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淨土法要第1講

彌陀淨土法要第1講

前 言

除了佛建立的願力世界是淨土之外,也有菩薩淨土。菩薩淨土與佛所建立願力世界的淨土有什麼差別呢?要知道,佛建立的願力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淨土世界,可是菩薩本身是並沒有願力世界的。

 

從很多經典上面的一句話可以知道,「心淨即佛土淨」。佛土的「佛」

字,是覺悟的意思;也就是心能淨,這種覺悟的意念自然就會生起,這是指菩薩淨土來說。

淨土在中國,最早是慧遠法師所創立的。在江西廬山建立起蓮社,現代的人可能很難想像,那時候建立的蓮社,只不過是一個茅草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子。為此有人稱慧遠法師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

 

很多人談《往生論》時,舉一些淨土的成就者為例,總會提到一位叫做無名氏。所提的那位無名氏,就是在江西東林寺,發揚彌陀淨土的一位高僧,他沒有結蓮社,也不是以東林寺作為弘揚淨土的道場。東林寺對面有一個地方,叫做西林寺,旁邊有一個塔,有人叫做華塔,也有人叫極樂塔、彌陀塔。離開東林寺,隱居在這個塔專修淨土。

法身的印證是什麼呢?譬如舍利子、舍利花或者一些舍利的顯現。可是,這位無名氏往生之後,沒有火化,也沒有土葬,他在彌陀塔裡面究竟往生多久了?沒有人知道,這是我所知道的一些概況。

阿彌陀佛是成佛之後的佛號,成佛之前並不叫阿彌陀,他成佛之前是一位比丘,叫做法藏比丘。

 

自在王如來度法藏比丘

這位法藏比丘是誰度化的呢?是自在王如來所度化的。所以,法藏比丘不是釋迦牟尼佛度化的。談到自在王如來,另外有一個名字,可能大家很難聯想,自在王如來就是大日如來。為什麼說自在王如來就是大日如來呢?自在王如來度法藏比丘,這在彌陀三經中有記載,他的全名是大日自在王如來。

法藏比丘在當時,總感覺佛法太深奧、也太廣泛,對於一般人,太在意人天福報的人,幾乎沒有機會在佛法上得到好處,所以他生起一種想法,什麼想法呢?以人的習性來說,喜歡求福報、求功德,以及求簡單,如何很容易的切入佛法呢?如果能夠有個極樂世界,能接引眾生到極樂世界,不像人的世界有這麼多苦難、這麼多障礙,因為這種原因,他才想到極樂的問題。

極樂是完全離於苦、不受業報,也就是沒有業報的一個環境。

 

願要成為力量,像法藏比丘要建立起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成佛,這個願才能產生力量。

所以,談法藏比丘建立起四十八願,並不是叫做彌陀四十八願,也就是說不是阿彌陀佛成就了,才開始建立起四十八願;而是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之前,以法藏比丘身建立起的四十八願。

 

所以佛的願力世界,絕不是在佛成就以後,以這個佛的身分建立起的願力世界,而是在成佛之前以比丘身或者比丘尼,或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在還沒有成就佛果之前,有了這種願,而後能夠一直朝著這個願,一天一天去累積他的功德,這種功德關係到什麼?關係到修行辦道。

 

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第一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的主題是說什麼呢?如果我成佛以後,建立起的願力世界,還有

地獄、餓鬼、畜生,我不能成佛。也就是他的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

畜生這種業報。其實,不只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報,可以說沒有六道的業報。因為極樂世界是一個法音世界,沒有業報,所以到達極樂世界的眾生,遠離了業報。至於談到帶業往生,把業帶到極樂世界怎麼辦?這些是以後的課題,留待後面說。這第一個願,是先肯定他建立起來的極樂世界,絕不會有地獄、餓鬼、畜生的業報,如果還有,他不能成佛。

 

第二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六道眾生,通常是談五道六趣,為什麼談五道呢?因為六趣包含了阿修羅。五道是天、人、餓鬼、畜生、地獄,而這五道中,每一道都有阿修羅。所以,通常說六道輪迴,應該是五道六趣,這樣比較容易把握,否則,很容易造成誤會。阿修羅,本來就是一種非人非天,既不像天,也不像人,當然更不是地獄、餓鬼、畜生。

所以,「趣」是一種業報的現象。

第二願,是說在極樂世界裡面的天或者是人,如果生命終止的時候,還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他也不會成佛。前面講極樂世界沒有業報,當然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極樂世界裡面是一些什麼呢?都是天與人,福德因緣的一些修行者。這些眾生在極樂世界,如果臨命終時,也就是往生以後,他不會墮落到三惡道。「三惡道」,是娑婆世界的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也就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當他往生的時候,不會退墮到娑婆世界。

可能有人問:不會退墮到下三道,是不是還是以人天之相在極樂世界呢?是不是極樂世界就有生、有死呢?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第二願的重點是什麼呢?這些天人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其實就是極樂世界眾生。可是,往生的這些眾生,是以天與人的福德因緣而往生。是指因為修學彌陀淨土,具足彌陀淨土這些條件的天與人。不是說已經到達極樂世界的天人,他死了以後,不會墮落到娑婆世界,不是這麼解釋。這些人往生的時候,絕不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如果還會墮落,他不成佛。

第二條,大家不要誤會,這裡講「國中天人」,是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國度的天與人,這些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往生之前。這裡指明天與人,是說還在娑婆世界,具備天與人的福德因緣,而且也具備往生極樂世界應有的條件,他往生的時候,不會墮落到三惡道。

 

第三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悉」是知道的意思。這個「者」很重要,可以說是一個成就者。成就者是什麼?以金的顏色為概念,談到金,也有它的體可言,是說金色之體,

像阿彌陀佛的身相也是金色。為什麼要談真金色?金色難道也有假的嗎?這關係到天魔外道的問題。因為天魔成就之後,也可以顯現金色的體相。凡所有的佛,都是以真金色的體相顯現。

可見,「不悉」是說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呢?就是不能辨別,真金色顯現的體相,是佛成就的體相。天魔顯現的金色體相,不是真正佛的金色體相。這是一個辨別上的問題。

 

第四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因為本身已經具備人天福報,這些眾生以形色而言,沒有差別。以娑婆世界來看人的形色,譬如有所謂黃顏色,白顏色、黑顏色、棕顏色,這就是一些形色。可是極樂世界呢?他的形色是一樣的。在極樂世界呢?「形」是以樣子而言,「色」是以色彩的分別,也可以說他的樣子、他的顏色沒有差別。究竟是什麼顏色?我也不知道,因為經典上沒有明顯的說法。

 

以很多往生者的一些現象來講,大部分是什麼呢?以形而言,是人的形狀。以色而言,好比這個人頭面紅潤,身體很柔軟,只有這些形容,並沒有說是琥珀色或者是金色,或者是其他顏色,至少我還不知道有這種資料。

從形色去看,沒有差別。後面「有好醜者」,是不是有的漂亮,有的長得很醜?在這上面沒有美好與醜陋的差別。法藏比丘說如果還有這些現象,他也不成佛。

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美好與醜陋的差別,表示不平等。有形體與皮膚色彩的差別不同,也是不平等,也就是可以肯定這裡談的,是以眾生平等相來說,這不是談平等心,是談平等相。

 

第五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不悉識宿命,「宿」是過去,就是任何一個現在,已經過去的,都稱之為宿。「宿命」呢?就是過去,現在以前的過去,談人的生命現象,叫做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常常看經典提到「百千億、百千萬億」,究竟怎麼算?而「那由他諸劫事」又說什麼?「百千億」是一個數目字。「那由他」是一個單位,這個單位是說什麼?任何一個事物,從因到果的完成,就是一那由他或叫做一劫。

第五願,「不悉識宿命」不是說不知道、不認識,而是在極樂世界的眾生,都知道他的過去,甚至於包含他過去所有發生事事物物前因後果的內容,都很清楚。如果他不知道、不曉得過去世所發生事物的前因後果,法藏比丘說他也不成佛。

 

第六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佛國者,不取正覺。

「不得天眼」,並不是得不到天眼,而是一定會得到天眼,而且還強調得到天眼的這種能力,可以達到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諸佛國」是什麼呢?是所有的佛世界。剛剛說過,百千億是個數目字,那由他是個單位。百千億這個數目字是一個概念,不是一個肯定,究竟是百、是千、是億?還是有所差別。這裡說得到天眼之後,具備這種能力,能看到百千億那由他這些佛的世界。

 

講天眼,為什麼不是講天人眼?因為人眼能見度是有限的,天眼是無限的,也可以說這裡是談到所謂神通的內容。談到神通,「神」是依於人很難臆測的,甚至於說不可思議,也叫做神。「通」是沒有障礙,也就是這個人能到達這種修養或境界,可以說到達一個無障礙的境界,這種內容不是人所能理解的,也不是人的能力所能思議、說得出來的,叫做「神通」。

 

第七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具備有天眼通、天耳通。「諸佛所說」,說什麼?當然是諸佛國,那些佛所說的道理方法。

後面「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悉」是解,「持」是行。因為聽佛所說,是知道了什麼,而後還能照著去做。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得到這種天耳通,不僅僅能聽到所有佛的世界這些佛所說的法,而且還知道受持。如果不知道受持,法藏比丘說他不成佛。

極樂世界眾生的天眼,只能看到佛的世界,因為他的意念中,已經沒有娑婆世界這種苦的意念。所以,他能見的是佛的世界,也可以說是覺悟的世界,能聽到的是佛所說的,這些覺悟的道理方法,不只能聽到,還會照著去做。

 

第八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願是談他心智。他心智與他心通是不是相同?以修養的概念來說,是相同的。能知道別人的心念,叫做「他心智」。「他心通」呢?別人的起心動念,我都能知道,叫做他心通。兩者是相同的道理。

「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除了極樂世界,眾生與眾生之間都能顯現這種他心智,而且他的環境是擴大在諸佛的願力世界中間。諸佛國中眾生的心念與極樂世界眾生的心念是相同的,而娑婆世界眾生的心念是完全不相同的。什麼不相同?苦樂不同。當然苦樂關係到業報,所以,眾生所生起的心念就有差別。

這裡「他心智」,是以佛世界來說,任何一個佛世界的眾生,心念所起的內容。以極樂世界的眾生來講,都具備他心智。

 

第九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一念頃」就是在一剎那中,「一念」,通常以剎那來計算;在一剎那時間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諸佛國」是說什麼呢?是說一念頃,不只是遠到一個佛國,可以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也就是包含所有的佛國。一念頃就是那麼快,一剎那之間。

這裡談神足,因為「天」不是人所能體會,「神」也不是人所能體會的,或者是人所能臆測的。因為神的本義,就是人所不能臆測者,叫做神。

「足」呢?是講具足,不是講腳。就是意念,到達一種不是人所能理解、臆測的,具足這種本事;也就是在意念中間,就可以完成怎樣的結果。這裡談神,是依於人所不能臆測、不能理解,或不可思議的。也就是任何一個意念生起,不只是在極樂世界,所有的佛國幾乎在一剎那之間,都能夠像我們人一樣到達那個地方。所以,具足的是以意念來說,不是以腳來講。

談「天」,為什麼不談神眼與神耳呢?如果談神眼、神耳,比較容易造成誤會。談「天」,是以人來講,即使阿彌陀佛的三經,還是對人來說的,因為建立起的四十八願,是以法藏比丘的身分、以人的身分來談這些問題,面對的是人的環境,所以特別強調天人。

 

第十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其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意念呢?是內在所生起的情識作用。想念是外在物相所引發的情識作用。

什麼是「貪計身」?「貪」是貪欲;「計」是計量或者計較;「身」是講任何一個本人,說自身,自己的這個本人。談想念,是依於色塵緣境這些物相所引發的,產生想念,就會產生什麼?產生貪念、計較執著之念,一切為自己的本身而打算。

這裡是沒有自私自利的想念,色塵緣境所起,他都不會產生自私自利,也不會有貪欲,也不會計較,不要忘了,這是法藏比丘的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