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禪宗千佛山宗風特色

雲語書摘 禪宗千佛山宗風特色
/釋若知

 

千佛山叢林清規

    中國禪門叢林風範,自唐朝百丈懷海禪師建立叢林制度,立百丈清規後,為中國大乘法禪宗道場樹立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宗風楷模,宗風之教育風氣於是伊始。

    叢林專指禪宗道場而言,源於達摩祖師攜佛法精髓東來,在華夏國土落地生根,廣濟群命,禪風於焉大張;進而與中華五千年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宇宙顛仆不破的人文真理,掀起修行尋心歸真的風氣;有唐一代,大行天下,士大夫乃至販婦走卒,都能識心歸命,語出禪機,接引時人;他們是賢聖抑凡夫?無法以外表判識。爾時天下叢林紛立,皆是三、五百眾乃至千人以上的大道場,倡明心見性之宗旨,播實相無相之宗風,然而凡聖同行、龍蛇雜混,在恍如大雜燴的環境裡,行者成佛抑成魔?皆由頂門具隻眼,真修實行、自心掌握。是以有「叢林」之稱。

    凡禪宗道場,天下叢林各有家風:

千佛山乃

雲老禪師奉 師尊 因老禪師法卷於瀛島開創,秉承師諭,恪守家風為宗旨。

千佛山家風:

           不管人家對不對

           自己一定要對

           做對了是應該的

           做錯了趕緊懺悔

雲老禪師的教育特色是「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在禪的接引教育上,

老禪師提出三個方向:

   為什麼?

    發揚禪宗之古莊嚴風範

    認識禪法之概念與方法

    開啟思考與智慧之樞機

    修學無念無相無住法要

    正勤精進明心見性事業

    給什麼?

    於迷惘中找方向

    於煩惱中打出路

    禪疑禪思禪悟開道途

    公案機鋒轉語創精神

    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做什麼?

    接受傳統之苦行

    奉行二時頭陀並安居

    棒喝下認取正法眼藏

    過午不食夜不倒單

    瓶缽衲衣不畜懡㦬物

二、千佛山常住規約

  本山標有所不為是理想境界不二過是常住規約遠世俗之陋習依佛制而作持以朝宗風之發揮禪宗之光大務必效法祖德代代傳燈燦爛務必師範人天世世賢德輩出

  時值千佛山菩提寺初創白雲不才德學皆缺然盡形壽誓以佛心為己心以禪道為行持唯恐個人行止不臻完滿律儀不興使常住懶散故立此規約以為依皈之典範共同維護莊嚴叢林之遺風則教下幸甚!佛子幸甚!

  謹立規約二十六條如後:

  • 破犯基本大戒者不共住。
  • 涉訟是非,爭鬥咒罵,打架滋事者不共住。
  • 參與社團政治,邀朋結黨,好交世俗者不共住。
  • 擾亂清修,破壞常住,不聽議處者不共住。
  • 輕視三寶、不信因果者不共住。
  • 與外人勾結,侵佔常住者不共住。
  • 施主入寺私自化緣而飽私囊者不共住。
  • 不學佛法,不重修持,閑耍戲論,毀損寺譽者不共住。
  • 攀緣圖利,藉故外宿,毀犯齋戒者不共住。
  • 違犯規約,不聽議處者不共住。
  • 與惡人交往者罰。
  • 不假離寺,任意闖寮者罰。
  • 食吸煙酒,說長道短者罰。
  • 私造飲食,私應佛事者罰。
  • 不領寺職,復不修持者罰。
  • 不注重威儀,不行持僧禮者罰。
  • 黑白月布薩,無故不到者罰。
  • 早晚課誦,聽聞佛法,無故不到者罰。
  • 無理取鬧,殿內喧嘩,動輒粗野者罰。
  • 結夏安居不遵律制者罰。
  • 以常住物私作人情者罰。
  • 常住經書不予愛惜,私自送借,故意毀損者罰。
  • 公務不到、不參加出坡、無正當理由者罰。
  • 私留親友不白執事者罰。
  • 輕慢同參道友,學行外道者罰。
  • 僧值執法,應擯不聽、應罰不受者罰。

                        浮丘沙門 釋白雲敬立                  

                        歲次丁巳年九月初一日

千佛山禪七  起七儀軌

戒定真香 

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三稱)

堂主白:

  千佛山眾雲集,欲覓菩提在自己,靈山一會拈花笑,嗏(舉禪杖)!

    臨濟兒孫成佛幾?

    老僧道:

    古有馬祖踏殺天下

  今有老僧一棒超生,痛乎?(良久)  

    願選佛場中個個佛(放杖)。

    古德言: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老僧放語:值此吉旦良辰,起七是時(下座)。

  維那師敲磬,班首引禮大眾師三拜,堂主退。

  主七和尚登禪座,禪堂大眾就位,監香師舉香。

    維那師擊磬三下(起七開始)

    ………………

  解七(第七天下午三點或五點)―― 禪堂勘驗

    監香師執香板,維那師按序唱名,一一勘驗後進入大殿,大迴向。

  維那師擊磬三下

    堂主舉杖:

  若黃昏,人命如此,能不嘆乎?(放杖)

  七日之期大眾餅也吃了,茶也喝了,腿子也盤了,眼睛也閉了,

    問曰:選佛場中佛何在?請出!(良久)

  古有戲言:出家三天,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上西天,

              還是天上佛?還是天下佛?

  呔!呔!三寶殿中如如佛,不學佛焉得成佛?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山門敞開,來去自如,解七是時。

  珍重!

叢林功課

五堂功課

  • 早課:是寺院課之一,早晨三點五十分止大靜,開板,擊鐘鳴鼓後,

  作早課,早課是出家眾對天人說法,亦用以自修。

  • 午供:出家眾每天日中一食為正餐,餐前供佛,初一、十五日或法會

  則普佛大供。

  • 每日午休止小靜後,於大願殿拜地藏懺,功德回向於法界眾生,並超

  度安放在寺內的所有塔位、蓮位的亡者。

  • 晚課:晚課也是寺院的主課,是出家眾對鬼神非人說法,並以修養功  

       德普施饒益。

  • 二時靜坐:止觀是自我修養的必要法門,千佛山寺眾則以雲老

  禪師所教的靜坐止觀法為恒常自修課。二時不定,早上一次,晚上一

  次。

 

靜坐   

    千佛山靜坐止觀 大綱

    為什麼要學靜坐:調身,調心,澄靜—— 因身亂、心亂;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靜坐的方法:單盤,腿左上或右上,手相同。

                腰直,背自然挺,有弧度,大姆指輕輕碰合。

                眼觀平視前方找一目標點,再輕輕閉合。

                深吸氣滿,慢呼吐氣,小腹下沉,即打坐姿勢。

                若要調整姿勢:以雙手置兩側後觸地將身撐起以調整。

                意識惺惺,守住鼻端的感覺(用手輕點一下,不是看與觀,是

                感覺。) 

                靜而淨地坐著…。必須冒出口水,才是正確的坐姿;可以自驗,

                如果不符,再依方法重新調整坐姿,直到正確。

   注意事項: 1.子、午二時不坐。

              2.飯前、後各半小時不宜坐。

              3.要迎風不要背風坐。

              4.平常室內坐要蓋腳巾;室外坐要加護肩。

              5.臀部不加墊墊高坐。

              6.腳麻是正常,痛就有問題,不可再盤腿坐,可方便坐椅(不靠背)。

              7.不宜劇烈運動,不碰冷水。

              8.初學者,先學習正確之坐法;不急於久坐,恐成弊。

              9.不可昏睡、妄想並雜念,須正受。

       方法對最重要,才不致有後遺症。 

    下坐時:輕輕用手搬下腳,眼睛勿忙睜開。

            雙手搓熱,摀在顴骨眼窩處;讓熱氣溫敷雙眼,再轉動眼珠,順轉

            逆轉各數圈;再按摩臉部,兼及耳、頸。

   第一堂課:教靜坐、反覆練習;簡介佛法,什麼是佛?

   第二堂課:練習靜坐、調整姿勢、念的把握,佛法簡介。

             念是什麼? 意念、想念、心念。 

             練習回想一件事的起頭與過程………

             體會——會不會中途意念跑掉?念不易把握… 

             曾經讓你最感動的一件事或一部電影……… 

             專心去回想,完全融入,可以專心……… 

             念的掌握,可以講出你的感想嗎?

   第三堂課:靜坐練習;介紹止觀法門的止法。 

             問題的運作,如何放捨執著。  

             進入探討,一個或兩個問題,簡介佛法。

             生命的形成——十二因緣、四聖諦。

   第四堂課:靜坐練習;觀的方法。 

             舉例,由主觀進入客觀,展現覺悟。 

             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攝法。

   第五堂課:靜坐練習;四念處觀

   第六堂課:靜坐練習;四念處觀 

   第七堂課:靜坐練習;心經法要

   第八堂課:靜坐練習;般若空觀、金剛密義

布薩

    為伽藍僧眾不可少的功課,布薩即誦戒,研習戒學;戒為萬行之首,為無上功德母;佛滅度後,遺教佛子以戒為師;三無漏學,戒學更是首要,是故,每月皆行布薩,以期人人皆為戒行莊嚴之佛弟子。除了戒體、戒相外,老和尚更強調心戒第一,亦即照顧好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善、惡、無記諸業,無不是身、口、意三者之造作,而身、口、意三者又以意為根本,由心起念動,再發動身之造作、口之言說。所以,《楞嚴經》《法華經》、《起信論》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唯心之所造作,心若清淨,則身、口亦隨之清淨。

民主制度的先驅―― 一白羯磨

    每月月底,菩提寺都會集合常住大眾,舉行一白羯磨,改用現代語言即是開會。舉凡常住任何大、小事務,都可以在一白羯磨中提出討論,檢討得失或是修正改進。會中,人人皆可表達意見,因之可以互相溝通交流。任何提案一經通過,呈請老和尚批示後,即可付之實行(早期如此;民國八十六年之後,師尊上人訓練僧眾自理寺務,有一套幾近圓滿的寺院組織,請參看文後庚、〈執事盡職〉一節)。今日民主殿堂之議會程序,即類似此一制度。而佛教卻在二千六十餘年前即已有此開明制度。可見除了佛法之究竟圓滿外,佛教許多制度也是相當完善,事理俱備,圓融無礙;這都該歸功於佛陀之無上智慧。

懺摩

    為千佛山行者必修之課題,《戒本》云:「懺悔得安樂,不懺悔罪益深。」具縛凡夫,本身即是一個業團之組合體。所謂業不重不生娑婆,吾人無始以來,迷真逐妄,浮沉業海,三毒熾烈,計較執著,念念為愚迷所染,以致三業不得清淨,行道時魔障重重。有鑒於此,為了幫助吾等清淨三業,老和尚規定每星期天晚上,常住大眾必須在大殿行懺摩法。

    懺摩一法,源自師門在大陸上的小廟湖南益陽浮丘山雷音寺,也是師門獨有的行門之一;相當於普賢菩薩十大願的第四願――懺悔業障。懺是檢討,悔是改過。唯有虛心檢討,誠懇改過,才有業淨道顯,脫胎換骨的一天。

     師尊雲公上人曾云:

     一個真正有道心有修養的人必定會認為別人都是對的唯有自己才是錯的。」

共修

    清淨莊嚴淡泊是千佛山叢林的道風標的

    謙虛禮讓共識是千佛山行者的實踐內涵

     雲老禪師法語:

  法義是行相的準則生死是道業的依皈;

  舉凡學佛行者其起心動念必須以之為座右銘

  千佛山在導師方丈和尚的指導下:訂有常住共修課程,諸如出坡作務、靜坐止觀、研討切磋、試講實習等,總是藉著團隊的精神來達到自我要求――完成精進和提昇。

執事盡職

    千佛山方丈諭:盡一份心意是功德多一點責任是本份

    又立〈常住須知〉:早粥午齋同受供朝暮二課欲參加

                      各人職事盡本份此地就是你的家

    千佛山的行者每人都領有執事,常住寺務三月一輪,從大寮師(職掌香積,煮飯炒菜,主宰行者生命的安養)到寮元(負責環境衛生的整理、清掃廁所等)或外庫師(負責採購聯絡代辦等事宜)、庫頭師(管庫藏、兼披曬、淹製、儲存、收納等事務)到書記、香燈、照客,各殿堂堂主,都要提得起放得下,而後照顧應對,法義嫻熟、口語生輝,梵唄熟練,唱擊俱佳,洵然,非得「文武」雙全不可。

    輪調(千佛山有各道場,初學者有輪調實習機會),則可於不同環境調適自己,學習待人處事的圓融之道。當叢林人數漸增,人才匯集時,進而做到唯才是用,理想的達到人盡其才的地步。

    較早,曾安置伽藍四洞口――住持、監院、知客、維那佐理寺務。後以寺務日繁,時代進步,為配合潮流,雲老禪師為助寺眾妥善圓滿處理寺務,而又能廣攬僧眾中之人才起見,乃為寺院立座元、首座和尚,由資深大比丘擔任;叢林管理則採組長制,寺務之重要事件先由各組組長會商;例如:寺務組長、知客組長、書記組長、工務組長、維那組長、總務組長、香積組長、行政組長、資訊組長、醫務組長、福利組長、沙彌園長、學院院長、學院教務長、學院訓導長、雜誌社社長、雜誌社主編、基金會執行長等定期會商、集思廣益,訂好議案再交由寺眾〈一白羯磨〉中諮商、討論,修訂通過,付之實行;整個程序既民主又合理,且可避免個人自我意識獨裁武斷,或智慧不足、人謀不臧等之缺陷,算得上是既進步又圓滿的民主寺院組織了。

 

尊重公議

    千佛山乃雲公老禪師奉師尊因老禪師之諭,於國難非常時期為續佛慧命在台創立,建伽藍菩提寺為道場,從此興學課徒續慧命,弘宗演教利群倫。

    禪宗道場最忌自我意識用事,為杜絕流弊,都是以討論的方式共商協議,以表決的方式去執行。如本山暨各分院主事人員,如住持人選等,六年一任,連選得連任一次;皆由全體出家僧臘年資合格者捉籌(票選)賢能者任之。

    千佛山於民國62年開山時,比丘、比丘尼悉屬之,後因內地天岳本部叢林悉遭摧毀,寺院已蕩然無存;師尊上人乃於台灣南部風空子山建梵音禪寺以恢復天岳山,時師尊門下弟子淵源有三系:天岳山的男眾、千佛山的女眾、浮丘山的女眾(此支衍派為浮丘山因老禪師座下的法脈),淵源於師尊上人受戒於湖北歸元寺的那一屆,因老人適應聘為歸元寺傳戒的羯磨和尚,根據歸元寺不成文的規定,凡歸元寺之戒子,必須接歸元寺的法脈(基於尊重,三師的弟子可例外);雲老雖得豁免,為了方便接引有緣人學佛,為平山庵師弟能淨師太(比丘尼)在台普度有緣(這一支脈便是浮丘山眾弟子的因緣)。

      所以千佛山系下包括三支脈:天岳山梵音禪寺(是法號〈月虛白 鏡空明…〉  比丘等認祖歸宗處);千佛山菩提寺,是法號〈白如蓮潔;夢若浮塵…〉比丘  尼等認祖歸宗處;浮丘山古嚴禪寺是法號〈 能仁聖果;勤學戒德…〉比丘尼認  祖歸宗處。

      重要大事由山系會議決定;寺院管理,則由資深上座組成之督導小組暨各  分院住持等各幹部及總院四洞口會商以議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