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與問題分析(續四)

情志與問題分析(續四)
/詹天賜

 

  現代的社會逐漸以小家庭為主體,年輕人在成家立業階段要承擔家計,經濟壓力重,因此,求學的目標大致以就業為主要考量。這種情況在日本、韓國更為嚴重,未來的就業與所讀學校科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導致大學的競爭程度與求學壓力極大,因此,求學期間的心理壓力大就成為常態。在台灣,我們求學那個時代,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是普遍現象,而現在出國者少,留在國內進修碩士、博士學位者眾,最近因就職壓力,博士班招生已不復當年盛況。由於台灣半導體業發達,許多的企業,如台積電、聯發科等,已能提供不少高薪的職位,這就成為許多年輕人就業的目標。但是,能提供高薪的企業,面臨國內外企業的競爭,員工及管理階層工作壓力普遍較大,工作時間也長,因此,如何紓壓就成為這些員工的心理問題。若再加上結婚生子,忙碌人生就成了這時期的寫照,同時也埋下了健康的隱憂。

 

  人生忙忙碌碌後,到了退休時期,許多人就失去了人生目標。有一次爬小山時,與一位年齡相若、還算熟識的山友,他問我道:每天是否爬完山後,回家就洗澡,洗完澡後就吃飯,吃完飯後看電視,看完電視就睡覺?常爬小山、多運動、起居有常,是個良好的生活方式,但把退休後的人生目標設定為就這樣好好活著,是否足夠?老子提到:“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我們生下來之後,勞碌一生,老了退休了,放下生活重擔,得以安逸過日,再來就是要安然面對死亡,這就是大自然給人安排的一生。莊子也提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 …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人生下來,最終不免要等死,忙碌疲累一生,只是為了活著過日子,這是人生的無奈,也是人生的悲哀。只是人在面對老、病、死時,心理難免會擔心害怕,沒法像老莊那般的超然。

 

  依據主計總處的 <國情統計通報>,民國109年台灣的不健康存活年數已超過八年 (註四),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往生前生活需要他人照顧的平均時間是八年多,這八年多的日子可以說是較為難過的日子。就我個人為不健康長輩保健的經驗,她們心中充滿太多的無奈,難以安然或超然面對人生最後的日子,只能在憂慮、無奈中渡過這段餘生。就像先母在最後一年常在睡覺中度過,有一次我問她:怎麼一直在睡?她回答道:不睡覺要做什麼?我只能提到一些她在一生中做過的善事,以及我們護持道場的功德回向,使她能安心的睡覺。作為子女的,受到父母的照顧,讀了一點書,能順利完成學業,有機會接觸較高的文化,能省思人生更高的目標。但是,卻無能將這些知識經驗反哺給長輩,我也覺得十分的無奈。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智慧來提升父母的知見,也只能無奈的看著長輩度過最後的這段日子。

 

  我也年過七十,曾聽一位年齡相若的一位師兄說道:人生七十才開始,他指的是到了這個年齡,身體開始有些病痛,有時這裡痛、有時那裡痛。最近看抖音節目,我會收集、下載一些有關人生感言、人生經驗、人生智慧、養生保健、管理等方面的視頻。有一次看到一集提到人生目標的短視頻,以四個字來概括人生:錢命家情,我覺得這個說法具有代表性,符合一般人的人生目標。所謂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人要解決生存問題,在和平時代,也就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於是一生求學,然後找工作,然後成家立業,然後退休度餘生。年輕時忙碌的工作賺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品質,是大家共同的目標。到了中老年,期望有個健康的身體,究竟身命只有一個,失去了一切都沒了。期望有個溫暖的家,有親情、友情,使人間有溫暖。

 

  我們來探究為什麼一般人的人生目標就止於錢命家情這四個字?賺錢以提高生活品質,使家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般人的期望。究竟吃、穿、住得好,能使人感到愉快,賺得錢多,能使人另眼相看,也能使人感到愉快,五欲能令人快樂,是五欲眾生的生理機制。家是人一生的依止,有個溫暖的家,有親情,也能使人感到愉悅,這是人道眾生的生理機制。而這些,都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失去健康的身體,也就失去健康的心情。先母在中風前十五年,日子過得還算愉快,八十多歲中風後,人生觀就改觀了,由早先的愉快變成了無奈,心中的憂悲,油然而生,老年病苦的問題因而產生。要回復往日的健康十分困難,透過中西藥的治療、經絡的保健、復健等方法,中風早期雖能攙扶著走操場一圈,但已感到有點勉強,看著長輩健康狀態隨著時間逐漸走下坡,身旁的我們也只能感到人生的無奈。

 

 

註四: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1122116043BYT9Y7B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