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三) 養生貴在養心

    一個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安然淡泊,故能遠離一般人的嗜好欲望;能觀照事物,淫妄邪說不能蠱惑其心;能了知得失無常,故不擔心害怕有關人、事、物的利害得失;養心之道,正是提升人生知見修養的道理方法。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68期2021年08月

健康管理漫談(六十三) 養生貴在養心
/詹天賜

 

  黃帝內經中談到養生之道,常不離養心,以黃帝內經精華50句為例,就有過半提到養心的內涵,真可以說養生貴在養心。養心的內涵十分豐富,本文將依據個人對這50句的分類,將養心分為養生之道、神志與情志、情志致病等三方面來探討。

 

  靈樞 [本神] 提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有智慧的人,其養生之道,一定是順應天時,調和情志,起居有常,並調節身心,以因應天地及人事的變化,這樣致病的邪氣就不能進駐體內,可保健康長壽。這一段可以說是由天人之學來談養生之道,天地自然的變化,有其規律,因此要順應自然,但天地也有其不可測的變化,暑氣寒冬、各種天災等,致病邪氣十分多元,因此智者要妥為因應。人事亦然,順逆無常,智者有遠見,能深思熟慮,在心境上能調和喜怒等情志變化,在因應上能剛能柔,能寬能嚴,故能在各種自然、人文的環境衝擊下,常保神志清明,身心輕安。這段養生之道,是在 [本神] 篇說完何謂智者後所提出的,值得深思推敲。

 

  素問 [上古天真論] 提到:“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遠古時代在上位的人所提的養生之道,都說對外要能因時避開虛邪賊風,以防外邪入侵;對內則要使內心常處於安然淡泊、靜寂空靈的境界,這樣真氣就會隨之而來,加上專精修行,心神不外馳,自然遠離疾病。因此能使得心志悠閒,少欲知足,心神安定,就能遠離各種恐懼。身體要適度活動,動到有點累而不太累,使氣血通暢。若能合乎上述養生之道,則可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這樣做事就能順心如意,稱心滿願。

 

  這段文字有些隱昧難解,我們可以由天人之學的角度來理解。上古聖人具有豐富的養生知識與經驗,在身方面,要能避開外邪侵襲,並常適度的活動筋骨,使氣血保持通暢。在心方面,則要能靜下心來,專注修行,極靜能生真氣,使得內氣充沛,並能知足常樂,閒靜生智慧,常保心神安定,就可達到所願皆滿的境界。列子 [黃帝] 篇提到“華胥氏之國 … 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這一段文字也可作為養心的參照內容。

 

  [上古天真論] 接著又提到:“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種種嗜好欲望,不能使他為之注目;種種淫妄邪說,不能蠱惑其心;面對種種人,不論是愚者、智者,或是賢者、不肖者,都不擔心害怕相關事物的得失利害。能做到這樣的人,身心健康,符合養生之道。因此具有這種知見修養的人,能夠活到百歲而動作不衰,故能安度天年。

 

  一個具有人生智慧的人,安然淡泊,故能遠離一般人的嗜好欲望;能觀照事物,淫妄邪說不能蠱惑其心;能了知得失無常,故不擔心害怕有關人、事、物的利害得失;養心之道,正是提升人生知見修養的道理方法。欲界眾生,面對的是種種嗜好欲望,所謂“食色,性也”,能將多欲轉為少欲,將少欲轉為淡欲,並提升為淨欲,是一個修養的層次,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觀照的工夫。也就是要常反思、以自己的嗜好欲望作為觀照對象,看看內心世界五蘊的變化,再多想,深入的想,只要有心,多想、多看、多思考、多請教善知識,就能不斷提升。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提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知養生之道者,身心健康,而不知者容易衰老,因此同一年齡層的人,其健康狀態,會產生健康或衰老的不同結果。有智慧的人,會體察一致的養生之道,而智慧不夠的人,會關注在身心強弱的差異。對養生而言,察異的愚者有不足之處,而察同的智者則有餘,知有餘就能耳聰目明,身心輕安強壯,老者像壯年人,而壯者更是健康。

 

  老子第48章指出:“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學日益容易理解,今日知識體系愈分愈細,形成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類,其中社會科學又可分為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等。此外,又有綜合各學門的知識體系,如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為道日損則比較難以探討,道是屬於本質性的,也就是說是屬於形上的,例如探討人的本質問題,就會牽涉到生前、死後的問題,而這些都是哲學上的難題,或屬於宗教層次的問題。在中國,這些可歸屬於天人之學,道家對道的探討,就是天人之學的一個代表。

 

  [陰陽應象大論] 接著又提到:“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為智者,所同者為無為之事、恬淡之能、虛無之守,了悟此三者,便能健康長壽。無為、虛、無等,皆為道家智慧結晶,在老子、莊子書中處處可見,例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致虛極,守靜篤”等。

 

  綜上所述,黃帝內經的養心之道,主要在於心境的提升,而心境的提升,關鍵在於知見與修養。黃帝內經中,充滿了道家的思想,並以道家的知見修養,提升心境,可謂天人之學的一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