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語書摘 解惑篇

    17歲時,我看了一位牧師反對佛教的書,提出許多的考證,主張大乘佛教乃後人偽造,從那時起,我對大乘佛經難免存有一絲懷疑

  • 文:若知出處:雲語書摘期數:357期2020年8月

雲語書摘 解惑篇 /若知

 

感謝法師慈悲,末學常常寫信打擾,真的非常感謝師父們的耐心回答。有些信仰問題在我心中困擾了十幾年了,一直不敢跟學佛的親朋討論,今天是鼓起勇氣來發言。

 

問一:

  1. 歲時,我看了一位牧師反對佛教的書,提出許多的考證,主張大乘佛教乃後人偽造,從那時起,我對大乘佛經難免存有一絲懷疑。後來上了大學,也曾在網路上看到過很多文章,提出許多考據,主張大乘非佛說,更讓我信心大受影響。自幼我隨家母拜佛聽經,對於三寶也很虔誠,但受到這些考據意見影響,心中難免起煩惱。

 

答:學佛的基本信條便是信、解、行、證,有道是:「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學佛怎能不起信?不起信又如何能成為三寶弟子,安然接受佛法之洗禮,可見學佛之始正知見之建立很重要,像初學佛者知見未立而起疑,雖是外道邪師過謬,咎不在你;但經中有言「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自己也應起念懺悔,「為什麼不能一開始就碰上正法,而讓自己在青年學佛之始就遭遇障礙,種下邪見,妨礙菩提種子的萌芽。」如果今天有所覺悟,以今世之際遇作為來世之借鏡,以期不要重蹈覆轍。

 

  信心對學佛人是相當重要的,大智度論說:「佛法如大海,唯信方能入,唯智方能度。」唯識學分析人的現象,把「疑」列為根本煩惱之一,有疑即是邪見,不能體會教理,一切智覺至理就都聽聞不到了,很可惜!

 

  至於佛經,是經過佛陀的弟子們結集而來的,參與結集的佛弟子都是證得阿羅漢的賢聖僧,你說可不可信?仔細說來,小乘三藏結集有四次,大乘三藏結集有一次,分見於下:

  佛入滅後,佛弟子們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中,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於是有了結集之舉。其儀式略如今時之開會,先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於貝葉,成為正式典籍。今日所流傳的經藏律藏,皆經結集而來,故大藏所不錄者,悉為後人偽造,不宜信從。

 

  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漸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後三次皆有其不得已的理由,茲分述於後:

  第一次結集—佛滅後三月,迦葉尊者,得摩竭陀國阿闍世王的贊助,召請阿羅漢千人,集於王舍城外七葉岩窟(耆闍窟)中,然後在千人中再選出五百人,擔任結集經律二藏事宜,派阿難負責經藏,優波離負責律藏,是即所謂上座部結集,亦稱為五百結集。當時有數萬比丘後至,欲參加窟內聽法,迦葉不許,於是乃在岩窟西北二十餘里處,另行結集;計分經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是即所謂大眾部結集。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境,到了距佛滅百年時,乃有苦於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者,時長者耶舍乃邀請賢聖比丘七百人,於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決定之,結果仍贊成恪遵世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是為第二結集。

 

  第三次結集—約在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時,阿育王篤信佛法,外道窮於衣食,乃作比丘形混入佛教中,漸至改竄佛典,擾亂教義,佛徒不能辨,被誘入邪見者甚眾。時有六萬比丘聚謀挽救之策,結果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於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是為第三次結集。

 

  第四次結集—約公元前七十年,健馱羅國迦膩色加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但同一經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脇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王如言,選阿羅漢五百人,以婆須密(世友菩薩)為上首,集於迦溼彌羅城,將三藏各製十萬頌,名《大毗婆娑論》,刻於赤銅鍱中,建塔藏之,是為第四次結集。

 

  大乘三藏的結集—以上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之結集,《大智度論》說,佛滅後,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請阿難於鐵圍山結集三藏,謂之菩薩藏,是為大乘佛法的結集。(註:佛經結集之詳細資訊參考網訊)

 

 佛陀曾在經中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經記載的盡是佛陀覺悟的大智慧,引導眾生出離六道沉淪、三界輪迴之苦海,其悲心卓智有誰能超越?得人身難,還能遇經,實乃萬幸,宜善自護持,珍惜領受,開啟菩提善慧,方不致遭受外道邪論嫉謗之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