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四十一)

益氣壯陽穴

 益氣壯陽穴,指的是益氣健脾、壯陽益腎的這類穴位;對保健而言,也就是對提升脾氣的運化功能、強化身體陽氣的穴位。這類的穴位共計二十八個,包含:

.脾經:商丘穴、公孫穴、太白穴

.胃經:足三裏穴、大巨穴

.腎經:石關穴、商曲穴、太溪穴

.任脈:神闕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

.督脈:百會穴、脊中穴、命門穴、腰陽關穴

.膀胱經:脾俞穴、腎俞穴、意舍穴、胃倉穴、志室穴、

     僕參穴、束骨穴

.膽經:京門穴、環跳穴

.奇穴:胃上穴、提托穴、中膂俞穴

調節脾胃的穴位包含上述脾經與胃經的穴位外,另含位於胃脘區的石關與商曲穴等。任脈神闕至關元間的穴位,為下丹田所在位置,含氣海穴及關元穴,是氣的匯集處,也是補氣的重要關鍵穴位。督脈為陽脈之海,而膀胱經主一身陽氣,是對抗風寒的第一線經脈,都是提升陽氣的主要經脈。

氣不足的典型症狀是“少氣懶言,身倦乏力”,也就是懶得講話,容易感到疲累,身體覺得沒甚麼力氣。造成氣不足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情志、飲食、運動等,都是與養生之道有關。“悲則氣消”,人如果太過悲傷,氣就容易消散。我有一位阿姨,身體原來很好,但自姨丈過世後,身體狀況就每況愈下,二年多前講話有氣無力,表兄、表弟都希望她能講話大聲一點,但她講話時,講一句,停一句,顯得不願多講話,家母與她講電話時,聲音小,講話有氣無力。我後來才體會到這種懶言的現象,是因為少氣的關係,而這種少氣,主要是因為悲傷過度造成的結果。另一個常見原因是飲食的問題,“飲食自倍,脾胃乃傷”,長期飲食不能節制,會導致脾胃較為虛弱,脾升清的營氣、衛氣不足,會導致肺的宗氣不足,而肺主氣,就會慢慢產生氣不足的現象,而有容易疲倦的現象。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運動,人的肺活量,成年男子、女子各約 3500, 2500毫升左右 ,而我們坐著不動時,約500毫升。可以想像的是若長期不運動,肺部吸納的空氣量必然不足,我們僅用到肺部的一部份,多數的部份等同“封存”,根據“用進廢退”的原則,這種封存不用的功能,會逐漸的退化,會造成“塵封”現象,使得肺氣不足;故適當的運動,對氣的長期運行十分的關鍵。  

 “虛則補其母”,肺主氣,脾為肺之母,肺的宗氣(清新空氣+水谷之氣)不足時,一定要先調節情志、飲食、生活,然後要補益脾胃之氣,可以逐漸改善氣不足的現象。我常用的益氣穴,在脾經方面,主要為公孫與太白,胃經則以足三里為主。最近幾天小女沒胃口,宣稱“沒胃氣”,整天沒什麼饑餓感,她又怕癢怕痛,我也懶得幫她調養,這次她主動提起,晚上我就幫她按了公孫、太白、足三里這三個穴位,結果她睡覺前,肚子就餓了,隔天胃口顯得正常多了。我到台北幫我這位阿姨作經絡保健時,早期也是常按這這些穴位,目前講話比較不會斷斷續續,也比較不會常流口水了。老人家常流口水,是因為脾的氣不足,脾主肌肉,嘴部肌肉無力,口水容易外溢,就出現口水外流現象,就我的保健經驗,多按脾經在腳上的太白穴,可以顯著改善這種現象。

 氣不足的另一個常見原因是氣海、丹田受寒,導致氣的存量不足,因此益氣壯陽穴中包含有任脈的神闕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等穴,這段由神闕(肚臍)到關元(丹田)的經絡穴位保健適合用摩腹的方法來進行。以摩神闕為例,可先將手心摩熱,再將手掌心按在肚臍上以順時鐘的方向摩腹,一次至少兩分鐘。當然,就保健的觀點而言,能用灸法是最理想,灸者久火也,用艾草慢慢的灸這一段的經絡穴位,是最理想的方式,能找個中醫師慢慢灸是最好。自我保健時,常摩神闕到關元的經絡穴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人體陽氣不足的典型症狀是畏寒、手足不溫暖。造成陽氣不足的原因也很複雜,常見的有感冒、常吃冰冷或寒涼食物、或常置身於冰冷環境裡。感冒傷寒,風寒進入體內,常會有項背強的現象,當我們受風寒覺得後頸部、上背部筋肉較為僵硬時,代表寒氣已進入膀胱經,在經絡保健上,應及時使用解表穴來解寒。若寒氣未解,會逐步侵入人體,就要趕快看醫生了。感冒的後遺症很多,它會使得人體陽氣不足,而造成畏寒、四肢不溫暖等現象。常吃冰冷食物,也會造成陽氣不足,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有這種情況。在個人的保健經驗中,年輕人常有運動不足、脈膊跳動緩慢、指腹肌肉不豐滿、腹脹、四肢不暖、鼻子過敏等現象,這些多是常吃冰冷食物的後遺症。夏天本是排寒、排濕的最好季節,透過適當的運動、排汗,可將體內較深層的寒濕之氣,藉由汗液挾帶出來,故夏季陽氣盛,應“不蔽於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陽氣來排寒濕。但現代人在夏季常呆在冷氣房中吹冷氣,溫度若設得過低,將會傷害到人的陽氣;故長期吹冷氣的結果,易導致人體陽氣的不足。

 欲改善陽氣的不足,主要關鍵仍然在於養生之道,不宜多吃冰冷食物,應重視食物的寒涼性,冷氣不要開得太冷(有人提出冷氣的定溫不宜低於26度,個人習慣則設定在27度左右)。在經絡保健上,以壯陽穴為主,經絡則以督脈及膀胱經為主要保健對象。百會穴在頭頂的凹陷處,是手三陽經、足三陽經、及督脈交會之處,是提升陽氣的首選穴位,也是暈眩、高血壓、脫肛等症的對治要穴。命門穴在背後督脈上,約在神闕穴(肚臍)的後方,而腰陽關則在命門下、約當髖骨上緣、與大腸俞平行處,這兩個穴位,也是提升陽氣的要穴,保健上可用來回搓的方式進行。另外,腎俞、志室等穴也是保養重點,冬天時,可將兩手向後貼在後腰上,手掌心約在腎俞、志室之間,然後用擦的手法,來回將這個區域搓熱,身體會有較溫暖的感覺。

 綜言之,氣不足、陽氣不足,是情志或生活方式的問題,是長久形成的,改善之道,一定要符合養生之道,持之以恒,才能逐步調整回來。以經絡保健之道而言,若是氣不足,則以調理脾胃的經絡為主;如果是陽氣不足,則以調理督脈、膀胱經的經絡為主。常用的穴位,益氣可選公孫、太白、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而提升陽氣則可選百會、命門、腰陽關、腎俞、志室等穴,手法上則以按揉及擦法為主。百會、神闕、關元、腎俞的按摩手法可參考名針灸世家程凱教授的視頻(註一),程教授在養生堂節目中示範了許多按摩手法,個人亦受益不少,十分值得參考。

註一:程凱“人體穴位自助按摩”保健視頻網址為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307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