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吼當頭,法在那裡? 智旭
身處五濁,去佛時遙,本是無常、苦、空、無我,魔強法弱之世,人生有太多的苦惱和無奈;唯有勤求佛法,老實修行,方纔解脫有份。然而,佛法難聞,善德難遇,正知見建立不易!
因此,效法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懺悔業障、常隨佛學……。經多次祈求與幾番尋覓之後,終於因緣具足,得遇雲老禪師,進而求師披剃,捨俗出家,得以親炙法席,聆聽教誨,真是何其幸也。他老人家的身教、言教皆能令人獲益良多,幫助學子破迷啟悟,建立穩固的修行基礎,得免盲修瞎練,誤入歧途之苦。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教法是師子吼,真所謂「獅子一吼,野干腦裂。」
先前在經典上曾經看到:「演法無畏,猶如師子吼。」(維摩經)。禪門中有德山棒、臨濟喝之說。通常以為祇是一種比喻。如今親臨其境才能稍稍體會個中驚險滋味。
老禪師作師子吼,通常是天翻地覆,聲如巨雷,菩薩增威,群魔怖畏。
典型的例子有:
「你莫名其妙!」
「你回去啦!我這間小廟,容不下你這位大菩薩。」
「與其養一群魔,還不如把房子燒了!」
「當家師!把大家找來,你們去選住持;不然我就走人!」等等公案、名言,不必一一列舉。
令人聞之心驚膽戰,手足無措,有人躲在暗處飲泣,有人乘隙溜單。只有「打不跑、罵不跑,方才得益有份。」禪門有所謂「殺人刀、活人劍。」惡辣鉗鎚,鍛鍊禪眾之法。這是老禪師婆心悲切的表現。古德說:「改頭換面易,脫胎換骨難。」
老禪師常說:「我現在還沒有用重手法。」不是禪師家難以酬對,是弟子障深慧淺,當面錯過,害得老禪師浪費許多氣力和心血。
雖然如是,畢竟師吼當頭,法在那裡?
筆者以為,經歷一番「疑、思、悟」之後,若能得利益,證菩提,則法在汝邊。否則,繼續真參實究,常行精進,待因緣成熟,必有所得。
老禪師曾說:
「學佛法,在一些名相中間,要知道法在那裡,如果不知法在哪,只念些名相,即使滿口名相,也等於沒有;一定要知道這個名相法之所在,所以學佛要學法。再說學佛是希望得到覺悟,覺悟就要學法,沒有道理,沒有方法,怎能覺悟?」(《解惑篇》第二輯,頁一○○。)
又說:
「想行之間建立起間隔,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
「凡起心動念要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
「謙虛、禮讓、共識。」
「清淨、莊嚴、淡泊。」
「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
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
道理聽了很多,但是臨到用時,方恨自己障重而魯鈍,為何不開悟呢?奈何!真是欠罵!欠揍!
還好,老禪師在《白雲深處》(吼叫之餘)一文中透露些許消息可供推敲:
「老野系出臨濟,並不標榜德山棒、臨濟喝;教化門下弟子,雖然要求很嚴格,但並不苛求;雖然不免吼叫,但並非氣惱。
怎麼說呢?
嚴格,重點在道,在法,期望莫空過,浪費了難得的人身;何況,尚有佛法可聞,佛道可修,確有成就的機緣!
吼叫,重點在教,在誡,有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何況,吼叫之時,須是外動內靜,並不是一種發洩行為!
嚴格並不須吼叫,吼叫更不能達到嚴格的要求;但是,吼叫者於吼叫之時,被吼叫者可曾捨『相』而知『用』?也就是說:
為什麼吼叫?遠因近果,現因後果,辨識了多少?!
吼叫的內涵?是漫罵,是指責,是警誡,或者是--
因此,直覺的反應,執著的是相。
同樣,冷靜的發現,瞭然於作用。
千佛山的家風,並非表現於吼叫,亦不強調嚴格;如果,一定有所標立的話,那便是以下的一些重點:
照顧任何時的起心動念,加以維護之。
時刻注意自己的身口意,正在做什麼?
自以為是的時候,有否發現了些什麼?
常記要面對自己,時刻作饒益的修為。
如果,經常能夠把握:
戒、是要做到不犯。
定、是要維護不亂。
慧、是要修養解行。
那末,三無漏學不僅是法的主流;而且,肯定於行者,可以入於無漏;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殊勝的道證之果!……。」
洵然,凡夫總是在相上打轉,那有禪師這麼兇的呢?其實這樣才是真正的大慈悲,正是演大法音,作大佛法事呢!有所謂「如來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君不見,宗門有南泉斬貓、丹霞燒佛的公案。老禪師欲示我等大法寶,大家反而不知珍惜,當面錯過,嘆哉!
當下若能「捨『相』而知『用』」,真參實究,有所發現,而後圓滿表現,或許可以打破黑漆桶,徹見本來面目,「哦!舅舅原來是外婆的兒子。」
不過,老和尚也常告誡弟子,不可狂妄,不可增上慢;更不要鸚鵡學語,不要以盲引盲。否則,如俱胝一指頭禪的公案中的小沙彌,將有斷指之殃。「唯有足夠的『道』為堅實的基礎,方能展現『力』的本錢,屹立於變數不定的每一個現前!」
你說這樣悲智雙運,老婆心切,真語者、實語者的善知識,是不是很可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