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三十一) 不忌口

    「但在那段時間,在半年內他的體重從68公斤掉到62公斤,經常感到口渴且多尿,甜食依然是不離手 … 也將純果汁當白開水喝」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5期2018年8月

健康管理漫談(三十一) 不忌口

 

  據報導,“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曾在臉書上宣布自己罹患糖尿病,年紀才38歲的他就開啟了往後漫長的「控糖之路」 … 羅一鈞表示自己父母也有罹患糖尿病,在求學階段都是專注在課業上,忽略了運動和飲食控制,自己又特別愛喝含糖飲料,吃甜食也都不忌口,2年前在確診前因忙於登革熱防疫工作,沒有時間到醫院檢查,但在那段時間,在半年內他的體重從68公斤掉到62公斤,經常感到口渴且多尿,甜食依然是不離手 … 也將純果汁當白開水喝”。在這段報導中,我們看到羅醫師求學階段專注在課業,而在職階段則專注在工作上,忽視了健康,未遵守養生之道,年紀尚輕,就得到了糖尿病。其後羅醫師“靠著吃藥及飲食控制,才讓自己的健康慢慢好轉,現在也都會保持的規律的運動習慣,他提醒大家糖尿病越來越年輕化,尤其是家中也有家族病史的年輕人,千萬不要忽視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別以為年輕就有揮霍的本錢。”

 

  許多的慢性病主要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像糖尿病,與飲食習慣關係十分密切。羅醫師愛吃甜食,愛喝含糖飲料,與得了糖尿病有密切的關係。而我過去也愛吃甜食,年輕時愛喝汽水、可樂等飲料,到了四十幾歲,也得了高血壓,吃了四年的降壓藥。得了病,受了苦,有了壓力,才會痛下決心去面對病苦,改變生活習慣,像調節飲食、多運動等,以維持較健康的狀態。但養生之道,知易行難,要改變飲食習慣,實在是很困難。例如今年過年,我因多吃了甜食、喜餅,體重居高不下,常在超重邊緣;又不忌口,心想難得吃些喜餅,在找到吃甜食的理由後,也就心安理得,原諒自己了,沒想到至今體重尚未回到原有水準,可見改變習氣的困難。忌口對健康管理而言,可作較廣義的詮釋,肥甘厚味,吃得過飽、吃得太好 (營養過剩)、多鹽、多油,對健康都不好,都應忌口。而在心態上,“吃了再說”可以說是不忌口的典型心態,也是體重超標者應引以為戒的。

 

  有一位山友,如今已是個小老人,談到他過去身體不好,體重超重,早期的一張照片顯示出他凸出的啤酒肚。他為了改善健康問題,終於痛下決心,除了調整飲食外,決定要多運動,並選了爬小山 (高低差約三百多公尺) 做為運動的項目。第一次上山,走過羅漢坡,爬到一半,就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但在他的堅持下,有空就爬,以漸進的方式,增加運動量,至今爬山已有十七年之久,看來體態正常,走起山路來,像個中年人。可見能忌口,多運動,是可以找回健康的。但若只是多運動,不節制飲食,仍然會有健康問題。據報導,有一位每天運動的員工,過去公司健康檢查的結果,紅字少,而且只超過標準值一點。但最近一次檢查,“比前一年多出好幾個紅字 … 檢查總評欄:「請控制飲食,避免油炸及精緻甜食,並應減少食用內臟、蛋黃及帶殼海產類。」一針見血,說到我心坎處,上面所提到的食物,都是我的最愛,只要嘴饞,鹽酥雞、起司蛋糕,毫不猶豫就買來大快朵頤。本以為努力運動就能嚇阻這些壞的因素,心想有吃就有動,應該沒問題,誰知身體已無法容忍我肆無忌憚的飲食習慣。最麻煩的是「腎絲球過濾率異常」,名詞拗口陌生又嚇人,還放在總評量第一行:「可能表示腎功能障礙,請至腎臟科門診追蹤檢查。」”不良的飲食習慣,終會造成健康問題,體脂肪不斷的堆積,很容易造成健檢諸多指標超標的現象,在腎功能可能異常的陰影下,這位員工終於決定清淡飲食,並配合運動,期望能改善他的健康狀態。

 

  不忌口帶來的問題很多,不僅容易演變成慢性病,也容易得急性病。據報導,“歲末聚餐多,不忌口,小心「尾牙病」上身。醫師表示,各公司行號最近密集餐敘,臨床也發現有3種與尾牙相關疾病快速增加,包括胰臟炎、腸胃道出血與腸胃炎,患者常是在大魚大肉的聚餐後緊急就醫 …”。歲末聚餐在酒酣耳熱中,很容易吃過量,酒也喝得多,因而引發疾病,正是所謂的“病號不忌嘴,大夫跑斷腿”。

 

 所謂“溫水煮青蛙”,不忌口造成的健康問題,常是長期累積來的,一旦出了問題,要回復健康,就十分困難,就像上述第一個例子,羅醫師年輕時就得糖尿病,只好每天服降糖藥,以控制血糖。第二個個案中的員工,因為公司每年有健檢,發現了健康亮黃燈,於是下決心改變飲食習慣,並保持運動,看來他應是可以維持較好的健康狀態。若健康問題累積到一定程度,再遇到歲末聚餐,大吃大喝下,就有可能當場引發所謂的“尾牙病”。

 

  有道是:“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吃過飽、不忌口的結果,最容易傷到的是脾胃,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傷到了身體的根本,要想回復健康,可就要大費周章了。好吃的東西那麼多,許多人都有“先吃了再說”的心理,反正吃過飽,只是腸胃不舒服,通常並不會有即時的病症。胃腸是空腔性器官,吃了東西,胃裡充滿著食物,形成胃糜後,開始消化,到了小腸,開始大量消化、吸收的工作。因此,正常的情形是胃充滿食物時,人會有飽足感,這時小腸仍是空的,而胃糜到了小腸後,胃部逐步的空下來。若是不停的吃,過量的食物就會同時充滿在腸胃之中,使得胃腸的氣血上下不流暢,身體就會發出訊號來提示主人,像飽脹、不舒服的感覺等。對運化水谷精華的脾而言,負荷過重,超過了運化的能力,脾的正常工作無法完成,就會造成多餘的痰濕,而產生“內濕”,隨氣上下,使得體內濕氣增加,並使得關節處堆積這些痰濕,成為日後風濕的一個主要病根。

 

  若是“吃了再說”的心態不改,就會使得脾胃經常處於過勞狀態,久而久之,脾就會因過勞而虛弱下來;而一旦脾的氣血不足,運化水谷精華的能力就下降,消化酶、胰島素等的分泌就會不足,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人的營養就會不夠,體內的痰濕就會增加,而形成虛胖的現象。體重增加,身體所需的能量需求就增加,但是由於消化吸收的能力降低,體內營養反而不足,人就會有飢餓感,於是再多吃,容易形成“脾虛胃壯”的現象,那就造成惡性循環了。體重由超重進入肥胖,減肥的困難度就增加了,而體重過重,正是三高的危險因子,三高候選人也就因此形成了,這時再來檢視健康問題,要回復原有健康狀態,就十分困難了。

 

 就減肥而言,只寄望於運動是不切實際的,正如一篇報導所指出的:“為了減肥,很多人拚命運動卻不忌口,醫師指出,這是減肥最常見迷思,強調「飲食永遠是主角,運動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只要少吃、多動、有恆心,每月就能瘦下1到4公斤。”可知不忌口,吃了再說,只靠運動,是難以達到減肥的目標的。若能像上述那位山友,下定決心,同時調整飲食與多運動,多年下來,即有改善的機會。對於健康狀態,要將惡性循環改為良性循環,靠的是良好的生活方式,要能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尤其是力圖改變的決心與意志,若不能下定決心,要想扭轉健康狀態,確實是相當困難的。所謂“管住嘴,邁開腿”,不能只是口號,一定要下定決心,身體力行,持之以恒,才能有成。

 

 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但凡夫就是不畏因,就是不信邪,還是以“吃了再說”的心態,而忽視長期過量的飲食對健康造成的傷害性。尤其痰濕體質的人,吃多容易發胖,更應注意飲食的節制,否則健康亮起紅燈時再想恢復,就是一件相當累人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