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艱難唯一死

    何謂死?《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說:「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醫學的說法,是呼吸、心跳停止,器官衰竭不再運作,名為死。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48期 2010年6月刊

                                                                                                    文/水月

何謂死?《瑜伽師地論》(以下簡稱瑜伽)說:「由壽量極故,而便致死。」醫學的說法,是呼吸、心跳停止,器官衰竭不再運作,名為死。佛教則又加上全身冰冷,六或八小時之後,神識離開人體,才能叫做死。因為一期的生命體,是由壽、暖、識三種所攝受、方能正常維持的。

凡有命者,無不貪生怕死,上自人類,下至螻蟻,古今中外皆然。自殺的人,是因一時想不開,或被鬼迷了心竅……否則沒有一個是例外的。雖然在殯葬的場合裡,弔祭的輓聯、花藍、花圈,都把死亡用宗教的名詞包裝成很感性、很淒美,如「蒙主寵召」、「仙逝」、「駕返瑤池」或「往生極樂」。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最忌諱談死,寧可歹活,也不希望好死;甘為瓦全,也不情願玉碎。

古老的中國,對死亡的重視程度,幾乎超過生,常把怎麼個死法,做為評斷一個人節操的標準,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及「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是夠壯烈了,可是並不能了生脫死、出離苦海。以佛教來說,要能證得盡智,煩惱寂靜了,無生智,苦寂靜了,入於無餘涅槃。甚至像釋迦如來,化事已畢,「所應度者,皆已度盡;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出自《涅槃經》。最後入於究竟涅槃,才是真正永絕後患,再也沒有葛藤。否則,正如家師雲老禪師所說:「活著才能修行,死有什麼行好修的!」要把握有生之年,努力培植福德因緣,及菩提種子,不要儘在死上面作文章。

但是有的人,硬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總認為我還年輕、還很健康、離死期還遠。於是縱情享樂,把栽培往生資糧、厚植菩提種子的燃眉之事,推給明天。結果「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轉眼間,無常大鬼悄悄來到,那時再想行善積德、學佛修行,一切都太晚了,只剩無盡的悔恨。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臨命終人,才真正體會到了「赤身露體的來,兩手空空的去。」什麼也沒得到,唯有一大堆的業,伴隨亡者三界六道頭出頭沒。為了治好大家對死的健忘症,也嚇唬嚇唬我自己,把及時行樂的觀念,改為及時行道。因為死神這個仇家,拿著刀在後面窮追猛趕要殺我們,我們逃命都來不及了,那還有心情停下來貪著五欲六塵。

為什麼會死?有人說:「把命玩完了!」或「福報享盡了!」甚至「活得不耐煩,跟性命過不去!」因此樂死。更有天災人禍,意外喪命。別以為他們是在說風涼話,的確是有一些根據的。《瑜伽卷一》就說有三種死:壽盡故死、福盡故死、不避不平等故死。也就是時死及非時死(未盡壽量而死)。

壽盡而死,是命中註定活多少歲數,時候到了,必然死亡。所謂的「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人到五更。」而活多久,卻不是玉皇大帝,乃至閻羅王所主宰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金光明經》說:「有二因緣,得壽命長,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飲食。」佛經又說:「殺生得多病短命報。」俗話也說:「上天有好生之德。」想得長壽,第一先要不殺生,培養慈悲的襟懷。

古人又說大善大惡能改變命運,相命也相不準。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他只是發願行善積德,就延長了壽命,還升官、得子。何況發起一份菩提心,學佛修行,甚至出家,想了生脫死,成佛成菩薩,那份功德更是難以估計。為什麼大善大惡能改變命運?因為業報有現報(當生)、生報(來生)、後報(再下一生以後)的差別,所造的業如果勢力太強大,當生就成熟,當生就受報。因此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改變命運的感應故事。

我有個同門師兄,未出家時,生了一場大病,住在醫院。家師雲老禪師行腳路過,指示迷津,要他出家修行,否則在醫院只是等死。醫生卻告訴他,離開醫院,只有死路一條。他說到底要聽誰的?後來真的跟隨師父出家,四十幾年來,老老實實的修行,有了很好的修養,而且八十幾歲了,身體還很健康。師父常讚歎他:「不愛名、不愛利、不愛攀緣!」他則對我們說:「以前那個說我離開醫院就會死的醫生,已經死了好多年了,而我到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然而,要造大善較難,造惡業則非常容易。例如生死關頭,如果因犧牲、傷害別人,而能保住小命;或患了不治之疾,有帖祕方,說殺生和藥可以起死回生。換作是你,做還是不做?一定會「人天交戰」,最後肯定「天理」輸給「人慾」,或未戰先降。所以家師說:「業報現了,能歡歡喜喜的承受,不隨業再造業,是要有修養的。由於舊業未了,更造新業,因此常不離於三惡道,經典才說未證聖果的眾生,「以三善道為客,以三惡道為家。」而聖人就不一樣了,《涅槃經》說:「須陀洹得果證已,雖生邊地,自然持戒,不殺盜淫、兩舌、飲酒。」永離惡趣。

福盡而死,是每個人一生所帶來的食祿是固定的,如果不開源節流,一味的奢侈浪費,把福報享完了,命也沒了。世俗人也說:「錢不可用盡、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我的故鄉,是在有米倉之稱的嘉南平原的中心點,那個鄉鎮是台灣有名的長壽鄉。其實沒有好山好水,空氣也常瀰漫著噴灑農藥的味道。而活八、九十歲的,比比皆是,有的還下田耕種。這是有原因的。

記得民國四、五十年代,國民政府來台不久,那時民生物資非常缺乏,到處都可看到「物力維艱,愛惜使用」的警語。在鄉下,老百姓能吃白米飯的,算是很富有的人家;絕大多數都是摻雜甘薯簽做飯;比較窮的,就只能吃甘薯簽了;還有更窮如我家,連甘薯簽都差點斷炊。這種窘境是現在年輕人所無法體會的。正如有個小學生的作文簿上寫著:「我們家很窮,每天都吃龍蝦。」報紙刊出來,很多人都笑出了眼淚:「每天吃龍蝦還哭窮,我們連龍蝦都吃不起!」只有一位作家很有同感,她小時候也一樣,住在海邊,每天餐桌上,除了海產還是海產,找不到一樣和海無關的下飯菜。因為海產可以自己下海去撈,其他的就得拿錢去買,那來的錢!

後來經濟起飛了,苦日子也過去了,但是那些鄉下人,仍然不忘記那段艱辛的歲月,還是省吃儉用;一有了錢,就買地置產,或打造金項鍊、手鐲、戒指之類以保值,捨不得享受。所以活到八、九十歲了,福報還沒享完。反觀時下有的年輕人,或專買名牌、名車,競比奢華;或先享受後付款,寅吃卯糧,把信用卡刷爆;信用破產沒處借錢,轉向地下錢莊借貸,沒錢還,被暴力討債;甚至游手好閒、好吃懶做,把福報提早享完了,當然福盡而死了。所以老祖宗常常提醒我們要「勤儉持家」,又說:「大富由天,小富由儉。」

不避不平等而死,也就是未盡壽量而死。《瑜伽卷一》提出有九種因緣:食無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復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醫藥、不知於己若損若益、非時、非量行非梵行。前面七種,除不近醫藥外,都和飲食有關。古人說:「病從口入。」果然沒錯。為貪圖口腹之欲,暴飲暴食;或只顧著好吃,不管食物於健康的損益,都會吃出問題來,輕則加深病情,重則喪失生命。

又醫學報告說,抽煙易導致肺癌、心臟、口腔病變。嚼檳榔會引起口腔癌。吸毒更是弄得家破人亡。喝酒,酒醉駕車,出了車禍,害人又害己。這都是食所不宜,及不知於己若損若益。現在政府規定,香煙的外盒都要加印警語和圖片,但是癮君子視而不見,照抽不誤。有個人,人家勸他戒煙都無效。直到檢查出得了肺癌,沒人勸,自動戒了,卻已來不及挽回性命了。

不近醫藥,則是有病不看醫生,或迷信偏方,及鬼神的符咒、香灰能治病,結果躭誤病情而送命。行非梵行就是行淫欲。非時是時所不宜,《瑜伽卷五十九》說:「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或有病時(不宜行淫欲之病)。」連正淫也不行。非量是不過其量,「是中量者,極至於五。」──出處同上。總之縱欲行淫,旦旦而伐,最易傷身耗命,俗話才說:「溫柔鄉即是英雄塜。」又說:「色字頭上一把刀。」

人死後,神識漸漸離開身體,冷觸就漸漸遍滿全身,造善業的人,神識從下方往上漸漸捨離,直到肉團心;冷觸也隨著從下往上至於心窩,就全身冰冷。而造惡業的人死時,恰恰相反,最後都到心處而捨、而冷遍所依之身。因為心是神識最初寄託之處,所以死時神識也於心處最後捨離。這是瑜伽的說法。但是古德卻說:「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下離,地獄腳板出。」當中所提到的頂、眼、心等,是指神識最後捨離之處,也是暖觸最後存在之地。兩者並存,提供參考。

死,又有善心死和惡心死之分,所受的待遇便有天壤之別。「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受逼迫於身。」──《瑜伽卷一》。造上品不善業的人,臨死時,如同在夢中,見到很多種恐怖驚怪的變異色相,大部份是冤親債主來討債、索命的影像,因而流汗毛豎,手足紛亂。由於受到極大的驚嚇,致令屎尿失禁,即俗稱的「放金」、「放銀」。或兩手在虛空中胡亂揮舞,彷彿在自衛,也像有人要懲罰、殺他。或翻白眼珠,或口吐白沫,夠嚇人的。如果造中品不善業的人,這些現象或有或無,縱使有,也不完全具足。可見惡業是造不得的。世人也說:「善惡到頭終有報,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臨命終人,只剩最後一口氣在時,由於無始以來熏習的我愛隨逐不捨,便愛著自身,害怕那個「我」斷滅,因此現起了中陰身,有神通變化,能飛行無礙,尋找有緣的父母投胎。但神通最多只到投生之處。也不可能天上人間隨意往生,概念上來說,善業多於惡業,轉生天、人、阿修羅;惡業多於善業,隨落地獄、餓鬼、畜生。但也有例外,有人原該投胎人道,卻因某方面有強烈的執著,難分難捨,如妻子兒女、田園珍寶等;或臨命終時,遇著惡緣,如非常厭嫌的人、事現前;或兒女在他面前,為了爭奪遺產而打架,甚至手足相殘等等。亡者生起惡念,因而墮落為善鬼或畜生。

也有造惡業的,本該墮落三惡道。臨終時,遇到善友為他開示佛法的道理,或為他助念佛號,亡者心情平靜,甚至生起善心、道心,反而能轉生人道。六道的輪迴,固然由所造的善惡業主宰,但平常最熟悉、最強烈的那一念心,或最後的一念,才是左右來生投胎善趣、惡道的主要力量。因為善人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善人,也有惡的種子在;惡人也有其不惡的地方,或過去生也曾造善業。成就聖果的須陀洹乃至阿那含,則是天上人間,隨其所淨的業的多寡受生。阿羅漢我愛永斷,入於寂滅涅槃,不再輪迴。可見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真正於生死作得了主,對死神的造訪能高枕無憂的。如同碰運氣,遇到善友、善緣,就造善業,投生善道;倒楣碰到惡友、惡緣,便造惡業,墮落惡道。

危言聳聽了一大篇,雖然談死,目的是在把握生、珍惜生,勸人不要隨便放棄生命、浪費生命。《紅樓夢》一書中,描寫賈寶玉的貼身侍女襲人的宿命為:「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襲人一心殉主,因不忍心陷那麼多愛她的人於不義,結果改變了主意。讓我體會到:堅強又有意義的活著,不只是維護一己的尊嚴和權利而已;也不全是因為貪生怕死,對所有愛我們的人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更是勇敢的面對現實,去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何況,死還有那麼大的學問,是否於生都能明了,於死能得解脫了,或能做得了主了?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墮落三途,失去人身。對死怎麼可以不在乎,於生,怎能不分秒必爭的把握住,努力的學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