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於一念

止於一念

♦一味的情識作用、只是鑽牛角尖,只是儘找理由,維護那個自我意識而已。即使連想、想得更多、最後一大堆的虛妄都變成了事實。

 

♦是自我的感受、認知、於妄想中間打轉。其實那是找理由維護自我意識(而已)。

 

♦事實上涉及到欲的問題,我們說止,可以,我們說逃避它、否定它,是不可能,所以說欲能止,不可能逃避,不可能去否定。

 

♦為什麼欲可以止呢,那就關係到,我們從意念進入到心念,在這個五蘊中間的想的時刻,這個想蘊生起的時候,想蘊生起的時候,於你原來的欲,你先要來個緊急煞車,我們說就是止。也就是先讓它,不要繼續發展下去,這叫做止。

 

♦可是你要去否定它、逃避它,那是不可能,為什麼?逃不了,現實擺在你眼前,只要跟你發生關係,你不可能說否定它,因為有這些實際的問題,我們才需要談一些,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怎麼樣去,從我們內心做起。

 

♦因為有理、無理、應該、不應該、不得解脫、要化解問題、求得解脫自在、才能行於道上。

 

♦止於一念、是不讓它照著原來的習性、這麼發展下去。也就是先讓它,不要繼續發展下去,這叫做止。不能抓住一念、那就只有隨境而轉。

 

♦我們要止於一念,先要不讓自己的想法,一下亂了,在這種妄想雜念中間,抓住一個,然後去怎麼調理它,那才是最要緊的。

♦是在一些比較複雜的,混亂的環境中間,你能夠制心一處,就是以一個點,能夠把你的意念,集中在那個上面,這種現象叫做"止"。

 

♦所謂的止於一念、抓住了那一念、才有面對問題的機會、可以去探討為什麼。

 

♦我們的心念,是來自意念跟想念,要緊的,止於一念是從心念上著手,可是這個心念,是來自意念與想念。

 

♦知道了這個情況,並不一定你就能夠說,這個所謂的,一個色塵緣境起來,我馬上就抓住了。

 

♦第一個可能一下完成(業),沒有關係,這一點千萬不要害怕,你如果第一個怕成為業,喔,我一到了想,馬上我就不行,你真正能做到這個樣,那你真的要有相當的修養。

 

♦談到止於一念,這個一念不容易抓住,我也不可能告訴各位,一個百分之百的一個方法,教你怎麼去抓住,如果能做得到,我告訴你,就不要修行了,是要從身口意的行為上面,慢慢去著手。

 

♦人能停於一個意念、維持一分鐘而不起下一個念、那就很有修行了、第一個念會滅、是因為第二個念生起、停在第一個意念不變、從幾秒鐘、再慢慢增加、延長、這個道理跟想行的間隔是相同的。

 

♦開始能抓得住就好辦、能抓得更明顯那就更不錯了、如果生滅太快、相續不斷、那怎麼去止於一念。

 

♦人是可以調整的、不隨著轉、跟慢鏡頭、慢動作(去)重複原來的、是一樣的意思、只是腦袋瓜不是鏡頭、要放慢不讓第二個念頭生起、很難、人是不斷的生滅、第二念又跑出來了、所以才說止於一念、不是止念。

 

♦止於一念、是第一個意念不讓它消失、第二個意念不讓它生起。

 

♦譬如問題來了、不是摀著耳朵、來止於一念、不是、不做直覺的反抗(抗拒)、先不反抗就有所止了。

 

♦止於一念。抓住一念、隨境而轉;是止於別人的那一念,執著於別人的一念;在一念之間,是要抓住自己的一念,這一念是相應於別人的那一念。

 

♦抓住一念,不使它消失掉,有二個現象,(一個)在這一念上面,去鑽牛角尖,那鑽不出什麼道理的,或者止於這一念,靜下來了而進入空亡。如果抓住的一念,是拼命在這一念上面,去計較執著,那就可見,是執著於別人那一念。

 

♦佛法是一連串的為什麼、憑什麼不是問題,是為什麼才是問題。禪門有所謂疑、思、悟的道理方法。

 

♦我們平常不是說要止於一念,對不對,什麼叫做止於一念?就是在那個很混亂的裡面,抓住一個,那就是叫止於一念,你抓住了那一個,你就面對它,搞清楚,因為你自己生起的煩惱,應該自己最清楚。

 

♦可是當你到達某一種過程,修行的過程中間,當你抓住那一個,這個中間,會有一些什麼現象呢,有的時間很短,有的時間很長,如果說你的修養夠,一剎那之間抓住那一個稍許,一剎那之間想一想,你可能自己都會感覺很好笑。

 

♦那你如果說這個時間愈長呢,就表示你對佛陀的道理方法,還是不太熟悉,那個時間就會延長,所以妄想雜念,這是人沒有辦法避免的事,不要害怕,佛陀講道理、講方法,就是告訴你怎麼去抓住它,然後去化解它,最後這種現象叫什麼?叫做解脫。

 

♦止於一念,不是止念,念是止不住的、念如果止得住,那就不用修行了。

 

♦想行的間隔,去止於一念,也不是凡事認錯、接收,也不是無理取鬧,亂來沒有關係,也不是傻傻的停在那裡,人家說你怎麼樣,我們不講話,就變成默認了。

 

♦人家說難聽的話,如果你止於一念,想一想,人家會說你不正常。是要沈得住氣,五蘊的行識就不會發生,想行之間自然建立起間隔,原來的受想就有調整、改變的機會…。

 

♦止於一念、去調理自己的一念,至少可以做到於情感的調理,使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研究、分析、認識。

 

♦我們這裡談念,其實還是要從自己的意念,跟想念上面去下手,怎麼下手?我們曉得一個意念生起,一個意念消失,那這個生起的時候,又怎麼消失的?那生起,我沒有刻意地去消失,為什麼它自然也會消失?

 

♦那這種自然消失,我們能把握一點,你一個意念生起,又會想到另外一個意念的話,那就表示,原來的意念消失了,它才會有另外一個意念生起,所以於念,我們要去察覺,它這種生滅之相,就是一個意念生起,我們如果隨它去,又產生另外一個意念,那個是叫做雜念,那你如果一個意念生起,你從這個念上面,所謂止於一念、觀照菩提,才是止觀。

 

♦其實止於一念,就是那個想上面,想一旦發起,不要馬上去行,要去觀照菩提,這個觀照菩提就是在那一個,想與行中間,去運用的一個東西,我們止於一念不是傻傻的呢,拼命就在那個意念上面,去鑽牛角尖,那鑽不出道理來的。

 

♦一個"奢摩他",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制心一處、一心不亂,為什麼要制心一處?一定有很多的意念、心念,甚至於我們講,正面的、負面的太多了,要在這個中間怎麼樣,制心在一個重點上面,我們看"奢摩他"的,一個真正的好處,靜而能止,止就可以發現,止的目的是在那裡?是從靜中間,慢慢去發現了,你才有止的機會。

 

♦你如果說,不先從靜慢慢去發現,你就不可能止,為什麼?我們講止是止於一念,因為你的那個念太多了,太多了,你先不能冷靜下來的話,你隨便抓一個有什麼用啊。

 

♦"奢摩他"你翻成中文,就是一個簡單的,就是止,那為什麼我說是靜止?因為它裡面必須先要,具備靜的條件,你才能止。

 

♦是在一些比較複雜的,混亂的環境中間,你能夠制心一處,就是以一個點,能夠把你的意念,集中在那個上面,這種現象叫做"止",譬如說照相,照相,它不是有一個焦距嗎?什麼叫焦距?就是針對一點,取那一點而把這個相,把它照出來。

 

♦那我們如果說,不管任何背景有一個人,那你把這個人,擺在一個什麼地方,那你還是以這個人的,頭部為重點,還是以這一個胸口為重點,我們一定要把握那麼一點,然後配合那個背景,你這個照出來的相呢,才可以顯現它的特色。

 

♦那我們通常曉得,一不注意,一個照相機,很可能頭照一半,或者身體照一半,或者照得或左或右,不會擺在一個,很好的背景中間,而取到這個相的成功,那我們講那個焦點,就是一個止於那麼,我們說止於那麼,一個定點的位置。

 

♦止於一念,它並不是固定哪一念,你任何一念生起,都可以去抓住它,使自己的意念中間,靜止在那一念,你這個時候要,研究、分析、認識,而後才進入到觀,這個時候的觀呢,就是要察覺、還要返照。

 

♦為什麼要說這一些?你這個時候,當你止於一念開始下手,一直到達觀的返照,這個中間你就像虛空一樣,為什麼。

 

♦不為外面的,任何色塵緣境所干擾,而是你處在一個,一心三昧的境界裡面,這個一心三昧是什麼呢,身口意三者合為一種,合為一種什麼?一種行為,一種行為什麼,我們就是說正受的行為,也就是所謂的,三昧的這種修養的行為。

 

♦止於一念,這一念不一定(哪一念、)任何一念(都可以),(在)最明顯的那一念,抓住那一念,你在這個止的中間,研究、分析、認識,拿什麼東西去研究、分析,認識你這一個意念?

 

♦所以一定要,把我們的五蘊放進去,色、受、想、行、識放進去,也就是在止的中間,我們停滯於五蘊的想,色、受、想不要馬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