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雜感

    簡單的說,深具愛心,注重德養,慈悲為懷,凡起心動念處,盡量做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能力所及,誠懇的盡一份心。

  •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95期2014年12月刊

文/桑蒙

喜歡  不喜歡

「以前很少在大雲寺看到你,聽說你常去古嚴寺?」

「我一向不喜歡都會道場,加上曾經在大殿禮佛時,發現正上方天花板有一朵白色大蓮花,這給我一種壓迫感,就不喜歡了,也就少來了。」

「可最近就常看到你了。」

「因為有一天住大雲寺,晚課後長跪佛前,突然發現三寶佛好莊嚴,也許是晚課剛結束,整個大殿的感覺是寧靜、安詳 ,柔和的燈光透著溫馨,浸潤在這種氛圍中,身心是舒坦的,也是讓人歡喜的。

後來,在門外回向完,轉回大殿站在門口往裡看,發現以整個大殿的面積來看,那朵大蓮花的比例只占約三分之一,並不那麼搶眼,也感覺不出那分壓迫感,整個大殿看起來是那麼的莊嚴哩!」

「壓迫感不見了?」

「喜歡的成分多了,那份不喜歡的感覺就淡了。」

「也就是說,如果不執著那份壓迫感的不喜歡,還願意去發現其他面向的喜歡,或轉換到另一個位置來觀察,人的看法與想法是會有所不同的,感受也會跟著改變的!」

「是的!」

「所以就比較常看到你了。」

「人的習氣是喜歡就接受,不喜歡就排斥;可見,學佛那麼久,我還是在喜歡不喜歡中打轉,唉!」

「難怪在《圓覺經》中佛陀會說: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愛憎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所以,要成佛道,須斷愛憎與貪嗔癡。」

「可是,人肯定會起愛憎的分別心,也會計較與執著,是否必須從這些分別與計較中下手,才有解脫的機會?」

「是的!」

「難怪旭師父要說:

『喜歡不見得就是好的,也不見得就是對的,

 不喜歡也不見得就是不好的,也不見得就是錯的。』」

「但願在喜歡不喜歡之餘,學佛的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的空間。」

「願大家共勉!」

都會叢林的一席心靈憩息之所---白雲書坊

忘了它是什麼時候開幕的,記得第一次造訪,惟師父興致勃勃的帶我過去,老和尚的聲音,讓人心沉,眼睛追逐影像,他老像往常一樣還在說法,晚年太忙,常住除了一個月一次的學院開示,其他時間也只能從他的有聲書去尋找法要。

所以是孰悉的、親切的,但此時此刻,卻也難遣悵惘.......

  整個書坊好安靜,只有法音繚繞,他老累世的心得,靜靜地,流瀉著、傳遞著,在這不太大的靜謐空間,有如無盡的法海,不斷地湧出、湧出.....期盼著有緣人來承接、傳遞、繼續、綿延。滿室的書香,隱約透露出老和尚累劫勤苦修行所散發出的芬芳,是覺者慈悲與智慧的果實,無量波羅蜜轉化出來的醍醐法味。

    感謝大雲寺的構想,讓大家有一處心靈的憩息之所,無論世間如何險惡,來到這裡,有佛法的滋潤,再也不怕受傷害------佛法是最佳的療傷劑,從老和尚對佛法的詮釋,我們知道不要傷害別人也要保護自己,其間考驗著我們的智慧與修養,或許不圓滿,或許傷人也傷己,但經過檢討、分析、調整,再接再厲,肯定缺失會減少,經驗在增加,修養漸提升,我們深信,只要願意,傷害也會轉為饒益,因為我們在累積知識與經驗。

    誠如進門後轉頭就看得到的一幅卷軸上的文字:

「聰明與智慧

 人世間,有兩種看似相近的人。

 一種是聰明人、一種是有智慧的人。

 或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一種愚笨的人嗎?

 或許是。但,那是聰明人的說法,其實,人世間, 並沒有愚笨的人。

為什麼?!

所謂聰明人,以自我為中心,強烈的自我意識,務期發揮到不堪收拾的地步,即使造成很多傷害,甚至也會傷害自己;因此,聰明人並不聰明。至於所謂愚笨的人,往往是不在意自己受到傷害,所以聰明人諷譏這類型的,管叫他們都是愚笨的人。

何者是有智慧的人?

簡單的說,深具愛心,注重德養,慈悲為懷,凡起心動念處,盡量做到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會受到傷害,能力所及,誠懇的盡一份心。

....這是老和尚在老生常譚「聰明與智慧」一文中所寫的:

但願我們都是在學習智慧與覺悟的人....

再往裡走,老和尚隨意自在的大幅相片就在眼前,旁邊有老和尚的簡介, 上頭幾行大字寫著:

「雲  停駐在那裡

 那裡就有潤澤的大地

 就看見生命逢勃

 萬物欣欣向榮」

  這不正是他老一生的寫照麼?! 九十七年的歲月,他隨緣而走,停駐的地方,那些有緣的人,承接的雨露,點滴都在心頭。也祝福另個時空的有緣人,能跟我們一樣幸運地承接他老繼續遍灑的甘露法雨,我們將在他老法語甘露的陪伴下,繼續往前走,追隨著他的足跡,在苦難的世界,不斷的受苦受難,讓生命逢勃,萬物欣榮。

    白雲書坊,我們將不定時造訪,隨時補充資糧,讓書香法語伴我悠游這驚濤駭浪的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