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三)

    人體的保健除外表的頭身四肢外,主要在於體內的臟腑,而中醫的臟腑若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可以看成是“臟腑氣血系統”或“臟腑經絡系統”。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250期 2010年8月刊


四、臟腑、氣血、與經絡

人體的保健除外表的頭身四肢外,主要在於體內的臟腑,而中醫的臟腑若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可以看成是“臟腑氣血系統”或“臟腑經絡系統”。如前所述,所謂經絡,就是氣血的通道,也是人體中“看不見”的“氣血管道”。每個臟腑都有一條通行氣血的主經脈,主經脈間有互相連絡的絡脈,更細的氣血通道則稱為孫絡。這些經脈、絡脈等連結臟腑與頭身四肢等各部份而形成人體的主要經絡系統。

學中醫較困難的是,它包含有形的部份,也包含無形的部份。例如臟腑是有形的,而氣與經絡都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它們也都是中醫的核心概念。因此,學中醫需要一些理解與體悟,才能對這些基本概念有較深入的了解。所謂的氣血包含氣與血,氣為精微物質,“氣為血之帥”說明了氣帶動著血同時在經絡中運行。個人對氣血的理解,一開始是透過類比、想像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心臟透過血管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這是有形的部份;而較無形的部份,心臟還需藉由心氣的推動,才能有效的將血液輸到全身。正如許多家庭裝有加壓馬達,透過加壓的方式將水透過水管送到廚房、浴室等處的水龍頭去,而加壓馬達需要抽進許多的空氣,透過這些氣,才能有效的將水推送到各處。再想像吃東西,食物經食道進入胃脘後,經過胃的攪拌腐蝕後,人體如何將這些食糜推進到小腸以作進一步的消化吸收?胃又如何能常保自身的清潔,以維持自身的長久運作?我的想像是由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來推想,於是想到洗車時,水龍頭噴出較強的水柱來,才能較容易的將車身的污垢沖掉,這同樣需要氣的作用,於是想像胃氣有和降的功能,它能將食糜在適當時機往下推送到小腸,並能藉胃氣來清理自己,使胃脘常保正常運作。理解中醫的一些概念,在初學階段,用類比的方式常是個可行的學習途徑。當然,類比的方法可能會產生曲解或誤解,因此,學中醫時,多看、多想、多請教、多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中醫經絡的概念,由來已久,《靈樞經》詳細記載著各臟腑經絡的循行路徑。以肺經為例,靈樞經指出:“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肺經循行路徑如圖二所示,它經過腸、胃、心、肺,然後經手臂內側上方,直到大指端。當我們覺得呼吸道不是很順暢時,就可以沿著這條經絡,依圖中的實線部份(虛線部份是深藏在體內的部份)以按摩、拍打、或刮痧等方式來調養肺經。這種由外可以調理人體內部五臟六腑的方法,是經絡保健的主要方式,與手足按摩的全息觀點是不同的(註一)。

圖二:肺經循行圖

資料來源: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0405.html

至於經絡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在學界有著大量的研究與爭論,例如在谷歌 (google) 或百度搜索中鍵入“經絡, 研究”,即可以查到大量的相關資訊。個人係站在實用的觀點,在經絡保健過程中,隨著經驗的增加,對經絡存在的信念是與日俱增的。記得有一次,八十餘歲的惇師父來到菩提寺保健室,把個脈之後,知惇師父的脈接近常脈,又見他面色微紅、有光澤,為健康之相。惇師父六十餘歲出家,當時身體不好是出了名的,如今面現健康之相,笑著指出體內有氣在遊走,看著他老人家比劃的路徑,都是經絡循行路線,對於經絡的內在說法,得到一次印証。中醫學者劉力紅在“思考中醫”中所提的內証實驗,是一個十分具有爭論性的觀點,因為具有內証能力的人極為少數,在學界終究難以取得多數人的認同。但在個人經絡保健經驗中,在推拿過程裡能感應到經絡傳遞路線者(類似針灸的針感),則不在少數。例如在按摩手上大腸經絡時,有人感到肚子(大腸部位)有氣在鼓動;而在按摩背上小腸經絡時,有人感到手指上(小腸經脈部位)會有氣在動等。較常見的是按胃經足三里穴時,有些人的腳背(胃經部位)會有酸麻感;而按膽經陽陵泉穴時亦然,不少人在腳背(膽經部位)會有酸麻感。

經絡保健的重點是氣血充足、經絡通暢。氣血充足有賴於正常的飲食與睡眠、平和的心情、適當的運動,與通暢的經絡。若經絡不通暢,會造成臟腑的不適,經絡是氣血的通道,正如家中水管是水的通道,若水管堵塞,水無法暢其流,將會出現滯流的現象,嚴重時則會出現回堵的情形。例如當心包經堵塞時,心氣將會滯滿心胸,而導致胸悶、氣短的現象,此時應先疏通心包經,以緩解心胸的氣滯帶來的不適。若經絡堵塞較為嚴重,氣血回堵至臟腑之時,將形成心臟方面的疾病,此時疏通經絡已緩不濟急,應先看醫生,等病情穩定後再來保健。經絡堵塞,也意味著氣血通道中能儲存、流動的氣血較少,這會使得臟腑無法具有較充沛的氣血來推動其運行,也會導致臟腑功能的不足,而形成人體的不舒適感。由此可知,經絡不通,也意味著氣血不足,故常保經絡的通暢,正是經絡保健的核心。

註一:手足按摩是植基於全息觀點,所謂全息指的是系統中的某些部位具有整體的訊息。例如種蕃薯葉時,插枝即可長出蕃薯葉來,且根莖俱全,說明了枝葉具足了整體的訊息。人體的全息觀指出,人體的許多部位,包含手心、手背、腳底,乃至頭、面、耳、鼻、(第二、第五)掌骨等,皆具有全息,可作為病理反應點及調治點之用。全息觀只說明了部份與整體的某種對應關係,但如何對應,則未有進一步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