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看故事 畫什麼東西最難

    「所以,我現在七十歲了,自己還在做車輪!這樣看來,古代聖人所得的真理心法,不能傳下來,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嗎?因此我才說,你所讀的聖賢書,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糠罷了,你為什麼氣憤呢?」

  • 文:信解出處:佛法看故事期數:381期2022年10月

佛法看故事 畫什麼東西最難
/信解

 

 

有一位畫家來給齊王作畫。齊王問他:「什麼東西最難畫?」

畫家說:「畫狗畫馬最難。」齊王又問:「什麼最容易畫?」

畫家又回答說:「畫鬼怪最容易。」這為什麼呢?「狗和馬是人們都很熟悉,常見的,不能畫錯一點點,很難畫得完全相像,所以難畫。鬼神是沒有具體形象的東西,誰也沒有見過,可以任意虛構,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誰也說不出像還是不像。」(《韓非子》)

 

《後漢書》〈馬援傳〉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故事:東漢的馬援有兩位朋友,一個名叫龍伯高,一個名叫杜季良。

 

龍伯高淳樸厚道,待人謙虛,說話老實,辦事周密,生活節儉,威望很高。杜季良慷慨豪爽,急公好義,樂於助人,交友廣泛,他父親去世,幾個郡都有人前來弔唁。

 

馬援有兩個尚未成年的侄子,ㄧ個叫馬嚴,ㄧ個叫馬敦。馬援很關心他們的成長,但身在軍營,不能當面教導,就給他們寫了ㄧ封信,信中介紹了龍伯高和杜季良,謂:

 

 學龍伯高,即使學不好,也還可以成為忠厚老實的人,譬如雕刻天鵝,刻不像,總還像隻野鴨子。但是,如果學杜季良的話,學不好就會變成輕浮放蕩的浪子,譬如畫老虎,畫不好反而畫成了ㄧ條惡狗了。

 

 《莊子》〈天道〉載有輪扁斫輪的故事:

 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木匠輪扁在堂前做車輪,輪扁放下錘子和鑿子,問桓公:

「請問你讀的是什麼書啊!」

桓公說:「我讀的是聖人的書。」

問:「那作書的聖人還在嗎?」

答:「早就死了!」

 

輪扁嘆息道:「如此,你讀的書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糠而已!」

桓公大怒:「你胡說什麼?你說個道理出來,不然把你處死。」

輪扁說:「我是ㄧ個做車輪的人,就以我做車輪的事來做比喻吧!做車輪時,刀下得快就省力些,但是做出的車輪並不會很圓;如果刀子下得慢,就很費力氣,但車輪會削得比較圓;然而,做車輪最好的技術是刀下得不快也不慢,並且能得心應手,可是這不快不慢,得心應手的工夫,我卻無法傳給我的孩子。所以,我現在七十歲了,自己還在做車輪!這樣看來,古代聖人所得的真理心法,不能傳下來,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嗎?因此我才說,你所讀的聖賢書,只不過是古人的糟糠罷了,你為什麼氣憤呢?」

 

傳說有兩個畫家,有人出了個「安靜」的題目,請他們各畫出表達「安靜」的畫來。

 

一個人畫了ㄧ個湖,湖面平靜的像ㄧ面鏡子;此外,還畫了ㄧ些遠山和湖邊的花草,這些遠山和花草倒影在水面上,看得清清楚楚。

 

另外一個則畫了一個急湍直瀉的瀑布,瀑布旁邊有一棵小樹,在樹的小樹枝上有一個鳥巢,巢裏有一隻小鳥,但那隻小鳥正在窩裡睡覺。

 

誰才是真正表達出安靜的真義呢?前者所畫的是境的靜,這是一種沉寂死靜;後者所畫的是心的靜。一般人以為有個清靜悠閒的環境,就能使自己清靜悠閒;其實,環境只不過是客觀的因素而已,重要的還是心境的問題。

 

《近代果報見聞錄》記載一念鬼神隨之的故事。

有一個人叫元自實,痛恨一個姓繆的人,一天五更時分,他越想越覺得姓繆的忘恩負義,把心一橫,持兇器往繆家趕去,準備殺死他。

 

元自實路過一個小庵,庵主軒轅翁早起誦經,碰巧見到了他,並見到數百個惡鬼,奇形異狀,各持刀斧,殺氣騰騰,向繆家而去。

 

過了一會兒,軒轅翁發現他又回來了,身後卻跟著一大群天神,金冠玉佩,和顏悅色,手持著香花旌幢。軒轅翁很納悶,就把元自實喊到庵中,問其緣由。

 

元自實說:「姓繆的有負於我,我想去殺他。到了他家門口,心想:姓繆的雖然負我,他老婆孩子有什麼罪?況且還有一個老母,殺了他一人,等於是殺了他全家啊!因而於心不忍,就轉念回來了。」

 

軒轅翁就把自己所見到的景象,描述給他聽,並向他道賀:「一念善心,神明已經知道了,你以後必得福報。」元自實從此勇猛向善,後來果然考取了功名。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如是種種諸心行,能得種種諸果報。心為一切巧畫師,能於三界起眾行,為心所使遍諸趣,處處受生無窮已。心為縛解脫本,是故說心為第一。」

 

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更有一切萬法,唯心所造的肯定語。可見,「心」是「法」的動源,若心不動,則諸法無從生起。亦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乃是「仁者」的心動。

 

心,即是我意識,有分別與主宰的能力。人的身口意造作,即在「心」的發起與作用,決定善惡、對錯等相對的行為,展現不同苦樂的結果,完成諸般「業」的報因。所謂:

善有善報,是善行而得善果。

惡有惡報,是惡作而受惡果。

若有未報,是因來遲與來早。

是以,三界六道,為凡俗之心所作。

若爾,聲聞菩薩,為修養之心所作。

故說:超凡入聖,全賴淨業證道,唯是吾人,一心一念之所造!

 

(參閱《正法念處經偈釋》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