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因為風的緣故--風幡之間

    她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你說她堅強十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浪費了今天,寄望明天會好,人生不是有很多遺憾?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60期2020年11月

衲衣下的足跡 因為風的緣故--風幡之間 /恕

 

《飄》(英語: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於1936年的美國小說,作者為瑪格麗特•米契爾,在1937年獲得普利茲獎。是她在世時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它不但成為美國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由這部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也成為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飄》這本名著就是在寫人「執念」的本質,心一執念,就會被眼前的事實蒙蔽。女主角郝思嘉處在美國當時的亂世迷霧中,為了守護家園、親情,遇到混亂與崩壞時,不論她心底多麼悲傷,為了心靈的安穩而再出發,離諸身世飄零迷離之感。她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無論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你說她堅強十分,可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浪費了今天,寄望明天會好,人生不是有很多遺憾?我們要把握的不是當下嗎?

 

是飄的小篆體,从風㶾聲。意思是隨風搖曳,例:飄動。

以風為部首或從風這個部首,有很多的造字與造詞,例如:杜甫《鐵堂峽》:「飄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熱。」「飄蓬」是隨風飄蕩的飛蓬,比喻漂泊或漂泊的人。

 

杜甫還有一首《旅夜書懷》-「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為作者旅途中在江邊過夜的孤獨心境,以沙鷗自喻,指其鬱鬱不得志的飄泊人生,天地之大,何以無一安身之處。

 

娑界眾生種種的情緒,「喜悅、幸福、困惑、憤怒、悲傷...」,熾熱的沾風惹絮,容易造成事後的懊惱,故有以「風」來描摹人生,五欲八風的業風吹襲才有悲歡離合,成敗與對錯,一切都是風的緣故。

 

譬如:「飆」這字。現代人非常依賴網路、手機,泛娛樂性的現代科技產品,還嫌網速不夠快,時有昇級之想。一些國中生與高中生愛沉醉網咖,無「網」則無趣,還有墮於新鮮、刺激、危險的活動,結黨「飆」車去!

 

那些在職場工作或商場從事生意者,甚至貪於虛榮、名利、權勢、享樂,舉念間可能落得痛苦的收場,離幸福就更遙遠了!美好的人生並不在名利的設定,而在價值的發揮,那些不切實際,虛無「飄渺」的幻夢,悔不當初。因為錯估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就如當下的煩身惱心,是誰使你不自在?是什麼讓你在心裡著十級的「颶」風?讓眼前的世界成了失速的摩天輪。

 

五欲八風,讓人每天睜眼豎耳,可曾刻意地認識那散落在各種日常和街道的「動的」、「靜的」?人的世界,何須過於計執,不論喜憂、恐懼,最後都是「飄風驟雨」,突然而來的旋風暴雨,是不會長久的!

 

在老禪師的《禪的語絲》278則:

 「人生,像個多色而脆弱的汽球,亦如含蘊的七情六欲;一旦際遇任何機緣的相應,總是遭受不能自制的危險;剎那間,措手無策,落個殘傷敗壞的下場。」

 

《禪的語絲》155則:

  「什麼樣的人最有智慧呢?

  於身,不放任逸樂而陷入懈怠的人。

  於口,不逞一時之快造成毀傷的人。

  於意,不貪圖欲望而染著無度的人。」

 

所以,能不能以智慧,以同理、寬諒,化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糾葛?那無謂的焦慮、猜疑,種種的雜音,如夢幻泡影,生命不妨在此轉彎!將所有的痛苦不堪,淬鍊成珍珠,擁有「雲淡風輕」的心。即便一時跌落谷底,人生貌似槁木死灰,只要好好過日子,便足以將生命中的滿目瘡痍,再經過認識、理解與發現,讓心靈有更美好的凝視,生活變得煥然一新。

 

讀老禪師的《禪的語絲》,更覺心情酣暢!看第76則──

 

    風幡之諍,如《壇經》中說: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評曰:否定兩個他,肯定一個我。

    或謂:不是惠能本意,而是法海多事。

    假如:風幡是因緣,心動是因果;如是世間

  法,心念本無常。行者以為如何?試參看!

 

一個說是幡在動;另一位說是風在動。怎麼爭也爭不完!為什麼?沒有幡,即使有風也看不見風在動;如只有幡,沒有風,幡也動不了,所以是得不到結論的。此刻惠能卻講:「既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思路的開拓》裡,老禪師表示:風幡之間就像「生命與業」、「生命與道」。他說:「造業是你心在動;修道亦是你心在動。所以,菩提不在「動」與「不動」上,色心相應了,端看心念的內涵!

風與幡間,如何通透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達至「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業是「動」,道也是「動」,說業言道,因為有「我」之故。唯有依教奉行,突破缺失,調整自我,常透過他人(幡之飄動),我們才有機會看到隱藏的自己(風之吹拂),不斷的提昇、增上,探勘真如自性。

 

心得:

 以老禪師風幡的舉例(風跟幡──生命與業,生命與道),試舉一例如下:

(風與幡-教室和資優生,教室和放牛班生)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師大附中老師江青釗「把山當教室」,帶領資優生克服情緒危機。爬得越高,讓資優生離舒適圈越遠,愈要面對自己的脆弱與原來的驕傲。有人走到體力透支,得靠同學拉他一把,歷經高強度的體能消耗、野餐、夜宿一起,大家學會互助、柔軟、關懷,並交上一生的朋友,最後那些資優生們終於走出孤絕的城堡。

 

同樣非凡的教育手段,外國有一所學校,把一群不看好,自我放棄,愛打架、常滋生事端、心性噪動的放牛班學生,丟在一艘船上,數月面對海上的風暴巨浪,生死交關,由一位懂得教育理念,富有愛心的老船長領航,在這所「大海的教室」,學生慢慢的改變心性,生命漸昇華明亮,盈滿生存感。

 

那麼「如是世間法,心念本無常」的道理在哪裡?心究竟怎麼動?知道成與敗都有成長的脈絡,有機會轉化、梳理,才能活得不一樣。「因」的發起要有外緣,外緣是以色塵的緣境,也就是「緣」的內涵來發起!教育者藉著不同的山與海的大自然教室,開啟這群學生的心靈探索之旅,讓他們知道好與壞,都在心境之間,怎樣找到真實的自己?

 

“心”之動,從不好到好的樞機,學生藉著學習、磨練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可以改變人生,故說善惡非常性,「如是世間法,心念本無常」,不同的緣境有不同的流轉。道在哪裡?就是去調理心性!那在什麼時候調理?在什麼樣的環境調理?又用什麼方法調理?因材施教即可!沒有一定的常性,以上就看那位熱心的江青釗老師與智慧的老船長!

 

 參考了老禪師《以法為師》.〈四大〉的資料:

在書中談到「大前提」,「為什麼」就是大前提,也是「因緣的發生」。而因的發生,單獨一個因不可能發生什麼,一定要有緣,即一個物體的接觸。老禪師講「風與幡」相互之間的接觸,風要有東西去接觸它,才能顯現它的「動性」。

 

人的眼睛總喜歡往外看,耳朵往外聽,可是看不見風,明知有風,怎麼見風蹤?就像以上所說的資優生與放牛班生,礙於外界給的標簽,習於同溫層,不察自己的心性與心志,所謂「清風本無事,何必亂翻書?」當下若見書在翻動,即有風的飄拂,紅塵影事,離塵不逐影,「菩提就在煩惱中」。可也不能捨業求道,執著動靜,修行最後是要諸業清淨,道亦多餘,才能達到無礙自在。寂靜無住,只為色空無二,業道無二,心無所住故!

 

老禪師說:「有法無法,當下才是覓心處,仁者心動,善能辨別利害,智慧方見菩提。」(再查資料)

 

究竟風從那裡來?除了「飆」、「颶」、「颯」....,莫忘宗下尚有「家風」。家風是規範、風格與特色,可趨促前行!天下叢林各有家風,所謂「家有風,人有格」,譬如掏金採礦,全在老老實實的工夫上。大德!自心中有什麼?就得看涉及生命時空中有多少修養?千佛山的家風,記取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