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十一)

十一、常見症狀與經絡保健之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一些經常出現的症狀,如感冒、肚子不舒服、頭暈頭痛、疲倦、腰背酸痛等;在面對這些常見症狀時,一般人會採取下列二種對治方法:一種是先找醫生診查,當未檢查出毛病時,視為亞健康狀態,這時較有健康意識的人會積極的從事自我保健。另一種方法是先做自我保健,包含多休息、多喝水,或自行買些成藥(非處方藥)來吃,如綜合感冒藥、消炎止痛藥等,當症狀沒顯著改善或加重時,會及時去看醫生。當然還有一些人不以為意,直到症狀增多、嚴重時才去看醫生,這樣較容易耽擱病情,有時甚至會失去治療的黃金時間。例如感冒,出現鼻塞、流鼻水、畏寒、發熱、項背酸痛時,有人就先去看醫生拿藥吃;有人則會多休息、多喝水、或買綜合感冒藥來吃,若沒改善,或出現喉嚨腫痛時,才會趕快去看醫生;此外,也有人不以為意,直到咽喉腫痛持久不消、乃至哮喘、或高燒持續不退,身體感到極不舒服時,才去看醫生,這樣則較容易出現支氣管炎、乃至肺部疾病等,如此的治療就較費周章了。尤其在同一時期中,對同一症狀的反復出現,應有高度的警覺,例如喉嚨持續腫痛、高燒持續不退時,一定要儘快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從氣血與經絡的角度來看症狀,它可看成是身體給我們的訊號,代表著體內有些臟腑的氣血不足了、經絡堵塞了,這時需要積極的、及時的找出相關的、對應的經絡與穴位加以疏通,以緩解症狀。當症狀無法緩解時,表示自己未能掌握所應疏通的經絡穴位,這時就應趕緊找醫師看診,以及時對治。若病邪由經絡進入臟腑,對治就會比較麻煩。例如感冒,鼻塞、項背酸痛等症狀出現時,表示風寒邪氣已入侵肺經(衛陽不足,使外邪入侵肺經,肺開竅於鼻,會導致鼻塞)、膀胱經(膀胱經為一身之藩籬,陽氣較足,是對抗風寒的防線,外邪入侵膀胱經,會導致項背酸痛)等,這時應及時疏通肺經、膀胱經(項背部份,由天柱到大杼、肺俞等部位),及相應的穴位,如曲池、合谷、外關、風池等穴,以緩解症狀。當症狀無法緩解時,乃至出現喉嚨腫痛、鼻涕發黃等炎症現象時,代表病邪已由表入裡,由經絡逐步入侵肺臟,就應即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否則病邪入肺臟,對治就較為麻煩了。 

由經絡穴位保健的角度來看常見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需要找出相應的經絡、穴位來加以按揉保養,以緩解或消除症狀。但是對每一個常見症狀所應加以保養的經絡穴位,並沒有一致的對應關係,這可由諸多保健相關書籍或網路資訊中所列出對治穴位的差異性可見一斑。例如感冒應按那些穴位,在網路或保健書籍中,往往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建議。即以鼻塞為例,就包含迎香、上迎香、內迎香、外迎香、通天等穴位,項背酸痛則包含列缺、後溪、天柱、肩井等穴位,對一般人而言,究竟要按那些穴位,就面臨抉擇的困難。按揉的穴位太多,每個穴位蜻蜓點水,功效不彰;按的少,每個穴位雖可加強按揉,但又怕沒按到應按的經絡、穴位,有些症狀無法緩解。 

上述這種症狀與選穴的兩難狀況,是經絡穴位保養所無法避免的,對一般人而言,較需要的是簡易保健法;而對經絡穴位較有興趣者而言,則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對同一種症狀,因為每個人當時五臟六腑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的狀況各不相同,需要按摩的經絡穴位也會有所不同。在下一單元中,個人擬嘗試提出對一些常見症狀的簡易保健法,然後再提出另一些其它更進一步的保健建議。 

經絡穴位保養中,對相同的症狀所以會有不同的穴位建議,主要來自中醫的一些基本理念,包含整體觀及辨証論治等。西方治學重解析,能作較深入、精確的分析,因此形成龐大的知識體系,但也造成整合的困難。中國自古以來,即重天人之學、人倫之學,著眼整體,重視人與大自然的互動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故未能建立解析式的知識體系。重解析,對局部現象能作精確而深入的探討,故現代醫學對諸多症狀,能作精確的度量與描述,但對許多疾病的病因,因涉及複雜的互動關係,難以解說清楚。而中醫則著重整體,重視各臟腑的相互關係,病因要由整體觀點來探究,因此要由透過四診(望聞問切)來收集相關的資訊,而研判出病証,再論証施治。因此,中醫除了對症下藥(治標)以外,還要對証下藥(治本),論証包含了對病情的發展、病因、病味、病性(虛實寒熱濕燥陰陽等)的論述。對保健者而言,我們沒有能力作出專業的辨証,但可以依據論証,作進一步的保健。 

例如頭暈,是一種氣血不足,無法上達頭部的現象,它的可能原因很多,在論証上可能是氣血虛弱或腎精不足(註一),也就是病因可能是脾經虛弱、肝腎虛弱的問題(病位在脾肝腎、病性為虛弱),這時要著重食療或藥療效果較好,經絡按摩可作為補助手段;它也可能是肝陽上亢,我們可以試按太沖、曲池等穴位,若有痛感,則可繼續按揉保養;若為痰濁中阻,則可試按足三里、豐隆等穴位。從經絡不通的角度而言,我們也可按風池、肩井、缺盆等穴位,看是否在頸項部附近的經絡有堵塞,按揉後能否緩解症狀。事實上,若按對經絡穴位,按摩對症狀緩解的功效有時也是很快的。有次讀書會時,有位同事頭暈,按揉兩腳太沖到行間的肝經經絡穴位後,一時想休息,小躺約二十分鐘以後,說好了一半;到讀書會結束,他說頭暈已經好了。因此他這次的頭暈,可研判是太累了,導致肝陽上亢,經按揉肝經、太沖等穴位後,平息了肝火,故而在二十分鐘後症狀得到緩解,約二小時後症狀消除。當然,不是每次頭暈都按太沖等穴可以緩解,也曾遇過他人按揉脾經大都、隱白、胃經內庭等穴才緩解症狀的情形,而當時是發現其舌苔中間為黃苔,而研判是脾胃可能有火的情形。簡言之,經絡穴位按摩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保健的方法,它可在亞健康的狀態下作積極的保健,也可作為許多慢性病治療過程中的輔助手段。

經絡穴位保健在終身學習上,可從多充實有關症狀的知識上著手。例如多看健康頻道,如“健康兩點靈”、“健康同學會”等有線電視節目,節目製作十分用心,請了許多的專家學者及醫療記者等,提供了豐富的有關各種症狀的資訊,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許多醫療方面的知識,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個人從中獲益不少。其次是網路,也提供了大量的醫療方面的資訊,有的是中醫的入口網站,例如以前單元中提到的“中醫世界”;有的可以由搜索引擎中獲得,例如在 google 或百度首頁中鍵入“感冒”兩字,即可找到大量的有關感冒的各種資訊;也有的可以從健康網頁上找尋,例如由入口網站的健康項目中找到所謂的疾病庫等,其中包含了數百種疾病的簡介、病因、病症、治療方式等等的詳盡說明。網路醫療資訊是過量了,值得花點時間去挖掘,以找出每人在不同學習階段中最相應的網站。當然,有的資訊可以由各種醫療及保健書籍中獲得。 

其次可多充實有關經絡學、腧穴學、推拿學、中醫基礎理論方面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包含理論與實用兩部份,個人是先由實用保健知識著手,再逐步看較理論的書。這方面在網路上也有許多相關的視頻可看,例如土豆網、優酷網等;也可由搜索引擎中鍵入“經絡 視頻”等關鍵字,找到可供觀看的視頻網站,節目包含了理論的與實用的。當然看視頻網站時,需要較快的下載速度,光纖網路常是不可或缺的需求。 

再次是充實有關各常見病症與經絡穴位的關係,這也可由保健書籍及網路上獲得。以圖書為例,有的介紹各經絡、穴位的功用,如《經絡使用手冊》(蕭言生著)、《求醫不如求己》(中里巴人著);有的較具有辭典的作用,如《求醫不如求經絡》(吳昕洁、向明波著)、《經絡治病圖文百科1000問》(唐頤著)等書;有的則由病症找保健的經絡穴位,如《程凱談經絡穴位養生》(程凱著)、《經絡按摩實用圖典》(薛衛國主編)等,其中後者先談中醫醫療(論証),再談按摩方法。至於網路,則可在搜索引擎中鍵入類似“頭暈 穴位”等關鍵字,找到許多不同的見解、方法、與說明。 

了解各症狀應予按摩的經絡穴位後,就靠用心的按揉了,經絡穴位按摩也有其學習過程,在個人學習經驗中,以合谷、內關、及足三里三穴位(312保健法提出的三個穴位)為例,取穴的準確度及按摩穴位的效果,會隨著經驗的累積,而產生較好的提升。“不通則痛”是經絡按摩的一個準則,得氣與否則是一個重要參考。症狀出現時,按揉對應穴位若有酸麻漲痛的感覺,表示這些穴位是應予加強按揉的穴位,當力道由小而加大時,得氣的感覺若較為顯著,這時可用中等力道按揉約一、兩分鐘,有些穴位的酸脹等感覺,會有向經絡傳導的現象。例如感冒按合谷穴,胸悶氣短按內關穴,肚子不舒服按足三里或內關穴,常會產生酸漲痛感,按揉一小段時間後,酸漲痛感會隨著經絡傳導開來,人也會感覺舒服一點。個人經驗中,這三個穴位氣感傳導的現象較為顯著,按揉效果也隨著經驗而較為提升。當然,不是每個穴位都有顯著的氣感傳導現象,重要的是症狀是否得到緩解,身體的整體感覺是否比較舒服。 

(註一)請參閱倫新、榮莉、李素荷編,《常見病針灸推拿治療手冊》,2010,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