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善知識難 若知
寺院學校化,是老禪師教育的方式。
老禪師說:千佛山沒有愛的教育!既然出家,就如同判了無期徒刑,必須要致力於成為人天師範,荷擔如來家業。剃染為僧,不止守著古佛青燈,僻居草庵,做個塵世隱者;必須脫胎換骨,突破自我,做個慈、悲、喜、捨的大乘菩薩。所以僧伽之身,必須兼具行者與常住的雙重身份;明白身為行者,既是常住的權利,而身為常住,則是行者應盡的義務。如此行持,才能入於無生法忍的究竟境地,成為完美的大乘菩薩。
須知「法義是行相的準則,生死是道業的依皈」,舉凡學佛行者,其起心動念必須以之為座右銘。
能麼?若能,茶餅有份!不然,山門開處,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學佛的路上少不了的是,一定要參訪善知識,而真正的善知識,難遇!佛陀曾把「遇善知識難」列為人生二十種難之一,可見真修實證者之不易得;為什麼學佛路上善知識這麼重要呢?藉圓覺了義經中間的一段話便可知道,經中說: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這是佛陀依彌勒菩薩為末世眾生學佛的祈請,而開啟的祕密法藏中之一段話;可見學佛之路要直契真如是多麼的不易!因為佛魔之別,只在一念之間,念覺即佛,念迷即魔;一不小心,即掉入自以為是的五蘊魔陷阱而猶不自知,因為篤信自己走的是覺道,或者肯定自己是菩薩行者,所作所為都有十足的理由,冠冕堂皇地給自己加碼覆護,十分危險。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特別如是強調:「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
如果有人問:「你出家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我終於知道了什麼是『我』。」別以為這沒什麼稀奇,對我而言,可是錐心瀝血的過程。
生活在安穩的日子中慣了,即使有天大的事,都是大人扛著,輪不到小孩,生逢戰亂的流離,促使一兄三姊都曾遭到輟學失學之困苦,唯獨我與小弟,幸運地長於斯,受教於斯,沒經顛沛流離失學之苦,而同時備受天倫之溫暖。在一切順利的環境熏習中,不知不覺地染上了一種超強的「自以為是」的色彩,尤其難以自拔的是,這「自以為是」之中還佔著約二成許的自覺意識,所以就越發頑強地難以返照察覺了。
從自己的人生之路回溯,我相信每一個能出家的人都不是偶然的,幾乎命定的,有一個因緣法則、因果關係等著打開他入道或悟道之門。
因為生命的一個轉折,仍然不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等的結構模式,會讓我去試著摸索人生、試探前路;就這樣,因緣順利開展,直到向學校三遞辭呈,辦妥離職;婉拂親眷美意,執意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諒解是暫時的,終究是祝福的;就這樣,一頭栽入不可知的佛門世界,開啟了我的新的視野人生。
如果我沒有出家,我怎麼知道世界是如此莊嚴瑰麗?!如果我沒入佛門,我怎能體會得到精神的領域竟是如此浩瀚偉大!這一切,我必須感謝引領我入佛門、給我生命體驗感應及錘鍊我法身成長的善知識。
初入佛門,嗷嗷待哺,有誰知法身饑渴之苦?但頂著世俗餘暈的光環,讓人誤認你是「一點就通」的巧伶俐者,一切不教自會,然而漫漫長路,何處是歸程?
就在困惑之時,適時接到南方來的訊息,於是開啟了我參學尋道之路。
入白雲深山,不知白雲深處----
我,活在我之中,但卻時時刻刻不知那個「我」的所在!終日是苦惱的,因為思想觀點乃至欣賞程度都跟別人不一樣,才知要面對的是:「來自不同的環境、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思考模式、生活習慣等等各個不同的我,而後又不能強調自我,同時還不能否定別人的我,陷在這種夾縫中生存,真的很苦!」因為你不犯人,別人不見得不犯你;犯你,你苦惱,那是為什麼?因為沒有修養啊,因為沒有吸收消化道理方法,不知如何下手啊!所以從來的「自以為是」,在這裡,可真是不堪一擊。
幾度搖搖欲墜,不堪風狂雨驟,但總適時受到砧砭及自覺意識的萌發,幸而未打退堂鼓,三振出局。
漸漸地在善知識的教誨聲中,吸收消化成長,終至體會到那個頑強的自我,是多麼的頑固難化!教育在日日夜夜地進行,潛移默化則是無形地與時推進。每當一個自我冥頑不靈時,上師就要適時適地作師子吼,吼得嗓門嘶啞,讓你根本聽不清楚他在吼什麼,但就是感受到那股威力震懾驚人,反正就是叫你那個我不要輕舉妄動就對了。
最難堪的一次個別教育,是在習氣發作與人爭執之後,與他老迎面相遇,劈面一句:「只會跟人家吵架!」頓時羞愧莫名,因為出家受教多年後,所得竟是如此一語評價,那真是工夫白用,一無是處,好不慚愧!不過這一針見血的刺激,也讓我日後永遠受用,如何把頑強的餘習逼至死角,終而讓它飛灰煙滅呢?面對「我」,真的要狠狠下功夫!
青山不礙白雲飛!
是青山還是白雲呢?那是層次感受體會的不同;是白雲,非白雲,總歸是雲,互不相礙;是青山,非青山,總不是人我須彌山,互相留礙!
覺道路上,善知識不可少,難怪古大德用如此的詩句頌道:
隨善知識,如霧露行;
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值此良辰,謹獻孺子之忱,贊頌
師尊上人九秩嵩壽大慶,普願天下有情隨
上師般若善巧俱蒙接引,同臻菩提願海,歸大吉祥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