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五十七)

    各臟腑在背部各有一個氣血聚集、出入的腧穴,稱為背俞穴,這些穴位的名稱除心包經(厥陰俞)外,均以原經絡的名稱命名,例如肺俞、心俞、膀胱俞等。這些穴位都是中醫師診斷與治病的常用穴位,尤其是五臟的背俞穴;對保健而言,這些穴位也是很好的保健穴位。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305期2015年11月

募穴歌

 

 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闕,

 膀胱中極腎京門,肝募期門膽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門,三焦募在石門穴,

 膻中穴是包絡募,從陰引陽是妙訣。

 

募穴是五臟六腑經氣匯集、輸注在胸腹部的穴位,十二經絡各有一個穴位,故合為十二募穴,如圖一所示。各臟腑在人體身前、身後各有一個出入口,在胸腹為募穴,在背部為背俞穴,這些穴位在對應的五臟六腑附近,在中醫是診斷及診治各臟腑的要穴,而對經絡按摩而言,也是保健的要穴,募穴適合自我保健,而背俞穴多需要利用工具,或由他人代為保健。大腸經的募穴是天樞穴,肺經是中府穴;小腸經的募穴是關元,心經是巨闕;膀胱經的募穴是中極穴,腎經則是京門穴;肝經的募穴是期門,膽經則是日月;胃經的募穴是中脘,脾經是章門;三焦經的募穴是石門穴,而膻中穴則是心包經的募穴;募穴的一個應用妙訣是“從陰引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意思是“病在陽經,當先刺陰經以引導之”,胸腹部是陰,背部是陽,六腑病(陽經病),在其募穴下針,可將聚集在六腑的邪氣引導出去。也就是說,六腑的募穴是對治六腑病的要穴。理論上,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個不易理解的概念,但從經絡保健的角度來看,只要有實際的保健效果,即可應用此概念來保健。

 

 在實際保健上,募穴是保健要穴,我常用的募穴有調胸悶、氣短的膻中穴、巨闕穴、與中府穴,以及調腸胃的中脘穴及天樞穴。膻中穴靠近心臟,是宗氣(清新空氣+水谷精華)的匯集點,又是心包經的募穴,胸悶時近處取穴,膻中無疑是一個最理想的穴位;它十分適合自我保健之用,這個穴在兩乳連線間的凹陷處(恰在兩條肋骨間骨縫間)。一般而言,保健時我會在膻中穴往上、下一肋骨各取一穴(玉堂穴、中庭穴),得氣時,亦同時保健。巨闕在鳩尾穴下方一寸,而鳩尾則在胸前劍骨的交會處的下方,按巨闕時,力道宜向下,可將胸前邪氣向下方導引。中府穴位於胸前與手臂交會處,是肺經的募穴,它與雲門同是肺氣通往手臂的出入口,是胸悶、咳喘時保健的要穴。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胃腸不舒服時,可取中脘穴保健。有一次,我的一位舅舅說他肚子不舒服,我就用四指(左右食指中指)按他的中脘穴,一次停留幾秒鐘,按完後他便舒服多了。天樞穴是大腸經的募穴,在肚臍左右兩側兩寸的位置,也恰在橫結腸之上,按揉它可促進大腸臑動,對排便也會有一些幫助。由於募穴位在胸腹處,最適合自己保健,而胸悶、氣短、肚子不舒服又是常見的亞健康症狀,因此取這些穴位來自我保健,是一種十分簡便的保健方法。

 

 

 

圖一  十二募穴圖

 


 

十二背俞穴歌

 

 胸三肺俞四厥陰,心五肝九膽十臨;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腎;

 腰四一大小腸,膀胱二椎外尋。

 

 各臟腑在背部各有一個氣血聚集、出入的腧穴,稱為背俞穴,這些穴位的名稱除心包經(厥陰俞)外,均以原經絡的名稱命名,例如肺俞、心俞、膀胱俞等。這些穴位都是中醫師診斷與治病的常用穴位,尤其是五臟的背俞穴;對保健而言,這些穴位也是很好的保健穴位。由於這些穴位都在背部的膀胱經上,而膀胱經恰是身體的“出水道”,它連屬於膀胱,可將各經絡的邪氣藉由膀胱經排出,因此,背俞穴的保健十分的重要。當有人感覺全身不舒服,又講不出那裡不舒服時,若有調理床,我們通常會先按一下肩背部,再按揉背後的兩條膀胱經,若有顯著的痛點,再算看看是那個背俞穴得氣,再加強按揉那些背俞穴,並找出對應的經絡穴位來做保健。

 

 十二背俞穴皆在脊椎棘突下方,距離脊椎一寸半(約兩指寬),因此只要算出椎骨數,就可取得背俞穴。人體脊椎由上而下可分為頸椎(七),胸椎(十二)、腰椎(五)等,加上骶骨,就可以作這些俞穴的定位。胸椎第三椎下方為肺俞穴,第四椎為厥陰穴,第五椎為心俞,第九椎為肝俞,第十椎為膽俞,十一椎為脾俞,十二椎為胃俞。腰椎第一椎下方為三焦俞,第二椎為腎俞,第四椎則大腸俞;第一骶骨旁開一寸半處為小腸俞,第二骶骨旁則為膀胱俞。針灸取穴要精確,而穴位按摩實際上不必那麼精確,一般而言,在附近找出最得氣的點,通常就是穴位的位置。例如取厥陰俞時,可取肩胛骨內側的中點(橫坐標),加上距離胸椎約兩指寬的地方(縱坐標)當參考點,然後去找這附近最得氣的點,以取得厥陰俞作保健;其上方一椎為肺俞,下方一椎則為心俞。

 

十六郄穴歌

 

郄即孔隙義,氣血深藏聚,病症反應點,救急可賴之。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醫;胃經是梁丘,脾經地機宜;

心則取陰郄,小腸尋養老;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膽郄在外丘,肝經中都是;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

 

郄即是孔隙,各經絡的郄穴是該經絡氣血深藏之處,它是各經絡病症的反應點,可作為救急之用。除十二經絡之外,奇經中有四個經脈也具有郄穴。十二經絡方面,肺經的郄穴是孔最,大腸經為溫溜,胃經是梁丘,脾經為地機,心經是陰郄,小腸經為養老,膀胱經是金門,腎經為水泉,心包經是郄門,三焦經為會宗,膽經是外丘,肝經則為中都穴。奇經方面,陽蹺經的郄穴是跗陽,陰蹺經為交信

,陽維經是陽交,陰維經則為築賓穴。由於這些郄穴都是救急穴,在經絡保健上我較為少用,急病送醫是一般的常識,碰到的機會較少。但是,記得一些郄穴,在等待送醫或特定狀況下(像偏遠地區不易及時送醫時),可能會有所幫助,因此我會注意一些郄穴。例如,若有人流鼻血不止,或臨時痔瘡出血時,我會建議按孔最穴;臨持肚子痛時,建議按胃經的梁丘穴;而有人臨時心絞痛時,則建議按心包經的陰郄穴。

 

 

 

圖二 十二背俞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