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漫談(二十四)

    不論是工作或家庭上的壓力,只要沒得到舒解,長期壓抑在心裡,就會使氣機不順,形成氣郁,常有郁郁寡歡的情形出現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28期2017年12月

健康管理漫談 (二十四)

百病由氣而生

 

在上一篇中提到了那位老中醫,他所歸納的產生內科病的兩個基本原理,一是百病從虛而入,二則是百病由氣而生。黃帝內經 (素問舉痛論) 提到百病生於氣:“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喜怒哀樂本是人的正常情志反應,但若是情志失調,過度反應,就會自擾人體的氣機,影響氣的上下出入運行,將使正氣消散或轉為致病的邪氣。正如風寒濕燥熱暑等,本為自然界的六氣,可調節四季的變化,但若是天氣失調,就可能轉為致病的六邪。黃帝內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又提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人有五臟可以化生五臟之氣,由此可以形成喜怒悲憂恐等五種情志反應,人若不能節制情志,使情志失控,就會直接傷害到五臟,進而影響到健康。

 

這位老中醫又提到:“本人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由怒、氣導致的病人的發病率極高,有一半以上內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氣而產生 … 順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反之,人的心情就差。工作上的壓力,事業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鬥爭,家庭的不和,經濟學習上的壓力等時有發生。這些事情,每一個人都難以避免。性情開朗的人就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壓抑,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謂世間事不如意十常八九,碰上不如意事,會有心理上的壓力,而造成心情的鬱悶,久了沒得到舒解,就會生出悶氣。老中醫接著提到:“肝主情志,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的情志受阻,氣機就不能暢達,這樣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通,氣滯血瘀,引起疾病的發生。臨床上肝氣不和、肝氣不舒、肝脾不和、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肝氣鬱結這些病症都是由氣而生。”在各種情志之中,影響最大的是肝,因為肝主疏泄,能疏泄人的情志、氣機,若是人長期情志失調,鬱悶過久,會使得肝的疏泄功能低下,造成氣機不順,而形成氣滯、氣郁等証,氣滯久了,便會血淤而產生各種疾病。肝氣有了問題,就容易有肝氣犯脾、犯胃的病症,繼而引發一系列的疾病。

 

根據這位老中醫的長期觀察,“西醫中所講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鬱症,神經官能症,多慮症,狂躁症等病症的發病機理都與氣有關。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宮癌,子宮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種癌症,腫瘤的發病機理也與氣息息相關。氣滯血瘀,氣血不通,血瘀成瘤。同時,我發現,由氣導致的腫瘤、癌症發病率極高。”由氣導致的疾病很多,尤其是疾病早期,例如因情緒問題導致悶氣,形成氣滯、氣郁,若長期得不到舒解,則可能進一步引起血淤,而血淤就容易導致腫瘤等疾病。因此,在保健上,除調好情緒外,要常作經絡保健,使氣血維持通暢。

 

人體的氣一般人是感覺不到的,但可以感知到一些病氣。正如人的心跳,正常的狀態下,是不覺得心在跳動的,但當我們心臟有點不舒服、心悸時,就能感覺到心臟在跳動。當我們胸悶、呼吸不順暢時,我們可以感覺到悶氣;肚子不消化時,有脹肚的現象,也能感知到這是脹氣。悶氣、脹氣,可以說是病氣,因為它們使我們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提醒我們胸腔、腸胃可能有問題,是生病的前兆,需要進一步的觀察或看醫生。其實,人體的氣若是仔細觀察,是可以察知的。早期我幫長輩作經絡保健時,按一下腳背處,到處都凹了下去,而且有點水腫的現象,這是一種濕氣重的表現。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健,水腫漸漸消失,一按就像汽球一樣,會彈回來,這是濕氣消散,有了正氣的表現,腳看起來也就正常、好看多了。如果我們把拇指與食指併攏,合谷穴附近若隆起,則是一種氣血較足的現象;因為人體左右的合谷與太沖穴同是氣穴,有“四關”之稱,氣穴氣血足,是代表人體氣足的表現。

 

人有情志反應時,最能感受到氣的衝擊,尤其是生氣時,氣是往上衝的。記得讀高中時,有一次與一位同學爭辯,一時生氣,感覺到氣往上衝,頓覺有點頭暈,那次的感覺十分深刻,但當時不知道是為什麼,現在則知這是“怒則氣上”的現象,是肝升發太過的表現。肝主升發,就像樹木的生長,是向上 (升) 的、向外 (發) 的,代表著春天萬物之生機。它調節人的氣機,並疏泄人的情志,若是常生氣,會使肝的疏泄功能過勞,導致此功能失調,而產生肝氣上逆;一時暴怒,也會直接導致肝氣上沖。一位養生專家提到,在他的中風病人中,常是在一週前生過大氣的,這可以說是內風引發的中風。

 

不論是工作或家庭上的壓力,只要沒得到舒解,長期壓抑在心裡,就會使氣機不順,形成氣郁,常有郁郁寡歡的情形出現。所謂心病還將心藥醫,要舒解心中的郁悶,還要靠心藥,在這方面,我得益最多的還是老襌師的法門。我自己的體悟是,調解情志的方法,還是要靠理性的探討。當我遇到問題、困難的時候,一開始還有逃避的心態,但很快就會想到要面對它、分析它、探討它,對問題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就會探討出解決這些問題可能的方案,有了對策,心裡就踏實些,自然就疏導了一些壓力。此時,若能對產生問題的前因後果再去探究,或許能察覺到更深層的問題,再去面對它、分析它、探究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原有的問題就可能因此而化解。這樣層層深入,探討一連串的為什麼,問題不斷的重新認識、定義,就愈能探究、察覺到人生更根本的問題,心理的郁結,也就會得到較根本的舒解。理性看待人、事、物,可使人得到冷靜;人若有超乎世俗的胸襟與修養,心靈可長保寧靜;人遇事若能察覺、返照,回歸自性,當能心包太虛,趨向寂靜。

 

體內邪氣的形成,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外在的邪氣較容易理解,風、寒、濕、燥、熱、暑等六邪,會趁人體正氣不足時,侵入人體。尤其是風邪,它會帶著其它邪氣,如寒氣、濕氣、熱氣等,一同侵入人體,故有“百病之長”之稱。冬天冷空氣來襲時,寒風容易侵入人體,尤其是寒冬夜晚,最好少出門,以避賊風及寒氣。又例如夏天吹冷氣,也不宜把冷氣開得太冷,或對著出風口吹,這樣風寒也容易侵入人體。有些養生專家指出,許多人得到感冒不是冬天風寒得來的,

而是夏天冷氣吹出來的,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因為冬天寒冷時,大家會注意到保暖,而夏天炎熱,大家反而容易疏忽,風寒邪氣就乘虛 (睡覺時) 而入了。黃帝內經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於虛邪,王冰的註解是:“邪乘虛入,是謂虛邪”,人體正氣不足時,邪氣就容易趁虛而入了。至於賊風,指的是風邪就像賊一樣,當人因一時過勞或生怒氣或悶氣時,正氣不足或氣機不順時,便會乘機侵入人體。在烈日下活動亦然,要防中暑,以防暑邪侵入人體。

 

 寒邪侵入人體,除了外在的風寒外,常吃冰冷食物或常喝冷飲,也會讓寒涼邪氣直接進入人體。例如夏天吃冰西瓜或吃冰,把寒氣直接送進肚子裡,雖解了一時之渴,但寒氣已進入人體,人需要花費額外的氣血才能將寒邪驅逐出去。其實人的感覺是有盲區的,尤其是強烈的感覺,它會使我們的行為趨向極端。很渴時,就想喝冰涼的開水或飲料,很餓時,就想吃很多的食物,其實這是一種動物性,是本能的衝動;人的可貴正在於人有一些異於其它動物的知識與經驗,例如手術後,病人處於飢餓狀態,通常要等到排氣後才開始進食,而且一開始適合吃些流質的食物,由少而多,才能將身體順利的逐步調養回來。否則順著本能的衝動,對身體而言,是有傷害的,尤其當人有強烈的情識作用時,人的反應常是激烈的,所謂“瞋火能燒功德林”,就是很好的寫照。此外,多吃寒涼的的食物,也會使寒邪由食物進入人體。有一次,遇到一位鄉下人,她有點怕冷,但身體看起來還不錯,結果問她的飲食後,才知道她種了空心菜及苦瓜,她也經常吃這兩種生性寒涼的食物,當場就建議她少吃這類食物,或者在煮這些寒涼食物時,加些薑,或麻油等熱性的食物,以調和食物的寒涼性。

 

內在的邪氣,最麻煩的是濕氣,尤其是飲食不當所引起的痰濕之氣。肥甘厚味,吃得好、口味重、吃得多,固然滿足了食慾,但酒足飯飽的背後,卻藏著健康的隱患。例如,人一次所能吸收的蛋白質約30克,吃了太多的肉類食物,人體無法消化吸收,“肉生痰”,這些多餘的營養有些就會化為痰濕之氣,隨氣上下,在縫隙較大的各關節處停駐下來,久了加上風寒之氣,就形成痺証,容易有關節酸痛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痰濕不斷的累積,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等,到了一定的年齡,就容易發作了,這正是溫水煮青蛙,只是當事人自己煮自己,不自知而已。一旦發作,就不容易對治,因為濕性粘膩,不容易去除,就像廚房排污的水管,充滿著粘膩的油垢,較難去除,要用較強的去油垢清潔劑才能順利的清除。但問題是,這些痰濕附著在筋肉裡,要去除就要大費周章了。我過去也是肥甘厚味,關節酸痛,常年發作,有時腰酸背痛難以忍受時,會去吃消炎止痛藥,或看中醫拿藥吃,但酸痛依然容易復發。學習經絡保健後,我開始使用按摩的方法,來去除各經絡、穴位、經筋上的寒濕之氣,幾年下來,算是好了許多。但有時仍會不定時出現酸痛現象,這種宿疾偶而會發生,但嚴重程度已漸減輕了。可見,袪除濕氣,是一個長久的歷程,透過運動、經絡按摩,乃至藥食調養,都不是一蹴可幾的,需要耐心的長期調養。

 

總之,生活方式若不符合養生之道,就會內生邪氣,加上外來的虛邪賊風,邪氣在人體內的不斷堆積,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有亞健康現象,若不能及時去除,就容易影響健康。尤其是人五陰熾盛時,無法控制情緒,直接擾亂五臟的氣血,那就雪上加霜,更容易引發疾病了。因此預防之道,在於平日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能調控自己的情志。依老禪師的觀照法門,在面對人事物起情識反應時,不要隨境轉,要面對問題,分析問題,探討問題,以認識問題,在探討這些一連串的為什麼之後,就會有所發現,有所察覺,就有返照的機會。我的心得是,要化解問題是不容易的,在認識當前問題後,先探討出可能的因應對策,以穩定一下不安的心,再深入探討其前因後果,作更進一步的分析、探究、認識,層層深入,化解問題的能力就能慢慢磨練出來了。看看老禪師的灑脫,其背後是真功夫,值得我們向他老人家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