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與走出

                                                                                               文/冰心

出走,是看衰人、事、時、地、物,絕望之餘,萬不得已的舉動。至少,總比生不如死,或等死好。如離家出走,又如企業出走。
    出走,也有否定、逃避、不敢面對現實的成份在。
    出走,也算是過渡,西諺云:「過渡是無可奈何的將就。」
    而兵法則不排斥出走:「三十六計,走為上著。」與其做無謂的犧牲,還不如保存實力,暫時避避鋒頭。
    走出,是遇到瓶頸、難關,或重大變故,雖然傷心絕望,甚至痛不欲生。卻能敢於面對,努力充實自己的本錢,予以突破化解。例如:走出情傷,走出外交困境。
    又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出自己構築的象牙塔,多看看一些人外之人、天外之天,更能虛心學習,也更有成長的空間。
    出走與走出,只是文字上下之分,結果卻是天淵之別。概括的說,出走多半只有煩惱,沒有菩提。而走出則能脫胎換骨,轉型成功,從煩惱中見菩提。
    我把這世上分為五等人,凡士、下士、中士、上士、上上士。下士選擇出走。中士雖也出走,卻能走出去,走出另外一片天。上士不必出走,就能走出去。上上士既能走出去,又能回饋分享經驗給他人,幫助他人走出去。凡士既不出走,也不能走出去,麻木不仁,過一天算一天,混吃等死。

    不諳佛法,輪迴生死已經習以為常,練就一身「堪忍」本事的娑婆眾生是凡士。知世間苦,有心出離,卻選擇逃避、否定的;及將世間禪定,認為究竟的;或以布施、持戒、修福,想抵消無始業障的,都是下士。雖有心出走,卻走不出去。六祖惠能大師就說:「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聲聞、緣覺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修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法,出離生死苦海。大智度論形容聲聞:「如麞在獵圍,驚怖跳出,都不顧群。」緣覺多了一點點慈悲,但不能度眾生:「如鹿在獵圍,驚跳自出;雖顧眄群,怖不停待。」雖然出走,卻能走出去,所以是中士。
    菩薩行者,了知業中有道,煩惱中有菩提,離開煩惱,無處覓菩提。所謂:「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選擇面對,研究、分析、認識,往往能從業中顯道,從煩惱中顯菩提。大智度論因此說菩薩:「如大香象在於獵圍,雖遭刀箭,擁群共出。」多麼偉大的襟懷,因此菩薩是人中之上士。
    已成就佛菩薩果位的人,是上上士,自利自覺既圓,又能利他覺他。
    經典說,凡夫有苦無苦諦,聲聞、緣覺有苦有苦諦,菩薩二諦圓融,於苦不以為苦。有苦無苦諦,就是凡士和下士。
    自從國、共於民國三十八年隔海分治以來,台灣出現二次重大的出走潮。第一次是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第二次是六十八年,與美國斷交。面對中共的武力恫嚇,要「血洗台灣」,又少了美國撐腰,那時舉國人心惶惶,看不到明天與希望。有能力、有辦法的人,都移民出走了。留下來的,為了生存,只好「莊敬自強」,因為大家都知道:「去此一步,即無死所。」風雨生信心,危機變轉機。全國上下,同心協力,走出台灣的經濟奇蹟,與香港、新加坡、南韓,並列亞洲四小龍,台灣還是龍頭老大哩!

    那段瘋狂拚經濟、求生存的戰爭歲月裡,全台灣無分老少,個個愈戰愈勇。從謝東閔先生喊出「客廳即工廠」的戰略原則後,工商業開始發達起來。以外銷為主的紡織、成衣、鞋類、雨傘、玩具等工廠是先鋒部隊。外銷訂單接不完,生產線一直增開,還是不能消化,只好加班。有時為了怕延誤交貨日期,被罰款或取消訂單,加班到天亮,還連續好幾天。工人睏極,邊做邊睡,或跑去偷睡,成了名符其實的血汗工廠。但沒有人發牢騷,因為經歷過早期台灣物資缺乏,民不聊生的時代的人,有飯吃,有錢賺,已是上天和老闆的恩賜了,他們懂得珍惜。
    那時,時興的休假方式是,星期一、三、五晚上要加班,二、四、六晚上休息;第一、第三,偶而有第五個週日,叫小禮拜,要加班,第二、第四個週日稱為大禮拜,才休假。有一陣子,公路局的監理所,為了配合廣大勞工界的休假制度,開放大禮拜讓勞工考駕照。生存競爭的慘烈,不是現在週休二日的人,可以想像的。雖然只是世間法,想要轉煩惱成菩提,走出一條生路,都不簡單,何況成佛成菩薩,能不精進嗎?

    休假日,或晚上不加班的日子,那時的人,就像小孩子遇到過年一樣的高興,相約去台北當時最熱鬧的西門町壓馬路、看「馬子」,或看場電影,就已心滿意足。偶而晚上替自己加菜,路邊攤上叫一碗陽春麵,再來個滷蛋,覺得自己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原來,不用出走到美國,留在台灣,也能走出和樂安康、少欲善足。
    那時台灣流行一句話:「台灣錢,淹腳目。」只要肯當牛,就不怕沒犁拉。工廠的徵才廣告,貼滿牆角、電線桿上,措辭大同小異,讓人看了不禁莞爾。「誠徵男女作業員數名,待優供膳宿,學歷不拘,須刻苦耐勞,能以廠為家,能配合加班者,男性剛退伍者尤佳。」
    曾幾何時,現在台灣在亞洲四小龍裡的地位敬陪末座了,甚至南韓和新加坡的政治人物,在公開場合都表示,過去我們所引以為傲的「台灣經驗」,是失敗的經驗。由於經濟起飛,國民所得提高,飽暖思淫欲,漸漸的,學會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又受大家樂、六合彩賭博,及炒地皮、炒房、炒股票的經濟泡沫化摧殘,想不勞而獲的投機歪風當道。僥倖的在房地產、股票、大家樂賭博上撈了一筆,就開始守株待兔,不願工作了。工廠因此招募不到員工。又因長期的政治鬥爭,社會不穩定,企業看不到台灣的未來,於是大量出走。
    以前那一輩的台灣人,所引為笑談的工廠徵才廣告,成了絕響。新一代的年輕人,據報載,經調查,他們求職,希望:一、薪資高,福利好,最好像台積電,一年有幾十萬紅利可拿。二、工作輕鬆,可以穿漂亮的衣服上班。三、工作的地方要有冷氣。老闆聽了,都會請他們回家當少爺、千金。

    生存空間愈來愈感覺狹窄,求職愈來愈不易,都只怪罪政府引進大量外勞,搶年輕人的飯碗。而不思考自己,為什麼不能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魔咒,為什麼不先求穩定,再求發展。偶而有鐵飯碗之稱的公職人員考試,大家擠破頭去應試,僧多粥少,結果可想而知。老百姓感慨,現在的台灣,什麼東西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反跌。有的人破於形勢,出走到大陸作新外勞,希望能走出困境。
    應運而生的,所謂「草莓族」、「啃老族」、「低頭族」、「網咖族」,不一而足。台灣真的生病了,但還是有不少的年輕人奮發向上,努力為前途打拚。其實現在的台灣,只要肯出賣勞力,不必出走,還是能養家活口的。當然,物質的享受必須要犧牲一些。
    而佛教的發展,也和台灣的政治經濟環境相依互為榮枯。隨著早期的民窮財困,衣食不能溫飽;及兩岸的長期對峙,加以在國際上被孤立,風雨飄搖,草木皆兵;中共又不斷放話要「解放台灣」、「血洗台灣」;後來又遇上泡沫化經濟,企業出走,謀生不易。大家都覺得,這世界實在太苦了,都希望能移民、出走到沒有戰爭、沒有生命威脅,又衣食無缺的國度。除了有辦法的人,移民成功之外,一般的人,只好尋求宗教的慰藉。而佛教的彌陀淨土法門,彷彿為台灣這個環境專門量身打造似的,既能出走,又能走出去,淨土宗祖師所謂的「捷徑中的捷徑」,因此特別風行。修淨土的人,都希望能移民、出走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而我和尚雲老禪師,則憑著他高超的佛學知見及修養,以親證的境界,用過來人的經驗,大闡臨濟宗風,廣開度門,並不局限於淨土法門。師父昭示我們:「只要能依於如來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並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必能從業顯道,從煩惱顯菩提。不一定要『出走』到西方極樂世界多轉一圈,就能即身成就,『走出』三界牢獄,永離一切的苦難。」
    師父詳細的為我們解釋、分析禪宗與淨土法門的各具特色,及在西方或在娑婆修行的優劣、利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成就道業了,那只是換個好的環境易於修行。還必須待在蓮苞裡,把帶去的業消化完,直到上品上生,花開見佛,一腳跨出蓮台,才是極樂世界的眾生。而後再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努力修行,才能成佛成菩薩。」「成佛成菩薩在娑婆世界也能成,而且更快,因為有太多的緣境幫助你修行。所以我說,不必再到西方極樂世界多轉一圈。」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說西方極樂淨土呢?因為我們娑婆世界實在太苦了,才提出可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讓學佛的人有了希望。就好比沒錢好苦,總是希望『先有錢再說』。其實一有了錢,也還是苦,怕偷怕搶怕綁票。」
    「有人以為,我在否定什麼,我能否定嗎?淨土三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我否定有用嗎?我只是告訴你們道理方法,讓你們去比較選擇,懂得道理更好修行。」
    師父的這一番話,及他時常提出的菩薩行願:「發願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做比丘,行菩薩道。」在一片修淨土法門,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台灣佛教界,曾引來多方無謂的撻伐,及無理的誹謗。因為現在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不希望知道真相。譬如說,明明阿彌陀經說的:「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有一些修淨土的法師則認為臨終時,身體變柔軟,臉色很好看,放下一切執著,就是往生西方了。師父不否定那些是瑞相,但他說,這些不夠,一定要西方三聖現前接引,才是真正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以自我意識去講經說法,不依教也不如法,一味譁眾取寵。師父說那是在謗佛謗法。

    誹謗歸誹謗,但是謠言止於智者,清白最後總是還給真理、真相的一邊。有識之士,有緣之人,依於恩師所教的「多看、多聽、多問,多比較選擇」之後,心服口服的跟隨師父修行,數十年如一日,而且於佛法上都得到很多的好處。恩師也用比黃檗希運禪師更「老婆心切」的「老婆禪」教我們。其中有道理有方法,道理是認識問題,方法是化解問題。而且有緣起,有過程,還有結果,不做斷滅論。更強調要把佛法融和在現實生活當中,師父說:「如果佛法在生活中用不上,要它何用!」不唱高調,不重理論,只重身體力行,說得到,還要能做得到。因此,在千佛山七眾弟子的心目中,我和尚雲老禪師,就如釋迦牟尼佛。
    度生緣盡,本師尚且要入涅槃。我和尚雲老禪師九十七年的娑婆示現,於民國一百年,也因「所應度者皆已度盡,其未度者,皆亦已做得度因緣」,而劃下完美句點。千佛山七眾弟子頓失依怙,人天痛失眼目。師父雖示寂一年多了,僧俗二眾至今猶未走出傷痛。

    今年(一0一年),師父圓寂一週年的紀念雕像安座法會上,有位同門師兄致詞,提到「七眾弟子莫散,願我千佛常興。」我既感動又感慨。的確,世事無常,物換星移,難免樹倒猢猻散。或許已有僧俗弟子想從千佛山出走,另尋明師了吧,才會有如此的呼籲。只是呼籲歸呼籲,我們又沒有師父的德行、修養,腳又長在別人身上,想留人也留不住,只有慚愧,只能給予祝福的份。
    還記得釋迦牟尼佛入滅時,諸大阿羅漢都希望「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想結集世尊法藏的大迦葉尊者,因此上須彌山,擊銅揵椎,聲遍十方,說偈:「佛諸弟子,若念於佛;當報佛恩,莫入涅槃。」

    我也以最沉痛的心情,續貂一偈,表達我對千佛山七眾弟子衷心的期望:「師諸弟子,若念於師;當報師恩,莫急出走。」
    師父等身的佛法著作,及講經說法的有聲書,早已出版多時,不用我們結集。但他老人家辛苦建立起來的伽藍及如來家業,正等著我們克紹箕裘。師父雖然不在了,所遺留下來的道理方法,夠我們成佛成菩薩的了。放眼當今佛教界,言教、身教、德行、修養,有誰能出其右?不看僧面看師面、佛面,如果我們能如師父在日,依如來之教、師父之法奉行,何必擔心七眾弟子出走。更何況佛陀入滅前,也付囑十六大國王,及在家諸弟子,生生世世繼續護持三寶,使正法久住。當然,佛法說「相應者是」,世間的一切事,有因有果還要有緣,不投緣,也勉強不來。

    從千佛山出走,或留在千佛山努力走出去,端看個人意願及興趣,就如有人想成佛成菩薩,有人只想成羅漢,了生脫死;或十大學派,喜歡那一學派,都沒有對錯。問題是,出走了,能否比這裡更好?能不能走出三界,或走出光明前途?繼續留在千佛山,能不能走出失去師父的哀傷,及走出長期對師父的依賴。
    師父常說:「山門是開著的,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如果有寶,有東西讓人學,誰願意出走!假使學完了,或沒有東西可學,無寶可挖,請問留下來幹什麼?而千佛山肯定有很多寶,因為師父留下很多道理方法,可是我們能不能表現出來,讓人家得到饒益,這才是當務之急,而不是去計較出走或走出。師父又說,他辛辛苦苦的替千佛山建立一塊金字招牌,希望我們不要在上面塗大便。千佛山系的七眾弟子們,讓我們攜手同心,把這塊招牌擦亮,再用美麗的鮮花來莊嚴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