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供養、懺悔

 

客問:如何在現世百般困擾中修得福德和智慧?修得福慧雙修?

師答:修福就是供養功德,供養不只是拿鈔票才叫供養,所謂供養,對父母也是供養,如果對三寶供養,通常談的是四事供養,就是吃的、穿的、用的以及醫藥,想要種福田,不是一般人講的拿鈔票就是種福田,那王永慶隨便拿個一、二億簡單得很,錢買不到福田。

在這裡講個小故事,釋迦牟尼佛有一天說法,說完了很多人供養他,最後有一個小女孩跪在那裡沒有走,其他人都走了,釋迦牟尼佛就問她:「妳怎麼不走呢?」她說:「我很慚愧,因為家裡很貧窮,我想供養佛,可是沒有錢。」佛陀說:「有心就好了」,小女孩說:「我是用了心」,於是她就拿出七顆白石頭,一點瑕疵都沒有,她花了很久的時間找到這七顆石頭,她說:「這是我唯一的心意,不知道這樣能不能算供養?」佛陀為了這件事,特別講了很多道理稱讚這個女孩,就是在說裡面的那份心,所以我常說不要勉強去做功德。

以前我講過一個例子,假使你一家有五口,只有你一個人賺錢,一個月賺五萬元,要用什麼方式去看這五萬元呢?因為你的另一半跟兒女,是你應該付起責任的,這五萬元,你真正能處理的就只有一萬元的權利,何況這一萬元必須要扣掉你的衣食住行,假使想做功德,譬如說你做五千元功德,或者五百元功德,不妨開個家庭會議,問問他們,說你想供養或做一份功德,假使其他的四個,有一個不贊成,那這個五百或五千元,只能動用四千元或四百元,因為他那份,你不能代表他拿來供養或布施,因為他沒有那份心,即使供養等於沒有供養,可是有很多人都有「我賺錢,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的想法。其實學佛菩薩是講平等心的,不要以為是我賺的錢,愛怎麼用就怎麼用,要曉得你和另一半以及孩子,本來就是一體的。

 

客問:出家人有「不捉持金錢戒」,在家人若想供養金錢,怎樣做才如法?

師答:將戒條文字濃縮成這種說法,本就不恰當,加上解釋上的錯誤,才會造成這樣的顧慮。「捉持」乃抓住不放,不是說不能接觸、經手金錢。有人誤解戒律,強調自己戒行嚴謹,「我從不捉持金錢」,但叫旁人代他收受。其實,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仍是造作。

於出家人而言,當一份供養接到手中,意念中想到的是什麼?何以許多老修行,當人家頂禮、供養,總趕忙說:「頂禮佛」、「供養三寶」?只此表現還不夠,受之後又怎麼處理?信施供養是他們付出心血所得,施者自有一分功德,於受者而言又憑什麼承受?所謂「受了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昔日行腳連喝個水,也得擔心消受信施的問題,即使是河溝的水,也要感謝國土恩。或許有人會說:「您也講道理方法幫助我們啊!」絕不可以交換的方式視之,否則成了交易行為,等於在出賣佛法了。

 

客問:請師父談談供養和布施的問題。

師答:供養是有特定的對象,必須具有能力代表三寶,能代表佛宣法,饒益眾生的;而布施則是普遍性的,沒有特定對象。在臺灣密宗特別強調供養,這是違背佛陀的說法,大家都知道阿羅漢,中文翻譯為應供,所謂「應供」,就是依其修養的程度,應該接受人天供養。可見要接受供養,必須有條件,也就是憑什麼受供養,受供養的人,能否將你的供養發揮其價值?如果不能,那就變成在幫他造業,這種供養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反正供養就有功德,管他是否有其內涵,如果純為功德而供養,那去做社會救濟也有些功德!所以,說供養一定有其內涵,必須有能力代表三寶,能代佛宣法,饒益眾生的,才可接受供養。

 

客問:拜佛時如果沒有佛像,那拜什麼?

師答:「拜」是崇敬的意思,拜佛就是崇敬佛陀,是一種法門,所以崇拜、追求、嚮往的是覺悟,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沒佛像時,不知拜什麼。

 

客問:供花可不可以用不開花的綠色植物?

師答:其實用綠竹、萬年青等那不是供佛,而是調整房間內的空氣和濕度。供花的目的,最早應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天女們散花,她們散的是花瓣,不是整朵花。在中國講的是鮮花,新鮮的、開著的才是,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傳統如此,就不要去違背它。其實不管做些什麼,只要不是不太乾淨、不太禮貌,少許改變,並不是問題。也有人曾問我:蕃茄、芭樂能不能供佛?可否供佛是在於你的家人、親朋、來往的人會不會講閒話,不然就照供不誤,否則就不要,在大陸不曾聽說過這個問題,這是我的一種看法。

 

客問:水不是指供茶?供佛為什麼不要用生水?

師答:水就是清水,一般說供佛不要用生水,要用燒開的水,是白開水,不能用放茶葉的茶水,因為它是茶,不是水。

因人喝水都不喝生水,那尊敬佛也就不供生水。供佛、拜佛最要緊的是一份心,因此,早上供水,把水供上,燒香禮拜,拜完後馬上就可以把水收起來倒掉。中午供養後或供水果後,也是拜完就收走,千萬不要一直擺在那裡,要知道拜佛、供佛在一份供養心,供養完了,當然要收起來。

 

客問:有人說:早晚在佛前燒香是一種功德,晚上隨便燒香會把鬼神引來,所以最好不要燒。是這樣子的嗎?

師答:道教說香是訊香,香一點就會有訊息。供佛最好的是香、花、水、果。香通常講究清香,也就是清淡,所以選擇香愈細愈短的愈好,並不限制那種型式的香,也不是香非三根不可,所謂「心香一柱」,一根香也是一柱香,在於你的意念中是否有佛、法、僧?插香是說明尊敬三寶、供養三寶。尤其在都市的房子內,空間不大,空氣不好,應講究走入佛堂,頭腦會愈清新才對。

花最好是鮮花,人造花是裝飾品不是供佛的。真正鮮花是種在花盆裡連根帶梗的。鮮就是活著的,用花瓶插花,隔一夜,水就會發臭,種在花盆的不會臭且供得久,而寺院的插花是隨緣隨俗。水是講清淨的水,果是鮮果。所謂「四果」是指香、花、水、果,不是指買四種水果,但傳統如此,久了錯的也變對了,我們不要特別強調什麼,我只不過是告訴你們一些知見而已。

 

客問:常在市面上看到小卡片上寫著諸佛、菩薩的聖誕日,且強調在某個時刻禮某位佛可滅無量罪,此說可信嗎?

師答: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佛法講究修養,不能只是依賴,釋迦牟尼佛也不能依賴;業,自己造作自己承受;道,也是自己修養自己承受。智慧,刀火不能傷之,是別人搶不走的;倘若擁有了智慧(依闍那、般若而言),就什麼問題都能化解了。學佛就是學智慧,只要不斷去修養,智慧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有了智慧就能得到覺悟,而達到學佛的目的。

 

客問:請介紹有關點燈的饒益性?

師答:談供養,如供養三寶,不是以色身而言,而是就法身來講:有佛的、法的、僧的法身,即是精神內涵。供養通常是以香、花、水、果、燈為主,尤其是燈,過去是點油燈或蠟燭,現在因為用電方便,且點油燈、蠟燭時空氣也不好,所以改點電燈。不管點什麼,燈的作用是照明,我們人處在娑婆世界,往往是隨業在轉,處於無明的狀態下,供養燈求得的是光明,此光明不是燈的光而是智慧之光,所以說供養燈主要是求智慧,這才是它的饒益性。

燈,不限於什麼樣式,只要能照見都可以,所以寺院中有光明燈、塔燈,和正月初一到十五所點的燈籠等。尤其是正月期間,像正月初九日是民間所謂天公的生日,即有供天的意義。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聖誕;很多寺院在春節時禮拜千佛和梁皇懺,這裡面有許多的佛菩薩,所以從初一到十五,點燈主要是供養這些諸佛菩薩等,因此大家若要點燈,可以選擇在拜千佛、梁皇期間,祈願福慧增長。

 

客問:朝山從子時開始,是否象徵什麼意義?

師答:不是從什麼時間開始拜的問題,而是為了計算時間;因為人數比較多,所以時間即提早,如果人數少,時間就較晚,像有一次菩提寺朝山只有一百多人,幾乎三點多才開始拜,端看人數的多寡,沒有時間的限制。

 

客問:請師父介紹朝山的意義。

師答:真正朝山是兩種山,一是祖師山,即宗派祖師發跡的地方,也就是他成為一代祖師、弘揚宗風的地方,像惠能大師為禪宗的六祖,曹溪南華寺就成為代表地等。另一個是朝四大菩薩山,並非像現在有些人誤解的,只要有寺院,就可舉辦朝山。通常朝山,目的在朝禮佛菩薩,不是指朝禮某個人,因為這層意義,所以有一份無量功德。比如我們看朝山時,從某個地方開始,拜到山上去,這是學佛者平常很少有機會去做的事,而且也是一件做起來很辛苦的事。在臺灣朝山,有時候晚上開始拜,到第二天參加早課時間為止,在大陸朝山就不一樣了。大家都知道虛雲老和尚,他從南方發願要朝北方的五臺山,預定花三年時間,天天這樣拜,當然像這類特殊的例子並不多。不過,一般道場都很少在近距離拜,幾乎要在遠一點如三、五天,或十天半個月等,比較長的距離。像以前我們在天岳山,從山下拜到山上的三寶殿,起碼要十五天。而天岳山過去有位祖師叫本晝禪師,他也是一代大師,所以去朝山的人就很多。

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朝山還包括有還願的作用在內,譬如有的求子女,有的為了父母身體不好、生病,祈求病癒而延年益壽等,就在廟裡發願,如果願滿了得到所需要的,就會去朝山,可能一個月、兩個月不一定,就從家裡拜起一直到山上,這叫還願朝山。還有件大家不太熟悉的事,這些還願朝山的人,往往到達寺院後,他並不是拜完就算了,可能會發心去做三年或五年比較辛苦的工作。所以在大叢林裡一般講廚房裡煮飯、種菜、打柴、挑水等部分的工作,很多都是由一些還願的人發心在那裡做三、五年,待習慣之後,即使時間已到,他也不回去,就這樣出了家。

 

客問:請問師父,朝山能夠消業障,那麼拜懺也能消業障嗎?

師答:誰說朝山可以消業障?好像我沒有講過這個話,在經典上面沒有這種要求,這都是中國祖師爺搞出來的東西,朝山是還願,為父親母親還願,希望父母身體健康、或者有病希望能早一點好、希望父母長命百歲,做兒女的盡一份孝心去朝山,如果去朝山是為自己,不要去受那個罪,不如讓自己提起正念,做一點正正當當的事。

至於禮懺可不可以消業障?多少佛教徒做錯了事,就往佛前一跪懺悔,懺悔完了拜三拜,所謂懺悔得安樂,把那些罪通通交給釋迦牟尼佛,這叫做懺悔嗎?要了解懺悔什麼意思,懺是檢討、悔是改錯,禮懺就是這種意思。可能你會說上面不都是佛菩薩的名號嗎?可是你忘了,裡面還有很多文字,比如說無始所做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不都在念這些嗎?這不都是檢討?檢討自己不好的,改進嘛,好的使它更好,禮懺的目的如果一定要指望它能消災、消業,我告訴你最好不要去拜,你已經有所執著了,當在念或拜的時候,滿腦袋瓜都是妄想雜念,不清淨了。

 

客問:七月的「中元普度」與「盂蘭盆會」有什麼不同?

師答:七月中元普度是中國的民間風俗,民間把一年分成上元、中元、下元三個階段,而盂蘭盆會是因目連救母,依靠其神通不能解決問題,而依靠佛也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靠供養三寶,承三寶力,就是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力,這種力量,才能幫助目連的母親,這說明了目連的神通再廣大也救不了他的母親,還是須承三寶力。三寶力不能只是一個釋迦牟尼佛,或者一部大藏經,或一個出家人,那只是相上的問題,還要講究其內涵、價值;佛是一位已經成就圓滿覺悟的證明者,還有依於佛的所有心得,說出來的道理方法,另有依道理方法而有實際體驗的出家人,所以說佛法僧三為一體,要能從實際價值上表現出來,才能成為力量。「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否則不能稱為功德。

中元普度是我國民間的習俗,盂蘭盆會是佛教的做法。但盂蘭盆會是依於目連救母為其緣起,其重點是救倒懸,何謂「倒懸」?下三道的都是倒懸,上三道的都是頭朝上,或謂畜生不是頭皆朝上嗎?我們看一般成為獵物,被抓之後都是倒吊著,這也是倒懸;鬼類為什麼也說是倒懸呢?白天不敢活動,晚上黑夜才出沒,這都是顛倒的現象;而地獄更是沒有光明的世界。倒是顛倒的意思,懸是不著實際,所以倒懸是苦難的意思,救倒懸就是救苦難,那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是普度法會。

 

客問:新屋落成應作些什麼?

師答:依中國傳統要謝祖,亦即拜拜。方式有二--家中設有供案或佛像的,就在那兒拜。若還不放心,可於初二、十六在房門口拜,拜的內容即謝祖,求個心安理得。祭品沒有限制,若環境許可,供水果即可,願多費心的也可供素菜。若環境不許可,就順世俗辦,但建議你不要生宰活殺,可買現成的,且不可供於佛前,這是起碼的恭敬心。至於燒紙錢,原則上不需要,若須隨俗就在門口燒。

 

客問:大悲懺儀是經典嗎?禮懺是否能證果?

師答:大悲懺不是經典,所有的懺是中國高僧大德所寫的,不是經典,如果拜懺能成道,能夠證到幾地,那是大妄語,沒有這回事,經典也不能成道,為什麼?我們一部大藏經,只是一大堆的印刷品,的確是印刷品,問題是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你能吸收多少?能增長多少智慧?才叫經典,否則的話,跟一大堆的印刷品,沒有差別。所以說念經不如看經,看經不如想經,經典上說什麼?告訴我們什麼?對我有什麼關係?所以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其實不是信不信,佛法裡面有特別強調要信,佛法要「起信」,這個「起」的層次不一定,其高度怎麼計算呢?你理解的愈高,生起的就愈高,理解的愈少,生起的就愈低,所以我們不是叫你迷信的去信,而是理解的去信,所謂誦經禮懺是不能成道的。

 

客問:業障重,該如何禮佛?

師答:先禮佛三拜,請三寶明證,再合掌長跪佛前發露懺悔。「懺」是檢討,「悔」是改錯。跪在佛前檢討自己的缺失過錯,而後改變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懺悔。不是一邊拜一邊念:我錯是為什麼,或者說無始以來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等。真正禮是禮拜佛、法、僧,感謝三寶,最後則是要將己身之缺失改正過來。

 

客問:一般認為拜佛可以消業障,有人卻不以為然,請明示。

師答:經典並沒說拜佛能消業障,佛陀說過自作自受,並非往佛前一拜,就可以把罪過交給佛陀了。(按:經典所提必須思惟佛之智慧、恩德......。)

佛,應是吾人去禮,不叫拜。禮是尊敬,尊敬佛的慧與覺,尊敬其超凡的修養,也就是禮敬佛,具足尊貴之處。

若將禮佛當作法門來修養,則不可空禮。必須依照所起之心而禮敬,比如願心、菩提心。想學佛菩薩的願,此是願力;但觀想而學習其智慧則是用,一是願、一是法,故禮佛是「法」之禮,非憑空之禮。所以吾人拜經不只是拜那部經,而是以經典的智慧為依據,一字或一句而為之禮。

 

客問:發現自己道心退了,應怎麼辦?

師答:發現自己道心退了,不能用這種方式講,應該是面對自己,認識自己,從認識、瞭解當中,就會有所發現。這些發現,是你平常自己不能把握的,自己不注意的,乃至於自己做不到的,才稱發現。

比如說,行懺悔,往佛前一跪,我無始以來造業太多,我業障重,天天如此懺悔,這並不是發現自己。而是說,你怎麼知道你業重,你有一些什麼業,如果你能講得出來,就是發現自己。所以說,要面對自己,不是發現自己;因為面對自己的時候,一有外面的色塵緣境,很容易引發我們的自我,就在自我顯現之時,必須去面對它,去認識、去瞭解,不過,僅僅認識和瞭解是不夠的,還要有所發現,才能談得上是一種發現。

 

客問:請解釋懺悔業障的意義?

師答:業,如果成為障礙,才叫業障,光靠懺悔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可是如自己知道錯而認錯,會過得快活一點,但並不表示造了業,經過懺悔就沒有業了。業仍是要受報的,只是不會以那麼嚴重的方式受報。如果過去有業,懺悔就不會受報,沒有這回事。所謂懺悔得安樂,並非懺悔便能使業障消除,例如覺得對某人不應該如此待他,向他道歉,對方也接納你的道歉,你不就放心了嗎?「懺」是檢討,「悔」是改錯,檢討自己的對錯,不對的改正,以後不再犯,這才是懺悔。

此外,占察經中所談的也不是消除業障,只是說原先受了什麼戒,結果有所毀犯,而依照占察經行懺儀,則原來所違反的就可以彌補,因為不會再犯錯了!就像一個好人,偶爾做了不好的事,不表示永遠是壞人,如果改正過來,還是個好人,是這種意思。

 

客問:占察經中提到「木輪相法」,於現代是否可行?

師答:首先要瞭解歷史背景,如果以印度、尼泊爾這些地方來說,倒是可以,因為在五十年前,我去過印度、尼泊爾,五十年後又走了一趟,他們現在還是需要如此才有辦法。以中國來講,我認為占察經不是智慧之學,我們不能說它沒有用,畢竟是屬於阿含部的思想,即原始佛典的一些思想。

 

客問:出家前拜大懺悔文,以消除業障,如果在家人拜大懺悔文,是否一定要點香?

師答:出家前要拜大懺悔文,只有千佛山門下如此作法;因為在這門下,從我的上一代的上一代......都是如此。要出家,先要在寺院住一段時間,並拜懺悔文,懺悔什麼呢?懺悔不是說解決多少問題,而是在懺悔的過程中,體會更多的「自己」;如果僅是無始以來所有的貪瞋癡,都是自己的造作,因為造作就會怎樣,所以現在懺悔。如果只是如此,則是形式,沒有內涵。真正的懺悔是:懺--檢討;悔--改錯。跪在佛前作自我檢討,好的保留,並使其更好,不好的改變為好的,要檢討悔改才能稱懺悔。

至於平常拜懺悔文,可說是身、口、意的一種修養,在佛法的行門中,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要不要點香倒不重要,因為懺悔不一定非要跪在佛前不可。如果拜懺悔文,有佛像更好,點不點香則不要緊。這是自己的事,以現代話來說,自己懺悔是請佛證明自己很虔誠作懺悔。如僅燒三根香,往佛前一跪一拜:「釋迦牟尼佛,我做錯了!」而把一切錯交給釋迦牟尼佛,那就不對了!做錯了,一切自己負責,所謂自作自受,別人不能代勞;修行辦道,乃是自己的事,行懺悔先要明白這道理。大懺悔文只是一種儀軌,照著這儀軌作,於行懺悔的過程中,可以減少妄想雜念。懺悔的重點在檢討、悔改、認識自己、修養自己,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