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87) 認識五臟--宣明五氣篇

    五味所入指的是:酸味食物入肝,辛味食物入肺,苦味食物入心,鹹味食物入腎,甜味食物入脾,稱為五入。五味入五臟,不同口味的食物,經脾運化後,其水谷精華走入不同的臟腑。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5期2018年8月

氣血、經絡、與健康(87)
認識五臟--宣明五氣篇
 

  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了五味所入、五氣所病、五精所併、五臟所惡、五臟化液、五味所禁、五病所發、五臟所藏、五臟所主、五勞所傷、五脈應象等內容,茲以養生保健及氣血經絡觀點,將心得分述如下。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是謂五入。

 

五味所入指的是:酸味食物入肝,辛味食物入肺,苦味食物入心,鹹味食物入腎,甜味食物入脾,稱為五入。五味入五臟,不同口味的食物,經脾運化後,其水谷精華走入不同的臟腑。以脾為例,米飯為甜味食物,經嘴巴咀嚼進入胃後,形成胃糜,再經脾運化後的一些水谷精華,會經由三焦進入脾,以補養脾的精氣。以肝為例,鳯梨、醋等為酸味食物,經脾運化後,其水谷精華會經由三焦進入肝,以補養肝的氣血。總之,飲食若能兼顧五味,則五味入五臟,酸甜苦竦鹹等口味的食物均衡攝取後,可充實各臟腑的氣血。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

 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

  膽為怒,是為五病。

 

五個臟腑的氣病症狀指的是:心氣失調會噯氣打嗝,肺氣上逆會咳嗽,肝氣失調會導致語病 (胡言亂語或狂言等),脾氣失調會有吞咽症,腎氣失調會打呵欠、噴嚏。胃氣上逆會嘔吐、心生恐懼,大腸小腸則為泄瀉;下焦失調,無法通調水道時,會導致水腫,膀胱開合之氣失調,過則排尿不順,不及則遺尿;膽氣失調則易發怒,以上是臟腑的氣病概況。

 

  以上所提及的氣病,應看醫生診治,若未檢查出毛病,可視為亞健康,並應及時養生保健。例如酒後失言,有點胡言亂語時,可能是酒已喝過量,傷了肝氣,這時應及時叫停,不可再喝,以免傷了肝膽。感冒後咳嗽,若是咳出黃痰來,可能是熱咳,這時可按肺經的魚際穴,看是否能緩解;若是咳出白痰來,可能是寒咳,這時可多按揉肺經的列缺穴,看是否能緩解;若無緩解,咳嗽不斷時,則應及時去看醫生,以免肺這個嬌臟受到傷害。這些針對單個經絡的保健,是對治亞健康的一個簡易方法。

 

  有時經絡保健要同時考慮兩個經絡,例如胃氣上逆,就保健而言,要考慮到飲食問題,也要考慮到心情問題。吃過飽,可能引起嘔吐,這時應節制飲食,並按胃經在小腿上的足三里、以及胃腔上的中脘等穴,以緩和胃氣。心情不好時,肝氣也會犯胃 (木克土),也會引發腸胃的不舒服,這時保健的重點在於調和心情,例如多作深呼吸,並靜下心來,以緩和肝氣 (金克木);經絡保健上,可按肝經在腳背上的太沖穴與在大腿上的陰包等穴,以調肝氣。若是排尿不順或遺尿,在經絡保健上,除了保養膀胱經外,因為腎氣主膀胱開合,也應同時保健腎經。膀胱經的保養,後腳窩的委中穴是膀胱的下合穴,而肚臍下的中極穴則是膀胱的腹募穴,這些都是膀胱的保健要穴;在腎經的保健上,由小腿上的築賓穴到複溜穴這段腎經,也都是保健的重點。

 

  五精所並: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

 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

 是謂五並,虛而相並者也。

 

五臟因精氣虛弱而併入體內其它精氣時,會產生如下的情志反應:併於心會喜笑無常,併於肺會起悲傷的心,併於肝會生憂慮心,併於脾會起害怕心,而併於腎則會起恐懼心,這就是五併,是因為五臟虛弱而併入其它精氣時產生的情志問題。五臟藏精氣而不泄,是人體氣血最密集的區域,當五臟精氣不足時,人體會調動其它氣血來補虛弱的五臟,以維持五臟的功能。但他方調來的氣血,會帶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情志方面,這是身影響心的情形。換言之,當五臟因虛弱併入體內的氣血,雖能維持生理上的功能,但不能維繫心理上的功能,因此仍會有情志上的困擾。

 

  五臟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是謂五惡。

 

五臟有所怕:心為陽臟,怕熱上加熱;肺為嬌臟,容易受寒;肝藏魂,魂為陽,風性輕揚,會助長肝風;脾運化水濕,但亦怕被濕邪所困;腎為水臟,燥易耗損腎氣,故怕燥;以上這些稱為五惡。以肺為例,受寒感冒時,會有鼻塞、流鼻水、咳嗽等症狀,都說明肺受到了寒氣的侵襲。即使是夏天吹冷氣,若冷氣開得太冷,肺也會受不了。以肝為例,人若生大氣,在體內會起內風,我在年輕時就曾經因與人爭論,而當場氣得頭部發暈,這種體內升起的無名風,會助長肝氣往上沖,而造成頭暈的現象。

 

  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

 是為五液。

 

五臟化生的津液:心化生汗液,肺化生鼻涕,肝化生眼淚,脾化生涎 (唾液中較為清稀者),腎化生唾 (唾液中較為濃稠者),以上稱為五液。汗可以調節人的體溫,而汗的主要成分是水 (約占98%),而人體水的來源主要是喝入的水份,其它如蔬果等,亦含有諸多水分。水份進入胃、小腸、大腸後,經吸收進入血液之中,而心主血,故可以說汗是心的化液。血液中的水,在循環過程中,會與體內各部份的組織液進行交換,形成了汗液的來源。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脾開竅於口,故說肺化生鼻涕,肝化生眼淚,脾化生涎。人受委屈時,情志不伸,肝主舒泄,故化生淚出,以舒導人的情志。脾開竅於口,能在口腔化生涎液,滋潤口腔,而老人家脾較虛弱,收攝不住涏液時,則易流口水,這時可揉脾經的原穴太白,能活化脾臟,有緩解流口水的功效。腎的經絡中,有一分支上行舌根,使腎得在舌下化生唾液,以滋潤口腔。當師父唱誦或老師上課覺得津液不足時,可按腎經上的照海穴,按揉一、二分鐘後,口舌常會有生津的感覺。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

 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味入五臟,但過猶不及,飲食應有所禁制:辛入肺,肺主氣,當有氣病時,不能多吃辛辣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鹹味食物入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宜吃太鹹,以免累及心臟。苦味食物入骨,有骨頭方面疾病時,不能多吃苦味食物。甜味食物滋養肌肉,有肌肉方面疾病時,不能多吃甜味食物。酸味食物滋養筋,有筋方面的疾病時,不能多吃酸味食物。以上這些稱為五味所禁,有氣、血、骨、肉、筋等這五類疾病時,不能多食辛、鹹、苦、甘、酸等食物。

 

 本篇所提五味所禁,與先前“五臟生成篇”的五味所傷,內容不盡相同。五味所傷論述在學理上較為完整,以五行論述五味所傷,而本篇則採直接論述。其中辛走氣、甘走肉、酸走筋,與五臟生成篇中的肺欲辛、脾欲甘、肝欲酸相一致,而與心欲苦、腎欲鹹較不一致。在這裡可以有二種看法, 一是筆誤,這是古竹簡抄錄流傳過程中常見的現象;二是認為五味所禁是直接論述疾病現象。我們對黃帝內經並無研究,只是對養生保健知識部份有興趣,因此,不論是五味所傷或五味所禁,均以過猶不及來理解,細節就無能深究辨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