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法相學43---所緣境相

繼續介紹唯識法相,還是介紹唯識的建立,就是唯識怎麼建立起來?前面談了很多,現在來介紹“所緣境相”。談“所緣境相”首先要瞭解一個基本的道理,有“所”就必須要有“能”,前面講了很多緣的問題,它的“能”是什麼?其實前面談的“識”與“緣”,識的本身就是“能”,緣就是“所”。識能、緣所,怎麼樣從法相去發現它的內涵、真貌,也就是真實面目,這就叫“所緣境相”。我們常會搞混唯識學的一些名相,好比談“所緣境相”為什麼要談“能”?因為沒有“能”卻有緣,能與所不可能相應,也就是眼睛閉起來不去看東西,就不會看到什麼。所以能看到什麼因為所緣,“看”就是一種能力,假如以眼睛的根而言,眼根是能,外面所見到的色塵就是所緣,這是一個概念。

  只是根與塵接觸,沒有太多的意義,必須要第六根“意根”進入,產生變化、生起作用,才能根塵轉識,於相才有法,於法才有意義與內涵,這現象就稱之為所緣境。所緣境相的所緣,前面談了很多,現在看看這個根,也就是它的能力。前面有六個根,其實是五個不變的根“眼、耳、鼻、舌、身”,為什麼說它不變呢?因為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鼻子只能聞,不能使別的根代替這個根的作用,所以這五個根本是不變的;第六個是“意”,是一個變化的根本,所以叫浮根。浮是漂浮不定,浮根就根而言還是根,但是為什麼漂浮不定?譬如風吹就產生動的現象,源於風掀起意而起變化,風是什麼?就是一種塵,怎麼知道是風?因為眼睛看到、耳朵聽到、身體感受得到,這時意根就被掀動,可見根在根的時候是“能”,接觸塵的時候,塵是“所”,這是所謂能與所的關係。

  但是這種能與所於根本是不變的,真正要起變化必須要第六根意根的參與,憑什麼參與?就是剛剛我說的,假使沒有風吹,好比外界沒有人在罵你,耳根就不會接觸對方罵你的聲音。如果對方罵的是別人,同樣的耳根也會接觸那個聲音,但是這聲音就像刮風一樣,你的六根會不會參與?其實只要耳根聽到都會參與和分別,只是一個是跟自己有關係,一個跟自己沒有關係;所以第六根,肯定於根的能力而言,它是一個有能力起變化的根,前面的五個根本有作用的能力沒有起變化的能力,可以接觸塵境,根塵相接觸之後,六根加入才轉變為識。

  為什麼眼成為識必須要有意根參與?耳成為識也要有意根參與?什麼叫做“識”?就是認識了別,可以發現根與塵接觸,根是能,塵是所,我們的意根一旦接觸外界還是“能”,只不過前面的五根的能,是一個不變的能,第六根是一個變化的能,這是要把握的。當然也要瞭解,這“六個識”形成了由誰來決定?就是第七識,但是第七識絕不是主宰,只是樞紐或是中樞,本身不能主宰什麼,必須要依於什麼資訊來作裁決,可見第七識是一個決定性的識;第七識稱為“末那識”,為什麼譯為“我識”?其實末那並不是“我”的意思,末那的本義是從某一種現象,加以比較而作裁決,這個比較有來有去,不是只來不去,它有生有滅,假使「來就是生,去就是滅」的話,這只是一種比喻,末那識就是這種現象,怎麼去決定它是來還是去、是生還是滅?這都是在第七識末那識中形成,所以有的譯為第七識,為什麼又翻成“我識”?其實翻為“我識”還不夠,還有我意,也就是我意識。

  但是我要提醒各位,千萬別認為「我意識不就是心意識?!」那完全錯了!這不是唯識學的理論,也不是唯識學的法要。因為心意識在佛教,以一般法的概念而言,心是主宰,意是用來分辨,識是完成的一種作用,所以不可以用這種方式去看唯識學,這是佛教一般的概念。第七識肯定叫“我意識”或“我識”都可以,絕不可以叫“心意識”。所以,“末那”事實上是一個決定的意識,它不是主宰,如果能主宰的話,就不需要前面的六識了,有第八識就夠了,因為這“我”的動力來自第八識,就不需要前面的造作了;但我們曉得前面的六識是造作識,有造作、有資料庫,那第七識的那個我是幹什麼?只是依於什麼而作決定,不是主宰,如果能主宰就可以自己作主了,就知道自己怎麼辦了!

再看第三個“阿賴耶識”,前面有六識、七識,再看第八識阿賴耶識究竟是什麼現象?不要忘了現在所談的主題是所緣境相,阿賴耶識也稱為“第八識、藏識”,或“無盡藏識、如來藏識”。其實怎麼稱呼,只是佛教各經典涉及不同法要的說法而已,不同的名字,其實都是同一個。但是唯識學上為什麼一定要叫它“阿賴耶識”?假使以知識經驗而言,它是沒有止境的,可以說無量無邊,就可以發現為什麼要叫阿賴耶?因為第八識的本身是收藏資料的一個東西,它還有一個名詞叫“種子識”,為什麼?因為第八識裡都是一些蒐集的資訊,會再顯現的種子因,也就是發起的因。

所以,資料只是一個因,不是一個結果,不能因為有因就顯現一些什麼,必須要經過第七識來決定,所以阿賴耶最好的翻法就是“無盡藏”,不管多少的知識經驗,所蒐集的資訊都可以放在裡面。為什麼也翻成“虛空藏”?那是以阿賴耶的概念而言,假使人家問你阿賴耶究竟是什麼?可以說就像虛空一樣!往往一講到虛空,好像抬起頭來所看到的就是虛空,其實只看到一面而已,如果是站在東半球,則所見是東半球這一面的虛空,站在西半球,則是西半球另外一面的虛空,事實上虛空是什麼?是容納三千大千世界的虛空!所以它無量無邊,沒有辦法計算有多大的容量。我們曉得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以及七海等......所包含的實在太多了!那以現代的觀念來講,虛空就像阿賴耶識,容納了各種不同的星球,每一個星球裡面,不同的現象都叫做“境相”, 所以阿賴耶識裡面“所緣的境相”是指種子的境相; 因為阿賴耶本身什麼都不是,若說它什麼都不是,則還是可以從裡面找到任何你過去已擁有的資訊,也就是過去種下的一些種子,這是對阿賴耶識的一個概念認識。

  剛剛說阿賴耶識裡面有一些種子因,但是還是不太容易瞭解,再舉例來看:剛說阿賴耶識包容了三千大千世界,其實不好把握,就以自己能知的世間來說,這世間在佛法裡叫器世間,為什麼?我們曉得“器”就是物質組成的東西,由物質而完成的這一個世間,以人的世間來說就是一個“人的空間”,它包含什麼?其實以色而言,也就是物質體所組成的都叫“器”,所以人的世間就叫「人的器世間」,但是人的器世間究竟跟阿賴耶識有什麼關係?譬如以人的世界─時間、空間來看,這一個世間就是空間。這空間是依於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能夠理會、感受、知道的一個範圍,就叫“器世間”,也是個有限的世間。

  究竟人世間要用什麼方式來看這器世間?前面講到,“器”是物質組成的東西,在「衣、食、住、行」甚至一些娛樂、運動,凡是關係到人的健康、營養種種,就是人所關係的,包括個人的色身在內,就是個物器;只是這個物器裡有種子的力量存在,能給我們養命,使我們生存的東西。所以器世間就是人世間的種種物器,這就關係到維護身體、生命的一些東西,“阿賴耶識”就像是這種現象,但是一定是有我們人的種子因,怎麼樣維護生命?就會涉及到我們根本不能少的東西,這叫做“有根身”。

“身”就是本體的體,說成“有根體”比較容易把握,但如果把有根認為是具有五根、六根的這個身體就完全錯了!因為有根是一個依附的意思,是說人是依附在這個世間的;為什麼要講根呢?譬如腳要有立足點,思想一定要有一個依歸,意念一定是在一個什麼範圍,此中就關係到我們人,以阿賴耶識來講,它有一個人的種子因,是活在物器所組成的世界,但是他必須依附在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沒有關係的器世界,這種有關係就是一種依附的意思,所以才叫“有根身”,身是本體那個體。

以“體”而言,譬如腳要有站的地方,站的地方就叫做身,也就是體。如果站在山崖上,山是一個本體,但是以山崖那塊石頭而言,有它本身的一個本體,所以常把“身”與“體”放在一起,為什麼?假使講這個人的身,那是指什麼?人的身就是頭、手腳,整個身;那麼“體”是什麼?就是我們身體的整體,如果只說是由物質組成,那只是由地水火風完成一個人的樣子,就像蠟像或模特兒像,製作衣服的把它當成衣架子,那就只是一個器世間的現象而已;所以要有根身的配合,也就是阿賴耶識的本身,“他”離不開種子因、器世間跟有根身,因為種子因是存在阿賴耶識裡面,可以說種子因是來自器世間的一切,但是也可以發現,有根身這種子因還是依附在世間,事實上是存在阿賴耶識裡面。

舉一個最簡單的說法,八識以人的我而言,假使人死了,就沒有前六識,第七識也不見了,但是第八識永遠存在,因為從他的種子、器世間、有根身,只要這一個人依於業也好,或者道也好,在沒有完全清淨之前,也就是阿賴耶識裡面還有東西,都不可能到達究竟涅槃的境界;唯有到達究竟涅槃了,阿賴耶識也不存在了,即使是在有餘涅槃,你還是有阿賴耶識,只是種子不同而已。基於人的動力,不是來自業的種子就是道的種子,這些種子是依於器世間的種種的緣而產生的,當然產生就要有一個依附的所在。譬如這個人出生在一個有錢的家庭,從阿賴耶識上面就可以發現,他的種子因是善的種子很多,所以來到這個器世間,他依附在這個有錢的家庭裡面,依附這個父母親。

也就可以瞭解阿賴耶識究竟說什麼?絕不可以一個無盡藏或者如來藏來談一個這麼的概念,談了半天,就說阿賴耶識就是蒐集資料存放資料的一個地方,那又怎麼樣?所以談所緣境相,依於前面六根的道理、關係第七識的決定,必須要從第八識中有進有出,或有來有去、有生有滅,然後從其中去看他的種子相,譬如是業相或道相。當然於器世間的緣境,以及所依的本體所產生的境相,這個才叫做所緣境相,再去談為什麼有前六識、有末那識、還有阿賴耶識?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還要強調種子、器世間跟有根身?這是關係到對前六識的認識、第七識跟第八識的認識,認識這些之後,你才知道你的所緣境是怎麼形成的,所緣境絕不是憑空而來的!這一段就介紹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