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了生死”

    你也知道,老和尚一直都要我們在生活中修行,所以有時候也會給我們製造一些問題、委屈、誤會,讓我們在那邊起煩惱,發無名火。我也不例外,常常會被緣境轉得昏頭轉向,所以就有苦頭吃了。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305期2015年12月

/編輯部整理



 十月底了,輕度颱風來襲,陰雨天....雜誌社內只有兩人對坐,沒有茶水飲品,因為她忙,有每天必行的功課要做,只能抓時間、抓重點,幾十年的歷程不是一下就說得完.....

 

Q:什麼時候開始學佛的?

A:二十歲就開始了。

Q:為什麼會找老和尚?

A:那時候一位認識的居士一直跟我說:北投有一位師父非常有修養,非常、非常    我們就想去親近,但沒機緣,最後是在碧雲寺見到他老人家。

Q:又為什麼會想出家?

A:看到姐姐一個個嫁出去,我想我以後也會這樣,但我打從心底不喜歡,很排斥!所以我跟我父親說:我要去出家!父親好緊張,發動所有的家人來勸我,  但我不為所動,好堅決!

 

Q:只有這個理由?

A:我也聽說出家可以了生死,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想了生死。其實那時還很懵懂,也不真清楚“了生死”的意義,但很明確不想走入家庭,那紛雜的環境。

Q:我想跟過去世有關,也跟老和尚有這個緣吧!

A:或許。

Q:出家了,在適應上有困難嗎?

A:那時在碧雲寺已經有幾位師兄了,還有其他的僧眾,所以多少有些人與事的問題,老和尚應該都很清楚我們的處境。所以每天晚上會把大家叫到樓上的客廳,跟我們閒話家常,我現在想想,這方式有安撫的作用,讓我們對一些環境的不適應,有人關心指導,也有一個情緒的出口。所以,過得還滿快樂的。(老和尚來到古嚴寺與菩提寺也都一直維持這個習慣,就是後來他說的“僧家閒話”,這是凝聚共識與力量的一種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Q:出家後 感覺最難的是什麼?

A:應該是工作量太多,有不勝負荷的感覺,畢竟在家時沒做過那麼粗重的活,剛到古嚴寺,常住住的地方不夠,也有很多建設要進行,當時的經濟不寬裕,所以都要幫忙做一些,記得要建右邊的寮房時,車子進不去,所以一些建材要用人去擔或扛,水泥一袋都好重,老和尚要我們兩人扛一袋,但兩人不好扛,我們就乾脆一人背一袋,結果被老和尚看到就罵人了,他也怕我們受傷。反而我們年輕,不懂利害,圖方便,身體因此多少有些受傷,除了建設,還要種稻子、花生、黃豆、青菜,以便省一些菜錢。另外,常住師父來自十方,總會碰到幾位比較有個性的人,在相處上就容易有問題,但老和尚會提醒「生活就是一種磨練」,也會在晚上的僧家閒話中開導我們。慢慢的,師兄弟的感情培養出來了,也就適應了。

Q:想當初紛爭應該不少!沒有因此想離去?

A:那年代人都較單純,總是認為出家了,就以這裡為家;老和尚也讓我們有一家人的感覺,所以雖然忙,但還是很快樂,應該是老和尚的攝受力強吧!另外,我以為認真做事就可以了生死,所以,就一直很認真的做常住的事情,直到身體出了狀況,才知道要注意身體。

 

Q:在受教的過程中,有比較難以忘懷的嗎?

A:你也知道,老和尚一直都要我們在生活中修行,所以有時候也會給我們製造一些問題、委屈、誤會,讓我們在那邊起煩惱,發無名火。我也不例外,常常會被緣境轉得昏頭轉向,所以就有苦頭吃了。(我們會心的相視一笑,真是如人飲水呢!)

  不過也感謝老和尚的調教,否則我呆呆地做,幾十年下來不就是只有工作而已,根本不清楚出家人的內涵,現在終於知道要了生死,不是一味的做事就能了的,而是要懂道理,要學習看破、放下,要調整自己的習氣缺點,業才會消,也才能了生死。能明白這點,是要感謝老和尚的,他老人家一直幫我們上課,一直灌輸一些正確的知見,我明白他說的重點,真的感謝他!

 

Q:他圓寂了,對你的道業有影響嗎?

A:還好!他一直說懂得道理好修行,在生活中我盡量去做到放下,無罣礙,讓心情保持平和,很多事情都會過去的。他曾經說過能夠在千佛山平平和和的過下去,是可以成道的,我相信。

Q:面對現代不同環境的後來者,也就是現在的常住,若要給一些提醒,你會想說什麼?

A:好好待下來吧!出家了,就專心研究佛法;好好修行,能在千佛山出家就好好珍惜,運用這個自由的環境;把老和尚詮釋的佛法認真鑽研,那才是可以了生死的藥哩!也是學佛的人最需要的東西。

Q:生活中的提醒呢?

A:隨眾吧!不要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擺在最前面,把佛陀所說的擺第一吧!生活中的一切就當作道來修養....當作改變自己的磨練吧!只有這樣才可以成道的。

 

 是因、是緣、是自然。分散各地的一群人就在這裡相遇了,在老和尚的帶領下 共同把千佛山矗立在南台灣,有苦楚的一面,也有歡樂的地方,更有法喜充滿的時刻---如今雲飄遠了,但法雨還在,滋潤的饒益常存,感恩、珍惜永繞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