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友人酷愛釣魚,常於凌晨四時眼尚惺忪,即便起身摸黑外出,據說:「耳朵會出現一個聲音在呼喚著:魚在等我。」另有一位女性,已經胖到無法站立,於是求助醫療時,回答醫生所問:「耳朵隨時會聽到一個聲音:我還要吃!」我還要吃!這皆是發乎妄心的聲音,催促著我,必需採取某種行動。
念動即至的能力,人人皆有,不同之處是在於用心的對象為何?此將令修養成就相去甚遠。我眾用心所在,欲之所使,運用六根之能所,去染著某種習性。正是因用心在此長時薰修,因而熟稔此道,便生愛取。若此念動得宜則成就專業之精英,或為藝術、科學等自成一家之說;若此念動失當,則成就弱勢可憫者,或能成殺盜、罪犯等。故說用心之對象得當與否,差別甚大!
楞嚴會中,二十五聖之用心,亦個個不同,或是對於某一感觸特別敏銳,是能善入理觀,藉十八界處悟淨法界,而各顯圓通法門。世尊藉此境事而問文殊菩薩:「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文殊應世尊:「……成就涅槃心,觀音為最……方便易成就,堪以救阿難,及末劫沈淪,但以此根修,圓通超餘者,真實心如是。」
佛經中所教「用心」者,最細微描述,或許是《華嚴經‧淨行品》,由智首菩薩問於文殊菩薩:「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文殊回應,始於「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終至「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此段,文殊菩薩重覆例舉一百四十個「當願眾生」四字,是知其所教者,便要佛子,能於一切時一切處,用心所在,常念眾生,那是菩薩的用心。
綜合言之,我眾用心之處,或將用於妄心?或將求獲真實心?或將產生饒益?或將產生煩惱?是故,當學會聆聽:此時此刻,出現在我耳際迴響呼喚的聲音,是念佛念法念僧耶?抑或是:魚在等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