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經絡、與健康 (二十二)

    項是後頸部,項背痛指的是後頸部及背部的疼痛,是常見的症狀,包含俗稱的落枕,也是今日辦公族、電腦族常見的健康話題。

  • 文:詹天賜出處:健康講座期數:270期2012年9月刊

項背痛(頸背疼痛)

       項是後頸部,項背痛指的是後頸部及背部的疼痛,是常見的症狀,包含俗稱的落枕,也是今日辦公族、電腦族常見的健康話題。一般人項背痛時,通常會先觀望一段時間,若發生頻率逐漸升高,成為經常性疼痛時,則多半會去看醫生,以檢查是否有問題。若無頸椎上的問題,通常會先到復健科做復健,這種情形可視為亞健康狀態,可嘗試做經絡的保健。若頸部附近出現較多的小顆粒或類似腫瘤或甲狀腺腫大的所謂瘰癘癭瘤症狀時,則需要看醫師,在某些狀況下,有些中醫師會開些軟堅化結的中藥,來對治這些病症。 

       項背痛形成的原因很多,在保健上可分為感冒後遺症、肌肉勞損、經絡不通、經筋拘緊、皮下堆積物較多等五類。感冒後遺症是傷寒未癒所遺留下來的症狀,感冒時,若出現“項背強幾幾”的拘緊現象,是所謂的“葛根湯証”,代表足太陽膀胱經受寒氣入侵,當感冒其它症狀(畏寒、發熱等)消失時,項背仍然會有偶而疼痛、乃至時常疼痛的現象,代表寒氣已進駐膀胱經。這時需按揉的穴位為膀胱經上的玉枕、天柱、大杼、風門等解表穴位,如圖一所示。督脈上的風府、大椎、陶道等穴,也是對治感冒風寒的解表穴,都應加以保健。解表指的是解除感冒的風寒表証,包含畏寒、發熱、鼻塞、頭痛等証候,並將這些風寒邪氣由皮表排除出去的治法。解表穴則是具有解表功能的穴位,多按揉這些穴位,可將殘存在項背部的寒氣由皮表排除出去,以緩解項背酸痛的症狀。 

       第二類是由肌肉勞損造成的項背酸痛,有人稱為斜方肌綜合症或乳突肌綜合症。如圖二所示,斜方肌由頸椎旁頭骨底部向下經過背部連接到肩胛骨和鎖骨,而胸鎖乳突肌則由耳後連接到胸骨間,這兩種主要的項背肌肉,因使用過度而產生勞損現象,是今日辦公族、電腦族常見的症狀。整天盯著螢幕,這些肌肉得不到應有的休息,氣血得不到充分的滋養,會造成肌肉較為枯澀、僵硬的現象,也會因此提高落枕發生的機會。用掌根或小魚際按揉,或使用拿法,把僵硬的肌肉逐步按柔軟,是按摩常見的手法。由於頸部骨骼結構較為單薄,按揉時力道宜輕,最多用到中等力道即可。按揉時,可先用手掌根按揉,由於接觸面較大,力道可平均分攤,以測試較為疼痛的部位,然後再用小魚際(小指下方的手掌肌肉)按揉較為疼痛之處,以軟化僵硬的肌肉。 

       第三類是由經絡不通造成的項背酸痛,風寒濕邪留駐經脈,形成痹証,會形成全身或關節的酸痛,在項背部也會造成酸痛現象。這種酸痛,保健的重點在於按揉相關經絡及穴位。實作上,可先按揉頭骨下方的完骨、風池、天柱、啞門等穴,接著按揉背部上方的肩井、肩中俞、肩外俞等穴,再推拿項背中的膀胱經、膽經、三焦經等經脈。膀胱經由天柱到大杼,膽經由風池到肩井,三焦經由翳風經天牖到天髎,按摩項背部這些經絡時,宜採用拿法。因頸部筋肉與血管、動脈、神經夾雜其中,不能重壓,也不宜連續按壓,否則易產生頭暈現象,故一般採用拿法。可張開手掌,以姆指與其它手指各置項部兩邊同時用力,用一緊一放的方式捏放項部經絡,才不會傷到頸部的血管、動脈等組織。若因按壓或拿捏導致頭暈或頭部不舒服時,應即時放手,改按左手掌上的勞宮穴約一、二分鐘,通常可改善不舒服的狀況。若效果不理想,則可改按合谷穴。 就個人保健經驗而言,有些人項部用力稍重,即可能會有頭暈現象,表示氣血不足或身體狀況較差時,較不宜作項部的經絡保健。也有人建議,推拿項部時,應先按缺盆等穴,可避免氣血不足的現象,但也有人一按缺盆穴或其附近經絡,就會有不適現象。故拿項部經絡用力宜輕,力道不宜重,最多用到中等力道即可,稍有不適感,即應放手,改補勞宮或合谷穴,以免增加不適的感覺。若沒把握,這段經絡保健也可請他人代勞,或加強按揉穴位即可。一般而言,經絡按摩雖是一種最安全的保健方法,但項部是要特別注意的保健部位,此外,值得再提的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午時)之間也較不適合按揉心經、心包經等經絡。 

      第四類是經筋勞損、扭傷、或受寒等造成的酸痛。項部膀胱經、膽經、及三焦經的經筋,大致與經絡平行,拿經筋時與經絡不同。經絡在肉與肉之間,這三條經絡大致沿著經筋之旁,例如天柱穴就在筋旁。當項部經筋疼痛較嚴重時,拿時通常會有僵硬的感覺,要將僵硬的經筋拿至柔軟如初,需要花較長的時間,故要有耐心做長期保健的心理準備。但若只求緩解經筋造成的疼痛,則時間不會太長。我有一位長輩,年齡約七十歲左右,筋骨酸痛已有多年時間,當時我學經絡保健不久,就北上幫我這位長輩做經絡保健。她全身酸痛,尤其是脖子已不能轉動,晚上睡覺時稍微動到,即疼痛非常,消炎止痛藥只能短時間止痛,藥效過了就痛。當我初次按她的脖子時,左右的經筋都十分的僵硬,就像幾條長冰棒一樣,可想見項部內寒氣的嚴重程度。我從腳踝開始保健,然後腳關節、肩肘手腕等各部位保健後,再花時間不斷以較輕手法拿捏項部,使她稍微能轉動,前後即已花費二個多鐘頭。早期約每週保健一次,約三個月後改為每兩週一次,前後約一年的時間才使我這位長輩能活動自如。項部的經筋是最後緩解的部位,可見項部經筋嚴重受邪時所需時間之長了。我也很感恩這位長輩不嫌棄做我的白老鼠,使我快速增長在酸痛保健上的經驗,她又十分能忍痛,總算各有收獲。其實保健後三、四個月,她已能正常活動,只是到山上工作時覺得力不從心,需要吃止痛藥才敢上山。可見酸痛經絡保健,其舒緩酸痛的效果還是令人可以接受的。至於年輕人輕微的酸痛就顯得快多了,有一次有位山友的準女婿項部疼痛已有多時,我才沒拿幾下,他說很痛,但好多了,一次就緩解了疼痛。 

       第五類則是皮下堆積物造成的酸痛,它的特徵是肩膀上或脖子後方的皮肉有隆起的現象。項背皮下堆積物可以說是項背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的結果,多時會造成肌肉的隆起。這種堆積物是所謂的痰飲,保健時是用提捏的方式保健,也就是將肌肉提起,再用力捏下去。我同修較善於經絡望診,她指出我項背肌肉隆起是不對的,於是我去查閱相關資料,才知是屬於皮部、腠理的問題,在實際保健上,才體會出拿捏、提捏是較有效的保健方法,一般人有這些問題時,提捏後也多有當場舒緩的感覺。當然,肌肉有隆起現象,先看醫生是比較保險的做法,沒檢查出問題後再來保健,是較理想的方式。 

       至於落枕,也是一種項背的疼痛,起床時項部急性疼痛,由於它有自癒的傾向,因此若非經常性發生,一般人多半採觀望態度,暫時不理它。落枕原因極為複雜,對身體而言,可說是一種警訊,因此建議觀望不如保健,經常發生時應及時看醫生,以及早治療。在保健上,上述五種可能成因及方法皆可參考運用,而按揉落枕穴,則是快速緩解疼痛的方法。落枕穴是不屬於十二經絡的奇穴,是對治睡覺落枕的特效穴位,如圖三所示,它位於手背上第二、三關節之間,約關節後 0.5 寸,落枕時按壓會較為疼痛,按揉二分鐘左右,一般可緩解疼痛。酸痛時,奇穴的應用十分普遍,例如閃到腰先按手背上的腰痛穴,足跟痛時則可先按手掌上的足跟穴,都是常用的保健方法。奇穴可解燃眉之急,也可作為平時保健之用,但在經絡保健上,通常只是作為輔助功能,找出原因與採取相應的經絡保健方法,是比較可靠的保健方式。 此外,還有兩個與項背有關的經穴:列缺與後溪。當受到外傷,導致頸部轉動困難時,除可試按落枕穴外,亦可試按列缺、後溪這兩個穴位。“頭項尋列缺”,列缺是肺經的絡穴,又是任脈的交會穴,按揉它可調動肺經、大腸經、任脈的經絡氣血。而後溪是小腸經的穴位,又是督脈的交會穴,故對項背亦有保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