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客甘苦談

                                                                文/芸生

    「X師喔!麻煩你,待會兒宅配來時,先代我墊1580元,好嗎?謝謝了!」

    「X師!待會兒有人會送法會的供品,記得通知庫頭來搬!」

    「X師!請幫我看看有沒有誦經!」

    「X師!用餐人數登記沒?」

    「X師!我要扣餐!」

    「X師!下午我們到沙彌園搬棉被去曬!」

    「X師!明天和我去打掃客房!」

    客人來了,得趕緊去泡茶。

    鈴鈴鈴….電話響了,「喂!你好!千佛山菩提寺。….」

    「請問X師在嗎?」於是得廣播找人:「XX師!XX師!請接外線電話!」

    一通電話還未接完,又來一通:「庫頭師!庫頭師!請接外線…..」

    此時,「滴鈴滴鈴…..」內線響了,大寮師:「XX師!請幫我接豆腐店!我要訂豆腐!」另一支內線響了,不知哪位師父有事?還沒空接時,又來了另一個電話;有時電話不來則已,一來就三、四通,往往又是外線、內線同時來到,令人恨不得有三頭六臂。

    「請問:環保碗筷一套多少?」有遊客上門來了,想要買東西,還得趕緊去看價錢,幫福利社賣東西,收錢、找錢、保管錢。

    「請問:鳳梨酥一盒多少?」這是幫園遊會義賣的,收了錢,要放在園遊會的錢袋裡。

    「買一袋關廟麵!」這是幫庫頭賣的,得放在庫頭的錢袋裡。

    「師父!我要報名佛學班!」又得收錢登記,並記得把錢放在佛學班的袋子裡。

    「師父!我要點燈!」

    「師父!我要登記亡者超渡!」

    「師父!我要報名法會住宿登記!」

    「師父!……」喔!送米的來了,得趕緊聯連絡庫頭來領。

    好不容易,午休時間到了,以為可以喘口氣,鈴鈴鈴….電話響了,「喂!你好!千佛山菩提寺。….」

    「師父!可不可以請問一個問題?」

    「什麼問題?您請說!」出家人必須慈悲為懷,遇到信徒有疑難雜症時,即使不能幫上忙,也要能表達關懷之意,往往就失去了喘一口氣的時間。

    中午,郵差來按鈴了,拿著印章趕緊衝到門口,免得郵差先生覺得久待,拿到信,必須分門別類,按各單位收存排放,並通知個人來領。

    白板上寫著:2:30出坡洗碗盤,得記得十分鐘前,便得出發搖鈴,繞寺一周,得邊走邊喊:「大眾師!2:30出坡洗碗盤。」提醒大家出坡。「搖鈴」─在寺院,是通知大眾集合的一個方式,不論出坡、上課、開會。如果寺院很大的話,大概不會用這種方式吧!凡有出家眾住的地方,就必須走到,在大叢林裡,若走一圈要一小時以上的話,實在是很不經濟。

    在師父雲老禪師的「休庵隨筆」裡,提到「寺院的組織」時,有如下的介紹:『自從百丈懷海禪師建立叢林制度,佛教寺院便有了組織與管理的規範;逐步形成了分層負責,各司其事的組織系統。照客便是寺院組織中的一個單位。

    在傳統的大叢林裡,照客隸屬於知客寮的組織系統內,完整的知客寮的組織包括知客、照客、寮元、淨頭、糾察、僧值等執事,茲略述如下:

    知客─負責知客寮接待、應對、糾察、掛單、職單、寮社分配與管理等事宜,負責此項工作者稱為「知客師」。

    照客─顧名思義即「照護賓客」之意,維護賓客食宿等工作。

   寮元師─管理寮舍之使用、清潔、維修等工作。

   淨頭師─管理盥洗、澡浴、廁所之清潔與維修工作。

   糾察師─負責行止威儀糾舉及監督等職。

   僧值師─分日值與夜值兩類,日直稱僧值,夜值謂夜巡;職責在維護伽藍之安全及秩序,注意宵小與盜賊之類,防護自然及人為之災害等保全工作。』

    菩提寺延續傳統叢林制度,因人數不多,故多有縮編精簡,在本山,只有照客統籌知客所有的事物,重點放在照應賓客、接聽電話、登記食宿、功德款的收納、曬棉被、打掃客房等,內容繁雜,其實就是處理雜事。

    在繁雜瑣碎的事務裡,正好是磨練耐性與不慌不忙的鎮定功夫,如何手接數機,又得從容應對來客,不僅是手眼協調的運用,也是腦力的機智訓練,運用思想、發揮智慧的大好時機;尤其是共事的兩人,整天都得膩在一塊,這時彼此的個性、習氣、待人處事的態度與方式便一覽無遺,如何學習對方的優點、包容對方的缺點、忽視對方的習氣,便是訓練自己修養功夫的時候。

    但是,考驗是殘酷的,往往也是最最令人無奈的,人常常就是無法去面對「真實的我」,不願承認會行事錯誤或失誤的「坑坑洞洞的我」,為了「有失面子」甚至為了維護「良好的形象」傷害了自己的「佛性」而不自知。

    修行無他,便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修正自己,透過別人─這面鏡子,更透過自己時刻的觀照、察覺意念及情緒的起伏,常自問:

    「為什麼這麼容易生氣?」

    「為什麼這麼容易傷感?」

    「為什麼這麼容易….?」

    「那個惹我生氣、傷心的人,真的那麼可惡?」

    在中國的祖師禪裡,尤其在百丈清規裡,禪門規矩之一便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修行在行住坐臥裡,在日常生活裡,在生活裡體悟、覺悟、開悟及至徹見本來面目。

   「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這是一首開悟的詩,是唐朝末年,一位無盡尼師寫的。意思是說:我整天的到處去尋找春天,翻山越嶺的找,找了好久,芒草鞋也破了,仍然找不到春天;回來後,經過了自家種的梅花樹下,用手把梅花拉下來聞它的香味,卻發現原來春天早就來到自家的梅花樹,梅花早已開滿了枝頭。這暗示著:菩提在自心,自家風光,完全不假外求,「道」在平常日用間,一點也不為奇,即令踏破鐵鞋也無覓處。

    「階下幾點飛翠落紅,收拾來無非詩料;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處盡是禪機。」這是明朝洪應明所寫的《菜根譚》裡的一首詩作,意思是說:幾片落葉,幾朵浮雲,大自然看似平常、無韻,卻處處是具詩意,處處是禪機。所以,說不定,哪天,有一個傻蛋,在「1580」聲中有悟,或在午間的「板聲」醒悟,甚至在掃廁所時大叫:「原來大便是這麼臭!」頓然開悟,也不無可能。所以呀!不要小看我們所做的生活裡的瑣碎事,當然,也沒必要弄得緊張兮兮,因為禪宗三祖僧璨大師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大意是說:至高無上的道不難,最怕挑三揀四的;換句話說:不要挑三揀四的,好好生活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