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心得報告

    佛陀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曾經提到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是其中一難,倘若我們要去人群中尋找一位對我們有啟發的良師益友,這也許是一件很難的事。端看我們此生中的機緣。但是善知識真的難覓嗎?

  • 文:編輯部出處:佛研院園地期數:292期2014年9月刊

文/微風

什麼是人?人要如何生活?人活著到底為什麼?歷經四十個年頭,直到遇到了佛法,彷彿燃起了一線生機,可以為之下一個定義,哪裡知道玩票性質的學習,讓佛法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完全的無用武之地。如果能深入體會、感受《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內容,老和尚將它以菩薩的精神加以詮釋之後,變得更貼近生活,如果能身體力行,即使是其中的一章一句,也能得大受用,尤其我深深為其中的譬喻所吸引,簡單卻又深入,令我印象深刻而且容易理解。

佛陀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曾經提到人有二十難,「會善知識難」是其中一難,倘若我們要去人群中尋找一位對我們有啟發的良師益友,這也許是一件很難的事。端看我們此生中的機緣。但是善知識真的難覓嗎?我覺得若真的處處用心,事事真心,則要尋找這樣的善知識其實不難。事實上,如果我們放空自我,把我執放下,棄捨自我習慣的思考模式,虛心的接受每一個流入我們心中的事物,則可以看到許許多多平時忽略的,那些其實在我們身旁的色塵緣境,全部都是給我很多啟發的善知識,佛陀給我們的啟示無所不在,端看我們是否將自己的心門打開,接受這些有聲或無聲的教誨。所以我們的周遭比比皆是,所差的是,是否我們願意開啟我們的心,如果我們一味地只知道堅持自己的所作所為,不願意放下我執,虛心受教,那我們只能嘆息「伯樂難遇」。只有放下我執,縮小自我,虛心的去傾聽來自我們身旁的訊息,才能發現佛陀的教示,才能領悟萬事萬物都有善知識的真諦。

「持戒」在自我修行的路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因為「持戒」是一種自律的功夫。我們身處世俗中,各種形式的誘惑是無聲無息的慢慢侵蝕人心的。因此,如不藉由持戒的功夫來守護自己的根門,一但毀此道身,則修行無異是緣木求魚般的不切實際了。 所以,我們如能將「持戒」的功夫,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時,我們的心就會因「持戒」而有所依,對不當的行為也就能自我約束了。 這樣一來不論我們身處何境、何地,都會因自律己身而不逾矩了。

但是只有「持戒」是不是就夠了?,因為我們畢竟還是凡人。「持戒」久了,可能會流於固定的形式,即使有所偏離了也不自知。 所以,必須不斷的自我反省和懺悔,才能修正自身的行為及念頭。也因為藉由不斷的自省和懺悔,久而久之,我們的行為和念頭, 就會真正的符合佛陀所説「以戒為師」的地步了。如果凡事都能修正自己行為上的偏差,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傷害,依戒而有所警惕的話,那麼日常生活中的應對進退之間, 我們不但能以祥和的態度去面對周邊一切的人、事、物,也能將此心境及態度感染周邊的人、事、物。實際上,發露懺悔, 是一種達到清淨心地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種自我反省改過的功夫,就像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一樣。我想在我們還沒開悟證道之前, 不妨依神秀大師所言「日日勤拂拭」,來清理我們的菩提道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