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翻轉吧!我的寺院生活

    在夜深靜下來思量:僧伽之所以學習「修行」,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抱持努力、謹慎的態度去克服自己的障礙與不足,期間還會承受他人的諸般指教…種種滋味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37期2018年10月

衲衣下的足跡 翻轉吧!我的寺院生活 /釋蓮善

 

寺院生活的樣貌有如下的對話:

阿洪說:「每天敲木魚,專門為亡者誦經。」

小麗說:「天天掃地,將寺院打掃得一塵不染。」

明仔說:「寺院生活就是無憂無慮的過日子,優閒清心。」……

 

好多好多的刻版印象,才知道年少時也曾有上述的感受;什麼遠離紅塵、放下一切;但是,在身為僧伽後的我,才知道現實與想像差十萬八千里!身邊總有朋友、家人反覆的問:「到底你們都在幹什麼呀?」雖然時常在通訊軟體Line分享生活點滴,「有嘴講到無涎」。但佛法說的:「種在八識田裡的種子難以抹滅!」再怎麼解釋也是多餘的。今就以近期職事輪調的異動與大家分享寺院生活吧!

 

「蓮善師呀!你下一期的職事要輪調台東哦。」

「哦,好。」

「不過要先幫忙完青年營的籌備,忙完再過去。」

「哦,好。」

 

寺院生活讓人緊張又期待的,就是三個月一期的職事輪調學習。接到新通知後我接續上期「三寶殿香燈師」的工作。值班時每早就得3:30起床,在3:50敲下劃破寧靜的「開板」止大靜;這如同古代準時的報時雞,總在天未亮前就盡責的喚醒沉睡的主人:「早起去田間翻土播種!」所以晨起的開板即「咕咕咕,起床囉!」的意思。而出家人種的是「心田」,清除埋在八識田裡善的、惡的種子,做去蕪存菁、脫胎換骨的心性調理工作,期待早早耕耘,於清淨業的道路上有所收穫。

 

在三通「開板」完後,緊接著是上徹雲霄、下通地府的「晨鐘暮鼓」震耳之傑作。稱之為「傑作」是因為晨鐘暮鼓是佛教東傳中國化後,祖德們匯整各方高僧修行心得演變而來,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聞鐘」旨在能喚起世人世事無常的警惕之心,告誡莫沉溺於紅塵的聲色打滾,趕緊把握光陰用功去!於聞鐘又有更多受用的,是那些一日承受千生萬死的苦、無有片刻休息的地獄果報眾生,他們唯有聽到寺院早晚的警世之鐘,才能遠離火湯沸水的刀槍折磨,獲得喘息的空間。古德有言:「聲振地府,受苦者皆解脫。」是以,開始做三寶殿香燈師的工作,每次都抱持著慎重的態度行「晨鐘暮鼓」的犍槌敲擊,希望將洪通的鼓聲、響亮的鐘聲傳播得遠遠的,饒益更多有情,以報佛恩、施主恩。這般殊勝的工作是馬虎不得的。

 

而兼職青年營的籌備工作雖只是從旁協助,負責幫忙海報的張貼、活動音樂的配製、以及簡易道具的製作。最辛苦的是執行活動企劃的法務師父,諸如:青年的交通住宿安排、義工的人員分配、活動課程的連繫、以及寺院各部門間的溝通…等,光是看在眼裡內心就覺得百感交集、焦頭爛額了;當青年營的日期越是逼近,心裡壓力更是莫名的發酵著;原本就少睡的寺院生活,這下更不時的輾轉難眠了。青年營活動期間,總有很多突發狀況考驗著臨場反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緣境試鍊,更讓自己看清楚缺失的一面;因為本身條件的不足,造成他人的負擔,心裡總是呼天喊地的懺悔與懊惱。

 

在夜深靜下來思量:僧伽之所以學習「修行」,是要誠實的面對自己,抱持努力、謹慎的態度去克服自己的障礙與不足,期間還會承受他人的諸般指教…種種滋味。真的深入其境後,想想「寺院生活真的輕鬆嗎…?」常言:「面對自己最難!」逆境來時有幾個人對自己下得了手呢?

 

青年營結束之際又接到職事異動的通知:「蓮善師,你改輪調新加坡哦!」「##@@&OOXX……???」也太戲劇化了吧,要去台東的行李都放進整理櫃了吶!

「不過你還是要先去台東支援幾天。」

「……。」

就這樣,星期日忙完青年營活動,星期一申請護照簽證辦理,星期二駕車南下台東。

 

台東的好山好水,著實讓人忘了突如其來的轉變,我的第一次分院支援,在美麗的後山綻放。

 

「蓮善師,你後天去本願寺支授梁皇法會。」

「##@@&OOXX……???」、「蛤?」有點習慣後,又背上包包,揮別了四天的台東之夜,乘著南迴鐵道,一路駛向都會的高雄,迎接第二個分院支援「本願寺十週年慶」的法會體驗 。

 

能身為千佛山體系的一員,感到幸福的,是擁有一群同門師兄弟一起共事、一起修行、相互砥礪。每個人來自不同的生長背景、不同的國家區域,有著不同的知識經驗,所以在知見的理解及寺務的處理可以說很多元,或者說各有千秋。老和尚常說:「要以學生的態度,去『讀』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這是學佛後非常受用的法語。想起年少時面對人事經常以「爛好人」的姿態去牽就他人,到最後總是像牆頭草般的,失去了對事理該有的堅持,有時還引起不必要的紛爭及誤會。那時常常覺得「好人難做,做人好難。」

 

在本願寺支援期間,意外增加了很多生活的見聞。除了多多認識不同的師父,最可愛的是一大群超級熱心的義工。在澄合路上的本願寺與市區相鄰,義工們常常六七點一早就來大寮挑菜、備貨、弄點心、煮茶水…,中午用餐期間更是多達二十幾位的香積菩薩在廚房輪番上陣,烹調一道道香味俱全的拿手好菜。她們一起討論、一起配菜;有掌鍋、有擺盤、也有隨時備料補貨…等等。那種團結一心、不分你我的陣容,讓支援的我看在眼裡既震撼又感動。她們團隊的默契就像大家庭,一心只為讓「回家」參與法會的信眾們飽餐一頓、吃得歡喜。問及大寮組長力師父:「師父,這麼多義工您一個個聯絡,是不是要花很多時間呀?」答:「沒有呀!只是跟香積組長說需要準備多少人吃飯,義工們就自動自發的分組、協調,將廚房一切事務都打理好好的。」

 

不禁心想:「是什麼樣的動力讓她們全心護持?是怎麼樣的發心讓她們全力奉獻?」在幾天的法會下來,心中默默有了答案。

問:「師父,您看這樣的配菜好嗎?」

答:「這次妳又變化不同的佳餚,很用心哦!」

問:「師父,這是我與內人一早去採收的新鮮蔬菜,可以供佛與大眾結緣嗎?」

答:「沒問題,法會每天都會用到,大家都能嚐到你種的菜。」

問:「師父,我跟某某有空,哪幾天可以來照客(服務台)值班嗎?」

答:「可以,你們協調好即可,有你們在,我就能多一點心去處理法會事宜。」

再看看來寺院的信眾們,都喜歡跟師父們噓寒問暖,喜歡跟師父們話家常,講講見聞、講講家裡的大小事。大家坐下來一起泡茶,關心甲、詢問乙,配上一片薄餅,隨即有丙可以幫忙處理、丁可以相互支援。就這樣在無形的談話中,幫信眾解決了問題,大夥兒一陣哈哈大笑後又開始了另一個話匣子。我想這就是本願寺的師父們平常對信眾的用心教化吧!幫助信眾化解他們的事,才能在「家有喜事」(即本願寺十週年慶梁皇燄口祈福消災法會)期間,不分老少投入付出,上下一片樂融融,讓法會功德殊勝圓滿。這一趟為期九天的分院支援,讓我在師父們的身上看到了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也看到無私的義工及不同的在地文化特色。

 

就這樣在外支援兩個星期,回去是要準備下一個旅程的時刻。「蓮善師呀!你回菩提寺先做照客,等七月法會結束再過去新加坡吧!」因為時逢農曆七月「盂蘭盆普渡法會」盛事,各個道場忙上忙下,人員吃緊,明白後就隨即答應:「ok,沒問題。」

 

一期的職事快結束,才在接近尾聲的時刻順利完成輪調抵達新加坡。三個月林林總總的經歷相加,讓我學會只要是為常住、為寺院的,盡力去配合就對了。「在其位,盡其職。」職事調動有很多的因素,上層有其考量,在下位的就是發揮一己小螺絲釘的功能,穩固底層的基石,讓其它事情順利運作。七月法會期間能在熟悉的菩提寺當照客,跟信眾打招呼,看義工忙進忙出的揮灑汗水,聽老菩薩虔誠的誦經禮佛,這一幕幕猶如快照般映入眼簾,人心如畫,此情此景美矣!

 

寺院生活讓我增加很多見聞,期待於菩提道路上繼續翻轉不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