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生活點滴─菩提大道從「大寮」開始

                                                                                                                         文/和風

此大寮不是高雄縣大寮鄉,而是專指寺廟裡,出家人的廚房。菩提大道也不在千佛而關廟菩提寺。其中有個典故,敝寺(天岳山梵音禪寺)新進人員來出家,必須先到大寮歷練,通過考驗的,出家學佛成人天師範的菩提大道正式起跑;慘遭淘汰的,只好回家繼續栽培善根。現在流行一句話說:「沒有三兩三,不敢上XX山。」註:非是梁山。

大寮裡面,有很多有趣的事,也是「把佛法溶入現實生活中」最好的試驗埸。寺廟成員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庭,風俗民情、飲食習慣都不同。有時每道菜淡然無味,難以下嚥,閱報後方知,原來物價波動,鹽巴漲價了,只好省著點用;有時一道道的菜,都被沙拉油淹沒,先別動氣,八成是善信大德布施沙拉油太多,大寮師怕過期,糟蹋常住物,只好當武俠小說裡的蕭(銷)十一郎了。上道的大寮師,端出來的菜色,叫人垂涎三尺;新手上路的香積師,普遍的,不離五種特色:一焦、二黑、三糊、四爛、五澀,只看一眼,便把胃口倒盡了,不得不修習安忍波羅蜜,用筷子把爛菜強押進五臟廟,有的師兄弟戲稱為「吃減肥餐」。畢竟大家在未出家前,大都未曾下過廚房,吃早點、自助餐、便當慣了,沒幾個會煮的,五十步不敢笑一百步,只得包容些。

新進人員,大致上有三類:一種是有堅固道心的,非常用心盡職的掌廚,雖然煮得不怎麼樣,但已盡力了,大眾師都會盡量捧場。偶而新手會來探詢口味的反應,還是不忍道出真相,最多只是旁敲側擊,點到為止,大部份都是含混其詞,生怕傷害對方,而斷送人家辛苦培育起來的「出離心」。

也有新手求好心切,但廚藝極差,想煮一些好的菜色供養佛、僧,苦於心有餘而力不足,致生煩惱;另有一類比較敷衍塞責的,認為反正再怎麼煮都不會好吃,乾脆混一頓算一頓,煮得吃的人都起煩惱了,他依然不動如山,直要捱到他大寮任期結束,大眾師方能脫離苦海。

有的人不做大寮時,巴望人家煮些可口的菜來吃;輪到他當時,也因不善烹飪的緣故,於是搬出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詞:「出家人少欲知足,有得吃就不錯了,還計較什麼好吃、不好吃的!」有時候,瞎打誤撞煮出一道好菜來,見大眾師萬夾齊下(夾菜的夾子),心中的成就感、感恩之心,真難以言喻;不幸把那道菜搞砸了,冷眼旁觀,大眾師個個跳過那道爛菜,如避瘟神。內心真個五味雜陳,又懊惱、又後悔,不該於煮時,把中間的一個過程遺漏了,或者研判錯誤,放多了或放少了什麼!

比較促狹的大寮師,如果煮出來又黑又爛的菜,見大眾師不願光顧,他無法善後,有時會留著自用,有時會來個強迫促銷:「你們不吃,我偏要你們吃,不吃完不換菜單。」這是大眾師揣摩大寮師的心事,於是今天也上這道菜,明天也端出它,後天還是……。

換個角度思惟,或許大寮師惜福,知道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因此,沒有人願意跳出來當「不管部」的部長,去勸告他。基於過去的經驗,一者沒有加給,二來該「部」歷任部長「民調」指數都偏低,大眾師接任的意願不高。緊接著,像極了一場修行的大競賽於焉展開,考驗大眾師的三昧功夫,及止觀的修養,直到促狹的大寮師任期屆滿下台才停止。

僧團中,有日中一食的,有過午不食的,更有一天吃三頓的。碰到「焦黑糊爛澀」大師掌廚,那些日中一食的、過午不食的,除了對一日吃三頓,有如被虐待三次的師兄弟報以同情憐憫外,更暗自憂幸,自己得以少受一、兩次罪。但是大寮師,如果有心,可以做的事情還真多,譬如煮菜,可以煮簡單的家常菜,也可以做些繁瑣的民俗點心、料理,更可以炒出餐廳的名菜。清洗排油煙機、壁磚、瓦斯爐、流理台、地板;把冰箱的食物整理整齊,再加以除霜;順便視察一下庫房的東西,那些將過期的擺在前面,優先使用;得空還可以收獲自家種的地瓜葉、龍鬚菜、絲瓜、南瓜……;或採摘一些野菜如川七之類的。

有人說,想知道一個家庭主婦是否勤快伶俐,參觀一下廚房,便八九不離十了。出家眾也不能免俗,雜亂無章、骯髒不堪的大寮,讓在家眾見了,恭敬心是會打折扣的。負責盡職的大寮師,為了提昇烹飪技巧,真是用心良苦,一方面猛K教材,再者逢人就教,三來靜坐、做功課、臨睡前,都在苦思如何配菜,如何把菜煮好。雖然也曾觀照出,此非正念,應該放下萬緣,專意用功,無奈剪不斷、理還亂,職責所在,很自然的就反應上來。

萬一遇上信徒送來不會煮的東西,或不曾見過,甚至連名字都從未聽過的菜,不知如何處理,又有時效性,沒幾天就壞了。那時感性和理性就開始打架了,要煮嘛,如何下手真沒把握,煮不好吃又怕大眾師「罷食」,乾脆不煮還可省下一些沙拉油及瓦斯的錢;不煮呢,浪費信施,糟蹋常住物,因果擔待不起,那時刻,豈只坐立難安,簡直是睡不安枕。千怪萬怪,只得怪慈母把自己寵壞了,傳統的女性,只希望兒女把書讀好,家事一概不用管;保守的婦女,更認為君子該遠庖廚,下廚房是女人的事,男人飯來張口就行了。平時不燒香,導致今日臨時抱佛腳的悲慘下埸。

初一、十五的佛前大供,是大寮師的重頭戲,也是「期中考」(十五)和「資格考」(初一)──因為初一換職事的緣故。尤其十五早上還要誦戒,完後已近八點了,而十點二十分打第一通鼓之前,要完成六道菜,時間上的緊迫,連半生不熟的大寮師都如臨大敵,初試諦聲者,壓力可想而知。路過大寮,但見「鍋蓋與碗盤齊飛、眼鏡共油煙一色」,中間參雜著鍋鏟撞擊聲、東西落地聲、大寮師手忙腳亂、東奔西跑的急促腳步聲;再加上排油煙機的轟隆聲、熱油鍋沾水的爆裂聲,拼湊出一首不忍卒聞的大寮交響曲。

還好,終於有驚無險的撐過初一、十五這兩關。但是「一箭破兩關,猶有箭後路」呢!遇上了信徒包遊覽車,幾十個人來山參訪,或是除夕夜的圍爐,就沒輒了,只好勞動當家師派槍手代打;若是當月輪到寺方年度的大法會,進一步還得搬救兵,請外面的居士大德幫忙解圍。

大寮其實是個修行的好地方。如果發覺這次掌廚比上次提昇了,中間少不了經過摸索、分析探討、發現、進一步突破的歷程。本來一道好菜是瞎打誤撞碰上的,慢慢的,失敗的機會越來越少,最後成為拿手的一道菜;原本是焦、黑、糊、爛、澀五種特色都具足的,漸漸的,經過分析、嚐試,而後發現癥結所在,予以化解;或者,開始只會煮幾道菜,慢慢的自己嚐試,及師法他人,菜色於是越變越豐富,修行不就是從很多的缺失,到缺失的減少,最後到圓滿沒有缺失嗎?

又如以前當大寮時沉不住氣,很不耐煩,現在變得沉穩,較有耐性。漸入佳境的大寮師,雖然同樣的張羅飯菜,但是「輕舟已過萬重山」,心境早已跟一般人不同,用歡喜、興奮、感恩的心,去迎接這份職事。一者,有幸能用心力供養佛、僧,種福田;二來用心煮出營養又好吃的食物,維護大眾師的健康,有氣力修行辦道,連帶自己也受惠;第三,努力出清庫房存貨,物盡其用,愛護常住物又不暴殄天物;四者,大寮面對的煩惱最多,心境的起伏也最大,只要有那份道心,有警覺性、肯觀照,顯現菩提的機會也最多,一舉而有四得,何樂而不為!

凡事有緣起、有結果、中間還有過程。萬般事業起頭難,只要敢於嚐試、面對,不怕失敗,並能於失敗中分析、探討、發現、突破化解,則辛苦的耕耘、播種……,必有歡笑的收割。畢竟天下沒有自然而成的釋迦尊,及天生的彌勒佛。

有人不以為然,出家了還幹這些,還要搞「柴米油鹽醬醋茶」這種俗不可耐的家務事,應該要專心修行,或不食人間煙火才對!於是有自住精舍,或躲入深山住茅蓬者,試問住精舍、茅蓬,還要不要吃飯?要吃飯就得有煮飯菜的大寮師,難不成天天吃泡麵?進一步說,買泡麵還要有錢,錢從那裡來?縱使自耕自食當樵夫、農夫,柴、米不愁,茶能省則省,油鹽醬醋那一樣不需要錢?就連健保費都是錢,住深山那來的信眾佈施錢。遑論深山周遭的毒蛇、昆蟲、有毒的植物,有能力搞定牠們嗎?

佛法從來不否定世間的一切,也不是逃避它,而是選擇面對它,進一步突破它。「民以食為天」,不管在家、出家,都要吃飯。在家有廚房,有自助餐店,有餐廳;出家則只能有大寮,上餐廳不適合。大家都不當大寮,飯菜從那裡來?出家人乃是法王之子,連死魔等四魔都敢向他們宣戰了,何況區區大寮職務,而不敢挑戰它、不能做好它。祈願敝寺所有新進人員,都能通過大寮的考驗,順利的走上菩提大道;所有出家眾當大寮師職務時,都能於修行上、於廚藝上,得到
提昇、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