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二十九) 身體振動頻率

    人體的身心健康狀態可以用身體振動頻率來度量,頻率愈高者,表示身心狀態愈良好,而決定這個頻率的背後因子 (hidden determinants) 為人的意識 (含心理及心靈方面等精神方面的因子)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3期2018年6月

健康管理漫談(二十九)
身體振動頻率 /詹天賜

 

  有一次上網查身心健康資料,查到了身體振動頻率一詞,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時,裡面提到了一位關鍵人物為著名的精神科醫師霍金斯博士,他經過二十餘年的研究,完成了他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對人體的身心狀態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人體的身心健康狀態可以用身體振動頻率來度量,頻率愈高者,表示身心狀態愈良好,而決定這個頻率的背後因子 (hidden determinants) 為人的意識 (含心理及心靈方面等精神方面的因子)。換言之,精神狀態愈好者,身體振動頻率愈高,身體狀態愈良好。假設我們接受霍金斯博士的觀點,則養生的關鍵就在於提升自己的精神層次,以達到更高的健康狀態。

 

  根據百度百科對身體振動頻率的解釋是:“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說明:物質就是能量。物理學家已經證明,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固體都是由旋轉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 … 我們的人身也是如此。科學家已經測量過人在不同的體格和精神狀態下身體的振動頻率,結果讓人大開眼界。”也就是說每個粒子,乃至每個人的身體,在不同的時空,都存在著不同的振動頻率。依據“大衛·R.·霍金斯 (David R. Hawkins, Power vs. Force )通過2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的身體會隨著精神狀況而有強弱的起伏。他把人的意識映射到1-1000的範圍。任何導致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20,000Hz)的狀態會削弱身體,而從200到1000的頻率則使身體增強。霍金斯發現,誠實、同情和理解能增強一個人的意志力,改變身體中粒子的振動頻率,進而改善身心健康。”人的身體振動頻率是可度量的,而心理及心靈的因子則較難度量,霍金斯博士為著名心理學家,對這些心理因子的處理可以駕輕就熟,但我們在理解上還不是十分容易。

 

  霍金斯博士提出了意識圖譜 (Consciousness Map),將人的意識依其對應的身體振動頻率的度量單位 (lux, 由0-1000) 分為十七個層級,其中意識振頻以200為分界點,200以下為負能量,以上則為正能量:則“死人的頻率沒有意義,邪念會導致最低的頻率;當你想著下流的邪念,你就在削弱自己。漸高依次是惡念、冷漠、痛悔、害怕與焦慮、渴求、發火和怨恨、傲慢,這些全都對你有害。但信任在250是中性的,信任有益於你。再往上的頻率依次是溫和、樂觀、寬容、理智和理解、關愛和尊敬、高興和安詳、平靜和喜悅在600,開悟(enlightenment)在700-1000。”其實在 job (內在喜悅 540), peace (安祥自在 600) 層級以上,已涉及到心靈層次。百科裡最後一段提到:“他遇到過的最高最快頻率是700,出現在他研究特瑞莎修女(1910-1997, 獲1997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時候。當特瑞莎修女走進屋子裡的一瞬間,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幸福,她的出現使人們幾乎想不起任何雜念和怨恨。”這已涉及到宗教層次的問題,而1000為絕對的力量,不是人所能企及:“1000被稱為是神的意志或精神,這是絕對力量的頻率,甚或更高。傳說耶穌在村子裡的出現使圍上來的人們心裡除了耶穌什麼都沒有。”處理這些因子也許不符合科學,但霍金斯博士的勇氣是足夠的,這與另一位著名的精神科醫師,“Many Lives, Many Masters, 前世今生”的作者魏斯 (Brian Weiss) 博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許,精神科醫師在處理有精神方面的病人時,利用催眠或特殊方法,會引發出病人的一些潛意識,而作出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例如人會描述出過去生的一些經歷等,而涉及到一些未知的心靈世界。當然這些著作都會招來質疑與批判,但無論如何,這些對人生真相的探討是有意義的,只能說人在這方面的知識經驗仍是十分的貧乏,正如管理哲學家 Churchman 所指出的,人有更高階的科學知識有待探討。

 

  我們由意識振頻由低而高的順序來看,最低的兩個層級是羞愧 (shame, 20) 與內疚 (guilt, 30),這裡所謂的羞愧指的是常存邪念,會有自我摧殘行為者,內心常處於極度不安的狀態。內疚者為惡念,會覺得自己受虐,內心也屬極為不安的狀態。其次是冷漠絕望 (apathy, 50),對一切事物灰心、無助、絕望的心理狀態。再次是悲傷 (grief, 75),對過去的事物悲傷、自責,覺得自己孤立無援,意志消沈。再次是恐懼 (fear, 100),覺得人生充滿著危險,面臨著威脅,心理常處於焦慮、害怕之中。以上這些等級的人,都缺乏安全感,或無助,或消沈,內心常處於不安狀態。

 

  接下來是欲望 (desire, 125),欲望者會渴求他的欲望,對低階層次欲望的一味追求,容易使人變為貪婪或上癮。再往上是憤怒 (anger, 150),人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容易轉為憤怒。再往上是傲慢 (pride, 175),當欲望得到滿足時,令人產生傲慢心,容易自我膨脹。以上這些等級的人,已擺脫不安與無助,有動力來追求或完成一些低階的人生目標。以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的需求層級來看,這些等級的人所追求的與滿足的人生目標,主要在於生理的與安全的需求,而不是較高層次的需求,因此,一味追求五欲易變為貪婪,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則怨怒,得到較充分滿足時則容易轉為傲慢。

 

 再往上是勇氣 (encourage, 200),有勇氣面對困難,便能掌握學習機會,這有如春生,呈現出春天萬物成長的生機,成了學習、成長的一個基礎。再往上是平淡 (neutrality, 250),這類人面對問題時能平淡以對,不與人相爭,為人隨和,與人和睦相處。再上則為樂意 (willingness, 310),這類的人樂於學習,有往上追求的意願,多數的中高階管理或技術人員歸屬於這一類。再往上為接納包容 (acceptance, 350),這類人有包容心,較著重內在的追求,有長遠的目標,卓越的管理者、科技人才等歸屬於這一類。再往上則為理智 (reason, 400),這類人能將人類理智發揮到極點,各領域的頂尖人才則歸屬於這一類。在這幾類意識振頻中,平淡者可說是胸中無大志,只要完成工作即可,故不與人爭,容易與人和睦相處。而樂意者有向上進取的心,故有中等成就。接納包容者眼光更遠,志向更高,故能有更高的成就。理智者可謂是天縱英才,能將世間才智發揮到極點,這也是人類智力的頂端,但它也會成為通往更高層級意識的障礙,可說是一種所知障。

 

 再往更高層級的是大愛 (love, 500),這是一種無私的愛,是發自內在、心靈的愛,他 (她) 們追求的不是世俗的目標,而是更高層次的人生。因此,他們無私無悔的付出其心力,而不求回報。再往上是喜悅 (job, 540),這已是一種法喜,也是修行者的一種成就,他 (她) 們有著強大的意識振頻,異於常人的神奇力量。再往上是安詳自在 (peace, 600),這種意識狀態已不是用言語可適切描述的狀態,在千萬人中才有一人可達到這種意識境界。最高的層級則是開悟 (Enlightenment, 700-1000),這種層級是人生意識最高的層級,可說是神的意識層級。意識振頻在500以上者,可說是進入了心靈的、宗教的層次,也是一般世俗人所難以企及的層次。

 

  霍金斯博士在這方面的研究及觀點,受到許多的關注及好評,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的質疑,例如如何精確、客觀、可重複的度量這十七個層級者的身體振頻等。

此外,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意識狀態並不是固定的,人的意識有時消沈,有時樂觀進取,環境條件不同,在不同的時空、因緣條件下,會有不同的意識狀態。無論如何,霍金斯博士以其心理學家的角度,提出了超乎人類理性的意識層級,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透過霍金斯博士的佐証,我們可以理解修世間、出世間法在身心力量 (power)上的巨大差異。世間法所能獲得的最大意識振頻值為400,而出世間法的最小值為500,由於這個振頻的度量不是線性關係,而含有指數,因此它們在力量上的差異是十分巨大的。一個具有慈悲為懷 (大愛) 的人,具有的身心力量遠大於世間最有成就的人,更惶論修行有成的人。難怪愛因斯坦認為:“改善世界的根本並不在於科學知識,而在於人類的傳統和理想。因此我認爲,在發展合乎道德的生活方面,孔子、佛陀、耶穌、和甘地這樣的人對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是科學無法做到的。”世智聰辯的成就是有限的,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成就已是頂峯,但他仍指出科學界對世界貢獻仍是有限的,可見愛因斯坦的內心世界裡,科學知識並不代表知識的一切。牛頓晚年也致力於神學的研究,可見科學家並不否認不可知世界的存在。

 

 人在探究生命的意義時,一定會面對生死問題,而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卻是亙古以來難以解決的哲學難題,如何了生脫死,更是難上加難。由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來看養生之道,養生的最高層次也在於修真。因此,霍金斯博士對於修行者的研究成果,是值得肯定的,我們也期待心理學界能有更多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