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僧靈一和靈澈的詩歌

    「山中流水偶然來」,也就是說,你以為下了大雨之後才有新的大股流水流下來嗎?但是平常不下雨的時候,突然有些水,也就大起來,也就流下來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人的想法常是片面的,你以為它會怎樣,其實不一定那樣!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301期2015年7月合刊

主講/鍾玲教授

出宜豐寺留題山房

「池上蓮花不自開,山中流水偶然來。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時那得回。」

 

靈一另一首詩「將出宜豐寺留題山房」,他將離開宜豐寺這個寺院,他住在那邊大概是掛單。山房是指在山上的寮房,他就在寮房留了一首詩,這首詩或者是寫在山房裡面牆上,或是山房外面牆上。

 

我上網找宜豐寺就是找不到,但是在江西的宜豐有一座廣福寺的照片我找到了,那也是一間古寺,這張照片中有很多舊匾放在旁邊,這首詩講什麼呢?池上的蓮花,這是很普遍的意象,但是蓮花當然有很深的佛教的含意,「不自開」有一個成語就叫「不請自來」,就是自然而來。「不自開」是不請它自己就開了,這「不」不是否定的意思,你不要它開花,它自己已經開了的意思,也就是說蓮花開不是由我去叫它開它就開,它自己遵行自然法則,順從自性。

 

「山中流水偶然來」,也就是說,你以為下了大雨之後才有新的大股流水流下來嗎?但是平常不下雨的時候,突然有些水,也就大起來,也就流下來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人的想法常是片面的,你以為它會怎樣,其實不一定那樣!外界有各種因素會令事情產生,那就是緣法,有各種緣法,我們的領悟與察覺只是很小一部份,所以這邊講池上蓮花,你沒想到它開,它自己就開了,山中的流水你以為它不會流下來,哪一天那一股流水會意外地忽然變大。「若言聚散」是指我跟這寺院裡的出家人聚散,假如說「若言聚散定由我」,如果聚散這回事一定由我來決定,也就是我什麼時候離開宜豐寺,我能不能作主的問題。「未是回時那得回」,還沒有到我該走的時候我能走嗎?這是一種對人的局限的一種領悟,世間的緣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素構成,我們的智慧還沒有到把所有交錯的因緣都搞清楚。其實我覺得他的這首詩還蠻深的,就這幾個字,講的是因緣法則的問題。

 

這首詩好不好?(好!)這是靈一遊宜豐寺回去想到因緣法則問題,蠻好的。這張照片是在宜豐的寺院,前面那首詩不是講「山中流水偶然來」,靈一「宜豐新泉」這首詩中出現了一脈新泉,大概在山裡面才會有這種發現,你住的環境突然有一股泉水,原來沒有的山泉突然由縫裡流出來了,他就察覺出來。僧人們喝茶就用這種山泉,都是很清澈的,這首詩大家一起來念一遍:

宜豐新泉

「泉源新湧出,洞澈映纎雲。

稍落芙蓉沼,初淹苔蘚文。」

了將空色淨,素與眾流分。

若對清宵月,泠泠夢裡聞 。」

 

「泠泠」應該是三點水,所以不是「冷」字,是流水的擬聲字。靈一講宜豐這地方湧出的泉水,那泉是源源不斷的汹湧出來,源有源源不斷的意思,在下面形成一個小小的池子,所以才是「洞澈」,變成一個清澈的池子,平平無水紋的映著纎雲,你看他的字都下得很仔細,他沒有說「纎纎映白雲」,他沒有用得那麼簡單,而是用纎雲,天上一縷縷的雲,連微雲都映照出來了。這首詩我認為也是有禪意在裡頭,因為都是清淨透澈的,新泉清淨透澈,泉水變成一個小水池子也是清淨透澈的,而且他能夠將天上飄逸的,境界很高的雲也反應在裡面。芙蓉就是蓮花,「稍落芙蓉沼,初淹苔蘚文」,就是講它由小小的池子再往下流,就流到原來有的一個蓮花池裡頭去,小池離蓮花池間隔不是很高,所以稍稍落就落到蓮花池子裡頭去了,因為水一多嘛就把苔蘚紋,苔蘚形成的紋路掩蓋了,苔蘚是在石頭上本來沒有水淹的,可是小池的水一下來把它淹了,靈一細細的看著這一切的變化。下一句還是講新泉,「了將空色淨」,因為中國古詞常是兩個字兩個字的,「了將、空色、淨」,斷句要這樣斷,「了將」就是我把空色讓它淨,色,我們都知道是色相,「空色」就是把這空了的色相如纖雲,連它都把它乾淨了,就表示內心如池水,是非常清淨,也是靈一內心追求的境界。

「素與」就是他一向就這樣,平常,一向的意思,一向都是跟「眾流分」,跟其他的流水不一樣,也就是他心中之泉跟其他流水不一樣,我們讀到這邊覺得他講到的其實不是這小小的泉水,而是講他自己,他所修行的跟大家的、一般的修行不一樣,他一向跟眾流不一樣,他要追求的是「了將空色淨」,就是要完全明明了了的把空和色都清淨掉,連色都非掉,把色非掉,是空;把空色非掉,是淨,他追求這種境界。

 

「若對清宵月」,假如我是對著一個晚上冷冷清清的月亮時,我再來聽這泉聲,「泠泠夢裡聞 」,那境界絕高,只有在夢裡才聽得到那種泉聲,不是真實裡的泉聲,這表示他已經是追求很美境界,已經很清淨的境界,他要去追求更高更深一層,夢裡的心泉的泉聲。這首詩在現實裡,寫得很細的一種東西,而且他慢慢的一層層講進去,講的又是他內心修行的境界。

 

靈一下一詩的地點是東林寺,江西的一個東林寺。蘇東坡的句子「橫看成嶺側成峰」就是講東林寺,蘇東坡是宋朝的,靈一是唐朝的,現在講在唐朝時候的東林寺,早蘇東坡三百年。東林寺原是南朝的慧遠創立的地方,很出名的是東林寺的山下,山門外頭有一條溪流叫虎溪,在唐朝的時候,那邊真的有老虎活動,人煙罕至,不是假的,當然現在沒有老虎了,都給打殺淨了。大家一起念靈一這首寫東林寺的詩:

僧院

「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

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

 

這首詩有點幽默。我找到東林寺的照片,此寺是在很高的山上,靈一是去那僧院,所以他過虎溪的時候有一輪很悠閑的月亮引他,「引相過」,靈一以月亮為友,他內心閒,月也成為閒月。就是月亮引著他走過虎溪,跟他一起上山,他看到路上帶雪松枝,什麼季節呀?冬天!松枝上還掛著雪,薜蘿纏掛在上面,「無限青山行欲盡」,一路上山路都快走完了,然後走到東林寺僧院裡面,「白雲深處老僧多」,在白雲深處就有很多老僧人, 也是他的老朋友,靈一只活到三十五歲嘛,所以他去到那邊他是最年青的。

這裡是講東林寺,在晉朝的時候慧遠大師在江西的廬山建了東林寺修行,三十餘年不下山,他以虎溪為界,送客不越過虎溪,有一個傳說,但是根據考據應該是沒這回事,傳說有一天儒家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三人相談甚歡,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耳旁傳來老虎的吼聲,因為談得熱烈,竟沒發覺三個人已經越過了虎溪,三人旋即會心縱情大笑,就是他們覺得很好玩,居然破了對自己的一個戒,其實也覺得戒也不用這麼執著吧!三個人就很開心,這成國畫的主題,很多名家都畫過「虎溪三笑」。

 

下面一首是靈一的「宿靜林寺」:

「山寺門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聞鐘。

中宵引領尋高頂,月照雲峰凡幾重。」

 

靜林寺又名天寧寺,位於山西鹽湖區席張鄉,建於後漢,興盛于唐代。這首詩比較簡單,靈一是去宿靜林寺,去那邊投宿,住在那邊的寮房,可能在山很高的地方,進了山門以後還走很遠,所以一開始看見山門。我們菩提寺最前面的那個門也是山門。「山寺門前多古松」,很多古寺離山門是很遠的,可能要走半小時才到,所以他是先進了山門,那邊很多古松,還有溪流,中國很多寺院都這樣,在韓國的我也看過,山門到大殿要走上二十分鐘,山門到大殿間是有溪流的,路沿著溪而舖。有人在點頭哦,真的是這樣。「溪行欲到已聞鐘」,還沒有到的時候就聽到鐘聲,安板以前有沒有敲鐘呀?(有呀!)應該是晚上了吧!「中宵引領尋高頂」,到半夜了去找山嶺那邊,看到月亮,照亮好多層山峰,有雲繞著山峰的美景,住那邊很容易感受到幽靜、安靜的境界,修行是比較容易的。

 

今天靜林寺是怎麼樣的?靜林寺已經破落,只有一個比丘尼在那邊住,門邊還掛了「派出所」牌,這是在文革時寺院被佔領期間掛上的。大寺院的周圍連牆、連破瓦都沒有了,坡地上只剩下幾個浮圖塔,這是靜林寺的現況。(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