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三十七)

解表穴

 解表穴,指的是解除風寒表證的這類穴位,對保健而言,也就是對治感冒諸症狀的穴位。所謂風寒表証,指的是惡寒發熱、頭痛、項(後頸部)背痛、鼻塞、流鼻水等感冒諸症狀,這時可選用解表諸穴來保健,這類穴位共計十二個,包含:

.頭部:風府穴(督脈)、風池穴(膽經)、玉枕穴(膀胱經)

.背部:大椎穴、陶道穴(督脈)、大杼穴、風門穴(膀胱經)

.腳部:京骨穴(膀胱經)

.奇穴:當陽穴、顳顬穴、太陽穴、百蟲窩穴。

個人在保健時,常選用的穴位含膀胱經的大杼穴、風門穴、玉枕穴,督脈的風府穴、大椎穴、陶道穴,膽經的風池穴,及奇穴中的太陽穴。除此之外,三焦經的外關穴也是我常用的解表穴位。

人為什麼會感冒?中醫係以較抽象的方式來說明,它將感冒的原因分為內在的因素及外在的因素,內在的病因係由於人體的正氣不足,而外在的原因則主要是風邪與寒邪造成的。人如果符合養生之道,則身體的正氣足、經絡通暢,是不容易生病的。正如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說的:

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

  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

感冒是因為風邪、寒邪、熱邪等侵襲人體所造成的,但是如果人體氣血充足、經絡通暢,不虛弱時,這些外邪就不能傷害人體。當天氣突然變化,產生疾風暴雨時,能夠不生病的,主要是人體的正氣充足,這就是所謂的“蒼蠅不叮無縫蛋”。但如因人體正氣不足,經絡不通,風邪等就容易侵入人體,客居在人體之內,而造成感冒現象。  所謂的風邪、寒邪,泛指具有移動性、致寒性的邪氣,而邪氣是使人體致病的氣,在保健上可以理解成各種病菌,包含病毒、細菌,及各種可能致病的微生物等。風邪指的是可將各種病菌吹到人體各處的邪氣,而寒邪則可理解成可使人致寒的邪氣。風寒是人體可以感受出來的,例如冬天寒風吹來時,人可能感受到風寒;而夏天晚上開冷氣睡覺,若冷氣開得較冷,又沒蓋好肚子時,也很容易感受到風寒。風性輕揚,它容易將寒氣往上帶,故人體的頭部、項(後頸)背部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寒性主痛,風寒會造成頭痛、畏寒等現象。人體有自我防衛機能,為了將風寒驅離人體,會將體內更多溫暖的氣血帶來對抗寒氣,因此一開始會有輕微發熱的現象,也就產生了畏寒、發熱同時並存的症狀。由於肺是嬌臟,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故會用流鼻水的方式,將寒氣帶走。而肺開竅於鼻,肺部感受到寒氣,故會造成鼻塞現象。 了解了感冒的成因,就可以理解這是由於人體的正氣不足,加上風寒等邪氣的侵入所造成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感冒保健是在輕微的、起始的階段,若感冒沒好或加重時,就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治療時機。一感冒時,我們要如何將這些邪氣由體內排出體外呢?輕微的感冒代表這些邪氣還在體表上,還沒侵襲到人體內部,故較不舒服的部位在頭部及項背部,這時最有效的經絡保健方法,是用解表穴將這些寒氣,由發汗的方式,直接由毛孔將寒氣排出體外,而具有這種功用的穴位即為解表穴,解表穴也剛好集中在頭部及項背部,具有就近將寒氣排出的功能。 

 感冒保健時,我通常會先按揉背部的大杼、風門、肺俞等穴位以解表,如圖一所示。由於這三個腧穴在肩胛骨內側與脊椎1.5寸之間,因此實作時,我會以按揉由大杼上方到肺俞這段的膀胱經,若有痛點,再多按揉幾次。由於感冒代表著氣血較為不足,因此按揉時力道不宜太大,以中等力道為主,以時間換取空間,多按一點時間,效果會好些,這段膀胱經至少應按2分鐘。對於老年人或較虛弱者,力道要輕些,時間要更長些。按完後,可以用手掌或大魚際(手拇指下方肌肉最厚實的部位)以來回擦的方法再按摩一下,可將熱氣擦入這段膀胱經,一般會有喜按、較舒適的感覺。這段膀胱經較適合由他人幫忙保健,自己保健時,則可用右手推左背的方式進行,利用右手的食指、中指、無明指等三個指頭,由下向上推(或抓)這段的膀胱經。

接著可以再用擦的方法,來按摩督脈上的大椎及陶道兩個穴位。大椎位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取穴時,可將頭稍微低下,後頸部會有一個凸起的大脊椎骨,這就是第七頸椎,在它的下方凹陷處就是大椎穴,可用食指來回擦它。陶道就在下一個脊椎骨的下方,同樣可以用指頭來擦它。實作時,可用兩個指頭來回擦這兩個穴位,尤其是有輕微發熱時,這兩個穴位是必取穴位。

 再來可向上按揉頭部的風池、風府、及玉枕等穴位。風池,顧名思義,是對抗風邪的護城池,將風邪抗拒在風池外,感冒受邪時,按揉風池穴會有酸痛的感覺,頭部左右這兩個穴位是感冒保健的要穴,至少應各按2分鐘以上,才會有較顯著的保健效果;若按到酸脹感由風池穴向外散開的感覺時,代表風邪已逐步驅離,再稍微按一下即可。風府代表風邪已登門入室,若按揉風府穴較為疼痛,則需要多按一些時間。

 若有頭痛,且痛處不定的現象,代表風寒已入侵到頭部表層,這時可取頭部兩側的太陽穴來保健。若頭部左側較痛,則多按左側的太陽穴,右側亦然。太陽穴在眉毛外側(絲竹空穴)到耳朵上方的中間處,也就是在瞳子髎穴的斜上方凹陷處,這個凹陷範圍較大,那裡較酸痛就多加按揉,保健效果通常較為顯著。

  常見的解表穴,除了上述穴位外,還有外關穴;在腧穴功效分類上,它被歸為清熱穴,但由於它為奇經八脈中陽維脈的絡穴,而陽維“主一身之表”,具有解表清熱的功能,故外關穴也是常用的解表穴。由於解表穴多位於項背部與頭部,故保養上不如手背上的外關穴來得方便,因此感冒時多按揉外關穴,也是很方便的方法。

 有解表穴作為參考,感冒保健就較為容易。我目前為他人保健感冒時,通常會先取由大杼到肺俞這段的膀胱經作保健,然後按揉一下肩井穴及拿一下肩井穴上的平肩大筋,然後按揉風池、天柱穴,再按百會、太陽穴,保健效果還不錯,時間約15分鐘左右。平時幫長輩保健時,不論是否感冒,我都會保健這些經絡及穴位,時間久了以後,感冒次數有顯著的減少,代表著平日若能不斷透過這些解表穴的保健,逐步將風邪、寒邪由皮膚毛孔排出體外,而代之以體內的正氣,將可逐步降低感冒發生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