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浮憬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食的文化是人類重要的生活內涵。在佛教法事儀軌中也以食來供養諸佛菩薩或下施眾生,包含對佛菩薩(例:初一、十五的佛前大供)、護法諸天(齋天)的供養,以及下三道(地獄、餓鬼、畜生)的施食(晚課施食)。可知「吃」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對修行人來說亦是如此,只是著重的部分不同,一般人講究「色、香、味具全」,再加上近年來風行的養生訴求。而修行人則在儉樸的物質條件下以設取營養為第一,以期達到養健康色身為目的,不在於追求滿足味蕾的渴望,故釋迦牟尼佛制訂日中一食、不非時食,以乞食托缽為主,為的是要釋子以食為藥,養色身足以,少口腹之慾,達到突破五欲(色、聲、香、味、觸)之「無香」、「無味」之境界,而其中的無不是沒有,而是不貪著好香、好吃,而是夠營養、夠一天的熱量所需即可,不過份追求在吃的慾望上。

老和尚常在講經說法中提到吃飯的問題,而吃飯的法義在於「營養」,方能達到吃的第一目的「養色身」,如同學佛,為何要學佛?其法義其實也在於營養,什麼樣的營養呢?是精神上的營養,而那又是什麼呢?就是具有饒異性的智慧,而這樣的營養可使心靈寂靜,間接促進身體的健康,同時身心獲得成長,並且當具足一定的層次時,不僅自己受益,也可讓他人受益,這樣的饒異性是雙向的,方能稱為饒異性,且具足圓滿。

因此,學佛的營養在於獲得智慧的法身,其食材則來自於八萬四千法門,讓學佛行人契機契入,各取所需,從食材的挑選到烹調、好菜上桌,則如同學佛「信解行證」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屢踐了「信」智慧的營養,可讓我們轉變業報身,以成就法身,「深解」佛法之義諦,以健全正知正見,如同挑選新鮮、養生、對時的食材並用適合的烹飪方式完成這道菜,故以此正知見「行」於菩提之道,即把這一道道深具營養的法食吃進去並且好好的吸收轉變成為活化細胞的動力,如此,在色法二身獲得足夠的營養,展現圓滿健康的模樣之時,以「證明」這營養具絕對的饒異性,如此吃的「食材、烹飪、消化、吸收」,即同學佛「信、解、行、證」的過程,均讓我們充分獲取食物及法食的營養。

吃的健康,不僅是一天的健康,而是要長久的健康,因此持之以恆的攝取足夠的營養是必須的,如同學佛的恆長久遠的受持一般。老和尚說學佛如同吃飯,要天天吃,天天受持戒定慧三無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