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32期2018年5月
養生保健之道,在於確保氣血充足、經絡通暢,若經絡受到邪氣入侵,就要及時保健,以免傳入臟腑,造成疾病
健康管理漫談(二十八)
疼痛怎麼辦 /詹天賜
Google台灣官方部落格所公布的2017年“Google搜尋面面觀:台灣使用者行為大解密”的資料中,提到:“台灣人會透過Google搜尋哪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呢?以中文裡常用來詢問解決辦法的關鍵字「怎麼」以及「如何」為例,回顧過去五年Google搜尋的內部資料統計,可以發現台灣人在使用這兩個看似類似的關鍵字時,意圖卻截然不同,和英文搜尋均以「How to...」作為關鍵字查詢有顯著差異。其中,前十名最熱搜的「怎麼...」關鍵字中,大多和消除病痛或身體不適症狀相關,「胃痛怎麼辦」、「頭痛怎麼辦」、「中暑怎麼辦」為前三名。”由此可見,健康是大家共同關心的話題,病痛或身體不適是大家共同的煩惱。
在這十項熱搜中,除了當紅歌曲“怎麼還不愛”之外,九項皆與健康有關,它們依序是胃痛怎麼辦、頭痛怎麼辦、中暑怎麼辦、脹氣怎麼辦、落枕怎麼辦、失眠怎麼辦、怎麼還不愛、便秘怎麼辦、鼻塞怎麼辦、經痛怎麼辦等十個問題。以居於前兩位的疼痛而言,如果是急性的疼痛,臨時胃部或頭部劇痛,我想大家一定是馬上就醫;但若是慢性的疼痛,就醫吃藥後得到緩解,但不久後又再度疼痛,那就先要考慮養生保健的問題了。例如經常性頭痛,就醫檢查不出毛病,吃了藥後暫時緩解,但不吃藥時,沒多久又痛了,這種反復性的疼痛,就應反省是否因某種生活習慣經常性地受到了風寒?是否生活方式不對、不常運動,使得免疫力變差?是否因心理壓力較大,沒得到舒解?對這種慢性疼痛或不適,建議可看家醫科,應會得到較全面的醫療照顧或養生方面的實際建議。
照理說,身體不適看醫生,這些病痛應可及時解除,但為何頭痛會成為大家共同的煩惱,而要一問再問?有關頭痛的知識,我們可先到網路上查詢,例如以“頭痛 原因”為關鍵字可查到許多資料,這時我們可以由醫學百科、維基百科或百度百科等具有百科性質的內容先查起,以得到概略的瞭解。例如,維基百科在頭痛的成因中提到:“頭痛的種類有超過二百種以上 … 頭痛的成因有很多,而不同的成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付。”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頭痛的複雜度,至於頭痛的種類,維基百科提到:“頭痛可以分為原發性(primary)及次發性(secondary)兩種。原發性頭痛是良性的經常性頭痛,不是因為潛在的疾病或是其他結構性問題而造成。例如偏頭痛就是一種原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可能會造成每天顯著的疼痛,甚至會影響生活,但本身沒有危險性 … 原發性頭痛占頭痛案例的90%”,而所謂的原發性,依據A+醫學百科的解釋是:“對於一些疾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根據病因是否已知,將其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是指病因未明的一類;而後者病因明顯。”由此可知,多數的頭痛為原發性頭痛,其病因未能完全明了,故對治頭痛至今仍有其困難。
在美執業的潘同菋中醫師在他的“虛幻的病”一書中,對疼痛有許多的論述。他提到:“許多人找中醫治病,都是因為身體酸痛。而大部分的酸痛症狀,都是因為經絡阻塞所造成的。因此,只要透過針灸,按摩,拔罐或推拿等等的方法,就可以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因此疼痛就會消失了。”許多人頭痛或落枕、肩背酸痛時,會想到去找中醫師針灸或找尋各種民俗療法以消除疼痛,其結果就像潘醫師所講的,疼痛很快就緩解了,但沒多久又痛了:“不需要我問,通常病患都會繼續問一個老問題:「那這個痛會不會再回來,是不是根本治療呢?」我說:「通常是會的」。病患就會問:「那要如何根本移除這些疼痛呢?」此時的答案,就是EMAS療法的關鍵了。通常,所有經絡不通的主要原因,都是受「傷寒」與「臟腑」所主宰的…「去除傷寒」,「調和臟腑」是EMAS 療法的兩大主軸,也是達到「根治」的基本原則。”如果我們採用潘醫師的觀點,則去除傷寒、調和臟腑又是個包含養生、保健、治療的問題,可見徹底消除疼痛是十分困難的。
其實,對養生保健而言,這些常見的病痛或不適,若是症狀屬於較輕微的,通常就醫多半是檢查不出毛病的,也就是身體多處於亞健康的狀態,這些病痛的主要關鍵在於養生與保健,因此常見的醫囑是多休息、多注意飲食、多作適當的運動、要放鬆心情等。而對於亞健康,自我的養生保健最為重要,反省檢討自己過去的生活方式,那裡出了問題,並採取各種保健方法來應對亞健康,是十分關鍵的。
從氣血經絡的觀點來看亞健康,可以說亞健康是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的現象。醫聖張仲景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杵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養生保健之道,在於確保氣血充足、經絡通暢,若經絡受到邪氣入侵,就要及時保健,以免傳入臟腑,造成疾病。當體表四肢覺得沈重、滯礙不通時,就要使用各種方法來保健,不要使得眼耳鼻等九竅閉塞不通。保健方法很多,包含導引、吐納、針灸、按摩等,各人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保健。
我自己採取的方法是經絡保健,也就是以按摩經絡、穴位、經筋的方式,來作身體的保健,七、八年下來,緩解了身體諸多疼痛或不適的狀況。保健時,過去以按揉各經絡穴位為主,近年則以各經筋作為保健重點。多利用時間保健身體總是好的,每天挪點時間保健最為理想,但保健時間以避開午時 (中午 11:00-13:00) 及用餐前後30分鐘為宜。若沒設定時間,也可利用洗澡時來保健身體。我以前洗澡時,洗的是戰鬥澡,沒幾分鐘就洗好了,現在則多加按摩,例如腳部各經絡,即利用洗澡時,按摩腳掌上各經絡,包含偏內側的脾經、肝經、腎經,偏外側的胃經、膽經、膀胱經,也包含這些經絡的經筋,一段時間下來,走起路來腳便顯得靈活輕快多了。
當然,每種方法都有學習的過程,要能不斷的學習,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學習、多自我保健,多充實保健的知識與實作的經驗,許多的疼痛與不適就能得到緩解。以頭痛為例,可先試按頭部的太陽穴,左側頭痛按左邊太陽穴,右側亦然;先以輕度力道按揉,再以中等力道按個一、二分鐘,看看頭痛是否得到緩解,若能得到緩解,就代表按揉太陽穴後已驅除了頭部的一些風寒邪氣。一般人頭痛時,只是感到頭部疼痛,並未區分頭痛的部位及性質,就部位來看,頭痛可分前頭痛、偏頭痛、後頭痛,這些部位與人體經絡走向有關,前頭痛多半為胃經受寒,偏頭痛多為膽經受寒,而後頭痛多為膀胱經受寒。頭痛時,可依其位置選取對應的經絡及穴位作保健,通常都能得到緩解。個人自我保健及幫長輩保健頭部的經驗是,若能常按頭部各經絡及其穴位,頭痛的次數則會顯著降低。
至於胃痛的保健,主要以胃經在小腿上的穴位為主,尤其是素有長壽穴的足三里穴為保養重點。足三里為雙向保健穴,胃寒時可袪寒,胃熱時可清熱,故為胃痛時的保健要穴。胃痛的原因也是十分複雜,若就醫沒檢查出問題,可當成亞健康來保健。當胃痛時喝熱開水能緩解時,可能是胃寒造成的,這時可摩腹,看能不能緩解,若能緩解,代表胃部受寒了,這時應檢討過去是否多吃冰冷食物?或習慣吃寒涼食物?當胃痛時喝冷開水能緩解時,可能是胃熱造成的,這時可按腳背上胃經的內庭穴、陷谷穴等,看是否很痛,能不能緩解?若能痛而緩解,代表胃部受熱了,這時應檢討過去是否吃多了烘烤煎炸的食物?或習慣吃熱性食物?乃至最近是否心理壓力大、常熬夜、太累、不好睡等,導致肝火,並引發胃火?這時可按肝經在腳背上的行間穴、大敦穴等,看是否痛而緩解?或煮綠豆湯當開水喝看看,是否能緩解胃部疼痛?
總之,經常性的慢性疼痛,可先就醫檢查治療,若沒檢查出毛病,可當成亞健康來處理。首先要選用適當的保健方法,例如經絡保健、藥食保健、導引、吐納等各種保健法來緩解痛症,並深刻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修改不良的習慣,如檢討是否多吃甜食、常吃油膩食物、不運動等。生病靠醫生,健康靠自己,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平和的心情,以常保充足的氣血,是健康之道;而對於亞健康,則應多充實養生保健知識,並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保健方法身體力行,才能疏通經絡,回復健康。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康亦然,需要時時維護,不能太放縱自己,“對自己太好”,吃了再說,這對身體是會造成害的。胃痛了,是胃受不了,在抗議了,除調整生活習慣外,對於已造成的亞健康,亦需要經絡保健、藥食保健、導引、吐納等各種方法來緩解的;至於造成的疾病,則比較麻煩,除需要醫生的治療外,還需配合種種養生保健來調養。因此,預防重於治療,經常反省檢討自己錯誤的生活方式,並加以改進,才是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