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碧雲集第二十三則有感

文/智惇

  老和尚著《金剛禪論》中說「唯禪法中以疑、思、悟三段論,深體由見而知是不夠深入的,必須由見生疑,由疑生思,由思得悟」,今惇以《碧巖集》第二十三則公案,試說「疑思悟」。

二十三則公案,題為:保福遊山。

「示眾」,是圓悟禪師對本題的題旨開示:

玉將火試、金將石試、劍將毛試、水將杖試,至於衲僧門下,一言一句,一機一境,一出一入。一挨一拶,要見淺深,要見向背,且道將什麼試?舉看:

惇釋曰:玉將火試,是否真玉,在火上一烤即知,如是琥珀即燒;金將石試,金採自石中,破石知金之有;劍以毛試,劍利否,試以吹毛即斷;水以杖試,水流的緩急,插杖於水中,知其水速如何?至於衲僧門下...將什麼試?舉看:以下是三十三則公案:

一舉:「保福、長慶遊山次」惇釋曰:保福、長慶、鏡清,總承嗣雪峰,他三個同得同證、同見同聞、同拈同用,一日遊山(行腳)次(不前不後總在一起)。

二舉:「福以手指云,這裡便是妙峰頂」釋曰妙峰頂的故事得自《華嚴經》善財童子上妙峰山去訪德雲比丘,七日不逢,一日卻在別峰相見,然而德雲比丘從不曾下山,常在妙峰山頂,何故善財童子在山頂七日而不逢,卻在別峰相見?「疑」!為什麼?「思」!思不是憑空起思,圓悟禪師的《碧巖集》「評唱」就可以參考,依於「示眾」再看「評唱」,由起思或可得悟。

禪是活活潑潑不拘泥不執著,如《金剛禪論》經題中說:「諸般疑情中去分析,運用思想去研究,發揮智慧至極限,自然所得的結論是超越的、可靠的,就這樣由理入行,於行悟理,完成圓滿的證悟」。 

《碧巖集》成書於北宋徽宗宣和年間,內容是以前述雪竇頌古的百則公案與詩偈頌唱為底稿,再附上圓悟禪師的「示眾」、「著語」,「評唱」所合成。使習禪者有了「敲門磚」可尋,距今亦近千年,雖屬前人心得,至今仍有為後來者可以承先啟後的重要價值在。在「示眾」中先以物試,後對衲僧試,智惇效尤,先人以禮試,友以信試,工以巧試,學以精試,至於衲僧,除圓悟禪所『示眾』外,還可以大者以戒定慧試,名聞利養試,又僧寶者天人師也,亦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而試,而老和尚以師吼用於臨濟四料揀試,更是運用之妙的妙中之妙了,如老和尚同以一句「還要問我嗎?」試我數次了,其義卻不同,第一次我不懂,事後數年才有體會,第二次試我,還是不懂,只是對著師父大聲的哭,老和尚也站著看我哭,我哭完後頂禮告退,事後幾年也懂了,又記得老和尚第一次大護摩前幾個月前,我在梵音禪寺,每天一次朝山,三個月,最後接下來回到菩提寺朝山四十幾天,臨大護摩的前一天,朝山完畢,老和尚賜給我一個手勢,多年來我一直在參,最近前幾天我參得其中之妙,還是不究竟,此亦是一種試,我想老和尚對門下緇素二眾一律平等,只是師吼的方式不同,不一定大聲,甚至和顏悅色,點上一句,但不失其威力,只是聞者忽略,當面錯過,此乃不相契也!試又奈何。一日鄭板橋睡夢中在他老婆背上以手指練書法,老婆醒後說:「自己有體,怎麼在我體上練?」鄭板橋經此一試點醒,從疑中頓然而覺,於是自創板橋體。

同理學禪說公案,不必鸚鵡學語,乾屎橛雖硬總是前人作者的東西,智惇自知淺深,尚在門外打轉,不過學佛不可依賴,也是老和尚耳提面命一再對門下弟子交待,介紹佛法,要說自己的,老和尚的東西可以參考,同樣,圓悟禪師的《碧巖集》也只可參考。

三舉:慶云「是則是,可惜許!」說到這裡心有所觸,禪者猶處虛空,空中有其妙有,而妙有之用有賴禪者「試」也,按虛空不生不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者說妙峰頂,兜了一個大圈子,又回到原點,德雲比丘從不下山,卻在別峰相見,這猶如六祖聞《金剛經》之「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善財童子上妙峰頂訪德雲比丘,帶著前所參訪的包袱執著不放,杯中水滿滿的,又如何再能容納,所以七日不逢也,待善財童子有所覺,放下竹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無掛礙,卻在別峰相逢德雲比丘,其實別峰並非另有,仍是峰頂,只是善財童子無所住心故,亦即老和尚說:「學佛不可依賴大德、上人....等,他們的品牌於我何干?是則是,妙峰頂是別峰,別峰是妙峰頂,可惜許!可惜啊!彼此的會通化了七天呢!

四舉:師著語云:「今日共這漢遊山,圖什麼?」

釋曰:著語者簡短評語:「今日這些人行腳圖個什麼來著?有什麼攝受呢?」

五舉:復云:「百千年後不道無,只是少。」

釋曰:依碧巖集載,正似黃檗道:「不道無禪,只是無師」,此謂之著語,落在兩邊,而不在兩邊,這是古之作者預示,自宋後果然有禪而師少了,所謂「示眾」,至於衲僧門下,一言一句,一機一境,一出一入,一挨一拶,在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上,要見淺深,要見向背談何容易,禪通三藏,學習禪者能有幾人通達三藏,亦即老和尚說:「我是禪師,但門下沒有一個學禪的。」何以故?沒時間耗在精研三藏十二部也,一窩風都在吃速食麵呢!出家三、五年就急著去當法師,哪像師父七歲出家,五十歲才可寫書文字弘法。

六舉:後舉似鏡清,清云:「若不是孫公,便見髑髏遍野」釋曰:「孫公是長慶俗姓,後舉似鏡清,末後舉例有點像「鏡清」了,所謂的相應,鏡清說:「如果不是長慶說:『是則是!可惜許!』釋如前,「便見髑髏遍野」,毫無生機,為什麼?後面有圓悟禪師的「頌」:「妙峰孤頂草離離,拈得分明付與誰?不是孫公辨端的,髑髏著地幾人知?」這個「頌」是圓悟禪師對整個公案的品評,所謂「評唱」:

釋曰:人在妙峰孤頂和身沒卻草離離中(風吹草動)腳下深數丈(說明草長的高),在這種環境中對禪若有所悟,你能度給誰知呢?不是你長慶辨別清楚「是則是,可惜許!」釋如前,髑髏著地幾人知,到死後腦袋瓜子著地有幾個人知道?後繼無人,如保福說:「不是沒有禪!是禪師少啊!」

附:衲衣下的足跡並非定論,還在菩提道上前進,有太多的無明還在摸索中,老和尚圓寂,明燈暫滅,一切靠自己了!千佛山系好在還有眾多同門,還可相互切磋,大家放低身段,前途大有可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