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三十五) 養生十三法

    他提出的養生13法包含髮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潄玉津、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腳常搓等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9期2018年12月

健康管理漫談(三十五) 養生十三法 /詹天賜

 

  上次提到一位老中醫的29種長壽按摩法,這些方法是這位老中醫的經驗結晶,融合了前人養生保健法所成,其中就有古代名醫孫思邈養生十三法的痕跡。孫思邈有藥王之稱,著有“千金要方”,他愛好老莊學說,世稱孫真人。他提出的養生13法包含髮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潄玉津、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腳常搓等,其中前七種是頭部、臉部的保健法。我同修聽我唸“髮常梳、目常運”、“面常洗”後,接著道:“身常動、心常靜”,倒也接得十分通順。

 

  依據百度百科,髮常梳指的是“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各做10次。”搓熱掌心再按摩,是常見的按摩方法,尤其對老人家的按摩保健,能補給老人家一些熱量。至於要搓多少下才恰當,36是一個標準值,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練氣功的人,身體動作常會在一個定數停下來,例如24,32,36,48 等,因此,一般保健法都有定數。就像我們體育課常作的體操,每個操分成8個動作,每個動作各作4次,共計32個動作。

 

  目常運指的是:“ (1)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2)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第一個動作是眼睛的開合,其次是順時針轉眼睛,再把眼睛開合一次,然後再逆時針轉眼睛,如此重複三次。這可以說是眼睛的運動,可活化眼球四週的肌肉,這對於長期盯著螢幕的現代人,應是很好的眼睛保健方法。若上班不方便轉眼球,至少可以將眼睛閉一下再張開,或搓手產生熱量後敷眼部。至於實際動作的示範,可參考網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28/00/14561708_554393331.shtml

 

  齒常叩指的是:“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我有一顆門牙,三十多年前,就有位牙醫說它已鬆動,可能要拔牙,但它一宜沒蛀掉,後來我注重牙齦保健,常推胃經在牙齒附近的經絡及經筋,及頰車、大迎等穴,加上叩齒,現在這顆門牙用手搬看看,已較以前牢固些,可見叩齒對牙齒的保健效果。


  漱玉津指的是:“ (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再做一下。(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裡,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儘量想像將口水帶到下丹田。”吞津液 (口水) 是一種古人的養生法,津液的產生,可以用舌頭的轉動來產生,也可以按摩穴位來產生。按揉外腳踝下方的照海穴約二分鐘,可產生津液,這對老師、歌唱者而言,當喉嚨乾時,可按揉此穴來保健。照海為腎經的穴位,又是奇經八脈中陰竅脈的交會穴,常按此穴具有生津潤喉的保健效果。

 

  耳常鼓指的是:“ (1)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應該有「撲」的一聲。重複做10下。(2)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撲撲」有聲。”實際保健上,掩耳壓耳後放手不宜太快,有撲聲即可,免得振傷耳膜。掩耳彈後腦,也不一定要太用力,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彈後腦風池邪氣亦可。

 

  面常洗指的是:“搓手36下,暖手以後上下掃面。”常用掌心或指腹推或擦臉部,或用兩手指輕揪臉部皮膚,具有美容保顏的保健效果,我常用這兩個方法幫長輩保健臉部,使得長輩看起來年齡小了不少。

 

  頭常搖指的是:“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復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複。”搖頭主要是做頸部運動,這個動作不宜太猛,以免頭暈,或傷到頸部。頸部與腰部只有脊椎支撐,頭有頭骨,胸有肋骨,腹有髖骨保護,但項部與腰部要做上下彎曲及左右旋轉等動作,因此骨骼部份不能只靠脊椎支撐,而要依賴諸筋肉來協助,這裡的筋肉容易過勞,若無適時休息,一時虛弱,易受風寒濕等邪氣所侵,久而久之,風寒濕邪氣聚集,形成痹証,就有僵硬、酸痛等現象。頸部及腰部的運動,可以使經絡、經筋較為通暢,搖頭、擺腰是簡易的保健方法。

 

  腰常擺指的是:“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複。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命門在背部督脈上,約當肚臍之後、脊椎之上,輕輕拍打或來回擦熱,都是簡易的保健法。擺腰拍打也不宜過度用力,小腹的常用保健法是摩腹、摩丹田,拍打時要輕。我以前擺腰拍打過於用力,後來身體覺得不太舒服,漸漸就停了這個動作,現在則改為輕拍帶脈。因此,保健要得法,否則可能會有反效果。

 

  腹常揉指的是:“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當自己的身體是一個時鐘。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以肚臍為中心摩腹,是常見保健法,兩手交义或將左手置於右手上,可加大摩腹的力道,這是比輕拍更適合的腹部保健手法。

 

  攝穀道即提肛,指的是:“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提肛就是收放肛門的肌肉,提肛時配合呼吸是最好,若只是單純作肛門肌肉的動作,也無不可。能配合呼吸運動保健是最理想的,但現代人忙,運動時間不足,要求太多,反而不易做到,不如想到就多收放幾下,也具有少許保健效果。便秘者,就要當真,每天切實做幾次,以加大肛門肌肉的力量。

 

  膝常扭指的是:“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人未老,腳先老,膝關節酸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病痛,因此,膝關節的運動是腳部保健的重點,扭膝是常見的保健方法。在保健經驗裡,膝關節的諸穴位中,最容易堵塞的是肝經的膝關穴及脾經的陰陵泉穴,通常按揉這兩個穴位都痛,但按揉後走路會有較輕鬆的感覺。

 

  常散步指的是:“挺直胸膛,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飯後散散步,讓身心放輕鬆,所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說明飯後散步的好處。

 

  腳常搓指的是“(1)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2)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走路就是腳底的運動,洗澡也是搓腳底的好時機。擦湧泉,可在臨睡前,以右手掌心的勞宮穴擦向左腳湧泉穴,再以左手掌心擦右腳湧泉穴,以上都是常見保健法。


  孫真人提出的養生十三法,是一個簡易的養生保健法,關鍵在於如何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正如說食不飽,健康終究要靠自己。現代人太忙,養生保健法愈簡單實用愈好,懂得如何利用時間保健是個關鍵。例如早上起床盥洗前,可先梳頭,洗後叩齒,接著做個幾分鐘的保健,包含轉眼球、鼓耳、搖頭、擺腰、扭膝、提肛等。上班時,工作告一段落,可洗面、溫眼睛等。晚飯後,散散步;睡覺前,擦湧泉。總之,能具有健康意識,平時就多勤練這些簡易的養生保健法,持之以恒,就能步上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