說。

  鬼、有勝劣之分:具福德者,多屬山林、坟塚、廟堂供居者。下劣者,多居不淨處,常受三塗刀杖之苦者。

  鬼道、鬼類所趣向之道:如夜叉、羅剎、餓鬼所趣境地,乃六道輪回眾生之道。

  何種業因,受鬼道果報?

  一者,於心念念中,欲求名聞,四方八面,遠播欽詠;無有實德,自比聖賢,常行十惡,陰險譏謗。

  二者,輕視戒律,毀謗涅槃說。

楞嚴經中說:諸多惡作,歷劫然熾,後還罪藪,受諸鬼趣。

 

 

鬼之特性

  趣向鬼道之眾生,幾乎都是惡行所造成,畢生沉淪於慳貪、謀利、陰險等增上行為;於身、於語、於意,表裡全然不同,頗具「奎寧丸」之特性,尤以毫無「利他」點滴饒益之處;終日無有些許善意,全然利己損他,視良心如糞物,棄道德如垃圾。

  順正理論說:鬼有三類:

  1.無財--分別三種現象:

炬口鬼:口中常吐猛燄,熾然不絕;身如火焚,燒熱交加。此類未趣鬼道之前,為慳貪之極。

針口鬼:腹大、咽如針孔,欲食難嚥,飢渴無止境。

臭口鬼:口氣惡腐,臭味如糞穢,惡熏自身;遇飲食不能受,飢渴憂惱,瞋心惡行,因此不堪收拾。

  2.少財--分別三種現象:

針毛鬼:身毛剛堅,銳利不可近,內刺自體、外射他身,如塗毒箭,痛極狂奔;近不淨食,少補飢渴。

臭毛鬼:身毛奇臭,穢爛薰人,肌骨腸腹,腫脹衝喉,為之嘔吐;難耐自除,拔毛裂體,皮肉更加劇痛,逢不淨食,聊濟飢渴。

   大癭鬼:頭頸生瘤,滿布隆起,熱惱酸病,恐怖嚇人;是種鬼類,相互殘傷,為飢渴故,彼此吸臭膿,茹汙血,少濟飢渴之苦。

  3.多財--分別三種現象:

希祠鬼:經常於祠祀中得食,受祭禮供,從宿世所作善因。

希棄鬼:經常收取棄吐與殘餘之食,故得食豐饒,是類宿世慳悋之極。

大勢鬼:屬鬼中好者,也可歸類於「鬼神」;基於此類有威德,形貌端正,如山嶽湖海等神。除此,另有醜陋、鄙惡、無威德者;此類多為咽細如針,足如朽木,口常垂涎,耳內生膿,眼中出血,是大醜鬼。

復有鬼中苦者,無威德、常飢渴,常時不得漿水;若飲食,飲食成火燄。復有鬼中樂者,此類有威德,豐衣足食,任情嬉樂,如時人所說之「飬鬼」之鬼、以及中陰身等。

 

趣向鬼道之因

  若眾生,仇恨心不息、憎惡心不止,貪欲慳悋,死後多趣鬼道;尤以陰險謀奪之輩、損人不定利己者為甚。

  法句經中說:佛言、雖為沙門,不攝身口,粗言惡說,中傷他人;造成眾所不愛,智者不惜,身死神去,輪轉三塗,自生至死,苦惱無量。

  復次,貪著酒肉,偏好五辛;遇事乞求惡人,仰賴邪異外道師者,死後往生鬼道,承受諸事求不得之憂悲苦惱。

 

    畜生道

一、畜生道之識

  梵語:底栗車,全名為帝利耶瞿榆泥;意謂,畜養之生類,故名畜生。又謂,依傍人類環境而求得生存者,故又名傍生。

 

二、畜牲種類

  樓炭經中說:畜生有三種:一魚、二鳥、三獸,於此三中,一一無量。

  正法念處經中說:種類不同,有四十億;復有蜎飛蠕動,微細昆蟲,非數所知者。

  若言畜生類,舉凡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以及空中飛翔、水裡浮游、陸地行走等類;或畜養、或傍生,皆屬畜生道眾生。

  畜生種類,循其業因,所受果報不同,有貴賤、有醜好。如:龍驥麟鳳、孔雀鸚鵡、鴙鵍畫眉等、及諸為人豢養之寵物,屬貴為好。如:豺狼虎豹、猿猴蚖隼、蛇蝎毒蟲等、及諸令人恐懼怖畏之類,屬賤為醜。

 

三、畜生特性

  居處:寄身欲界與色界,徧滿人間,以惡臭污穢環境居多;有的活躍於山野林間、有的藏身水域崖穴、或群居、或雜處。一生中,為食鬥爭,弱肉強食,兇殘揣疑,難有寧日。

  飲食:食殘餘,噉腐屍,吞糞便,茹毛血;有時,為飢渴,相互撕殺,弱敗者,屍骨無存;更不分嫡親疏戚,但以充飢止渴為重。

  壽命:長命者,不過一劫;短命者,朝生暮死、或三五七日;全憑所作業因而定,尤以多劫循環受報最苦,必須惡業報盡。

  衣物:披毛戴角,裸露無羞恥情識。

 

四、畜生的因緣

  業因:辯意經中說:有五事投畜生道。

  1.犯戒私窃--盜僧伽物,凡資財不予而取得者。

   2.負債不還--背負債務,貪圖供養而不守份者。

  3.殺傷他命--殘殺傷害,不論禽獸蟲蟻等生物。

  4.不受經法--毀佛謗法,邪知邪見邪行任性者。

  5.齋供不淨--藉佛法緣,不當不淨有損功德者。

  法句喻經中說:有長者,財富無數,為人慳貪,悋於布施,乞丐亦不予;循業因,應趣三塗,幸得佛現威神,令識宿命;尋則慚愧,受五戒,聞法免苦。

 

五、畜生道之可畏

  趣畜生道者,所受苦報,於現實中可見端倪。兹例舉幾項,彌供參考:

  若人行窃、強盜、詐騙等行為,必趣畜生道;諸如豬、牛、羊、雞、鴨等禽獸,任人屠宰與分割,償還不定對象之宿債,直至還清。

  若人仗勢壓榨他人財務者,以及藉權位而取得不義之財務者;如貪贖、巧取、豪奪等,死後必投畜生類,陸續還債,以至多生世、直到宿債還清。

  若人侵佔公帑、僧伽物、社團共有等資財物,死後多趣畜生類。

  若人肆意屠宰有情眾生,或凌弱成傷殘,以至死亡者,必趣畜生類。

 

    地獄道

一、認識地獄

  梵語:捺洛迦。地下之獄,意謂不樂、可厭、苦處、極苦之地。

  地獄道:惡業罪重之眾生,所趣之道,是輪回六道中最苦之一途。

  胡番語:泥犁。意謂拘限罪惡深重者之所,不得自在,障礙重重,承受諸般苦刑的地方。

 

二、地獄的差別

  約分三大類:

  1.根本地獄--有八熱八寒的不同。

  八熱者:俱舍論中說:

       a.等活地獄:彼有情眾生,遇種種斫、刺、磨、擣時,受涼風吹則蘇。

  b.黑繩地獄:先以黑繩秤量軀體,而後或斬或鋸,受極苦刑。

  c.眾合地獄:眾多刑具,加諸其身,分合殘傷,輪替交逼。

  d.號叫地獄:苦刑煎熬,慘痛號叫,悲鳴怨啼,極苦難受。

  e.大叫地獄:逼於極刑,劇苦難當,哀哭狂叫,呼天搶地之苦受處。

  f.炎熱地獄:周圍炙熱,烈火隨身,酷熱難堪,如住身火爐。

  g.大熱地獄:炙熱之極,如陷身火山溶岩之中,極難承受之大熱處。

      h.無間地獄:諸種苦刑惡器,加之於身,循環不息,無有間斷。

  八寒者:涅槃經中說:

  a.安浮陀地獄:寒冰處,少有孔隙。

  b.尼羅浮陀地獄:酷寒無比,無孔隙。

  c.阿羅羅地獄:因寒冷而顫抖發聲。

  d.阿婆婆地獄:因冰凍而抽搐發聲。

  e.睺睺地獄:屈受難耐而掙扎發聲。

  f.漚波羅地獄:此地獄外型似青蓮華。

  g.波特摩地獄:罪重住紅蓮華中受苦。

  h.摩訶芬陀利地獄:巨大白蓮華中受苦。

 2.近邊地獄--有十八重與十六遊增地獄。

依於一大地獄門具四門,四門各有煻煨增及屍糞增、鋒刀增及烈河增之四處,合而共十六處;復合增為一百二十八處,乃罪重受報者遊履時,所增加之地獄。

a.十六小地獄:即八寒冰與炎火地獄。

八寒冰:如前說。

    八炎火:有炭坑、沸屎、燒林、劍林、刀道、鐵刺、鹹河、銅橛等地獄。

b.十八重地獄

  有泥犁、刀山、熱沙、沸糞、黑身、火車輾、沸湯、鐵火床、窮山、寒凍、剝皮、畜生、刀兵、鐵磨、冰原、鐵筋絞、蛆蟲、銅液烊等酷刑地獄。

 

三、地獄分佈

  地獄分佈,依熱獄、寒獄、邊獄三者說:

  1.熱獄--於南贍部洲之下,約五百由旬地土泥處是上層。次下約一萬九千由旬,最下二萬由旬底,是無間地獄。

長阿含經中說:大地獄總數有八,八獄中各有十六小獄環繞。

  2.寒獄--於南贍部洲外之鐵圍山底。

  3.邊獄--分別有三處:即山間、水間、曠野之處。

    

 

四、受報轉處

  1.根本極重之罪者:如殺父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從不懺悔者,於阿鼻(無間)地獄受極苦之報;重罪業報受盡,唯遇善緣,皈敬三寶,聞修佛法,即得轉處。

   2.大苦極刑之罪者:凡酷毒無慈悲心,不孝父母,謗佛毀法,欺誑僧伽,誨辱六親,輕慢師長者;以惡口詛咒,兩舌是非,妄言陰詐,綺語誘惑而造成嚴重傷害者,當受是苦;唯能遇善緣,皈敬三寶,聞修佛法,即得轉處。

  3.一般獄刑受罪者:舉凡身、口、意及心念所起貪、瞋、癡等行為,或諂曲、或嫉妒、或瞞騙、或邪命、或強求,造成滿足自己,傷害他人而成怨結者,當受是苦;唯能遇善緣,皈敬三寶,聞修佛法,即得轉處。

  :既墮地獄,受諸苦報,如何有此轉處的機緣?

  :佛法微妙,無量無邊;佛陀教法,徧滿法界。君不見,伽藍處處,道場莊嚴;輒逢每年七月結夏之時,到處盂蘭盛會、無遮普施,不正是善緣當頭,佛法流布最多最廣的時機麼?!更何況,大願地藏王菩薩(乞剎底蘖莎)摩訶薩,發無上大慈弘願,立誓:「地獄不空,我不成正覺。」怎說無有轉處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