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藕然出處:徵文廣場期數:414期2025年10月
回想2017年的朝聖,是很單純的想親身體驗,去感受浸潤在清涼山聖境之中的法喜,其中一天的清晨5:30,我們從黛螺頂的山腳開始朝拜,以惇師父為首一直朝拜至黛螺頂五方文殊殿外,經歷了三個小時共1080台階來完成小朝台
前緣再續禮五台
/藕然
2025年6月27日中午坐上飛往太原的客機,事隔八年再次朝禮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五台山,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回想2017年的朝聖,是很單純的想親身體驗,去感受浸潤在清涼山聖境之中的法喜,其中一天的清晨5:30,我們從黛螺頂的山腳開始朝拜,以惇師父為首一直朝拜至黛螺頂五方文殊殿外,經歷了三個小時共1080台階來完成小朝台,期間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聖號之念誦聲未曾間斷,在大雄寶殿前回向與惇師父開示那一幕,至今仍然歷歷在目。另一幕在南台為朝禮五台回向的情境,在過去八年每逢法會或誦經圓滿回向時,常常會在腦海中浮現。當年離開五台山時懷著的是一份期盼,我們相約了當時的導遊小趙,在惇師父百歲時再一次朝禮五台山,與此同時也帶著一些些的遺憾,當年未有或未能參訪的佛母洞、金剛窟、吉祥寺與清涼橋等,其中大部份在我們在2025年這次的行程中圓滿了,今次重訪五台山也算是再續前緣,也帶來更深刻的體會。
讓人重生的佛母洞
行程第一站是佛母洞,我們在霏霏細雨中抵達纜車站,由於時間尚早人流不多,我們在佛母洞的外洞停留了超過1個小時,細細感受每一個部位,離開前還在洞內跟佛母洞的法師留影,雖然現在已經不容許鑽洞來經歷出世入世的重生,但當天是可以從大家的臉上,感受到一份難以形容的喜悅!
再訪清涼寺與古清涼寺
當我們進入清涼寺大殿時,在殿內的法師示意兩位師父帶領我們一眾居士整隊排列,對於這個意料之外的安排,我們當時並沒有多想,一心頂禮三寶,就隨著引磬聲的引領一起禮佛三拜。後來我們跟這位法師聊到我們八年前來過,原來他對我們有印象,他還記得當年惇師父攀上清涼石在石頂上結跏趺坐的情境。
今次再訪清涼寺跟八年前一樣,師父帶領我們持唸佛號繞了清涼石三圈之後回向,部份居士因緬懷惇師父而激動下淚,有的是因為莫名的感動而淚如雨下,「普及於一切」的意涵是心量的寬廣、慈悲的展現、也代表著眾生平等,皆能踏上成佛之路。
坐車離開前往古清涼寺,顛簸的山路因為下雨而滿是濕透的泥濘,下了車要徒步再拐兩個彎的上坡泥路,才能到達新建好的大樓,在八年前到訪古清涼寺時是大樓工程剛剛開始,當時始建於北魏的古清涼寺只有剩下唯一的殿堂「普光明殿」,正中有一道狹小拱門,方丈的寮房與辦公地方就在這殿堂右邊的小室,隨著時代的遷流變化,寺院在8年後的佈局與風貌已有所不同,前後的對比讓人勾起無限遐思。離開前恰巧碰上寺院的義工,他向我們講述古清涼寺的地理環境,西側有獅子峰外形像一頭獅子,象徵文殊師利菩薩的坐騎,正對著文殊說法的清涼石,隔谷相望;談到這裏憶起當年為我們解說的女義工,詢問之下得知她已經往生,而她的兒子已在清涼寺住持悟來法師座下出家。
悟來法師在深山中的古清涼寺苦修,從2001年時的路不通、電沒有,到我們2017年時到訪是剛開始修建大樓,而現在大樓已建成,三樓正是講經說法之處。寺院的發展現在已能夠容納更多居士來參訪與請益,工程還在進行,相信下回再訪,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東台的日出與那羅延洞
雖然天氣預告是下雨,而且導遊也一直提醒很大機會看不到日出,可是我們一直堅持,即使是下雨要原路折返白花錢也沒有關係,原因很簡單直接,因為此行其中一個重點是要一訪那羅延洞,但必須要朝東台觀日出成行才能實現,因一天朝五台的時間緊迫,是無法前往那羅延洞的。
結果在6月29日當天清晨順利出發,在5點前抵達東台台頂望海峰,我們一線排開靜待日出來臨的晨光第一線,一邊是金光璀璨幻變的破曉一刻,另一邊是雲海之美,當下感恩極目前望,眼底下盡是壯麗的山河與極緻的美景,日出的絢麗在瞬間消逝,晴空白雲的當下也正是時候出發往那羅延洞。
那羅延,天力士名。有著堅固不可摧、金剛不壞而且具大力量的意思。相傳那羅延洞是文殊秘宅,位置在東台頂下不遠的半山腰處,有傳說指那羅延窟和金剛窟是相通的。《清涼山志》卷二云:「其內風氣凜然,盛夏有冰。吐納雲霞,或燈光時出。華嚴雲,是菩薩住處,亦是神龍所居。曾有異僧,入而不出。」。八年前驅車前往金剛窟但通往的路已被封鎖,因已劃為不能進入的區域。今年前來相通的那羅延洞,更顯得別具意義。
正如起行前所料,洞口已封不能進去洞窟裏面,往下走的樓梯陡峭轉折,當時我們也不能確保樓梯的安全狀況,可是大家一點也沒有退縮,以兩個人一組分開一點間隔,慢慢地往下走,就這樣平安抵達那羅延洞,我們在師父帶領之下整隊在洞前排列,一起問訊、持咒、供燈、回向與輪流膽禮,由於時間尚早,整個洞前的空間就只有我們,氛圍寧靜莊嚴,回向時誦到最後一句:[皆共成佛道],更是觸動了心靈的深處。事隔八年,在學佛這條路上用功了少?浪費了多少時日?錯過了多參悟的機緣?距離共成佛道是愈走愈近?還是漸行漸遠?
西台冰雹換成南台強雷暴雨
在6月30號的早上登上朝台車,以車代步來朝禮五台,我們分兩台車依序驅車往東台望海峰望海寺“聰明文殊菩薩”、北台葉斗峰靈應寺“無垢文殊菩薩”、中台翠岩峰演教寺“儒童文殊菩薩”、西台掛月峰法雷寺“獅子吼文殊菩薩”、南台錦繡峰普濟寺“智慧文殊菩薩”;另外增加了澡浴池、吉祥寺、清涼橋、古文殊洞、獅子窩等朝聖寶地。
今次我們是一行五位跟其他人拼車,在東台之後幾乎都未能配合大隊的時間一起活動,只能盡量把握時間合照。到達西台時,因有輕微高山反應坐在文殊殿外休息,心中持唸著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聖號時,想起上一次朝台,部份人員因為抵達西台時下大雨與冰雹不能下車,而我當時坐的那一台車因為最早抵達,司機直接開到文殊殿門外,才能匆忙下車朝禮後趕緊躲回車上避著大雨與冰雹,隨後冒雨離開繼續行程。想到這裏隨即提醒自己要把握當下,我們五位一起做可以做的事情,其後我們一起繞塔、在吉祥寺一起禮拜能海上師的舍利塔、踏在清涼橋上邊走邊持唸文殊師利菩薩聖號。
離開獅子窩往南台時開始下雨,雖然台頂天氣難料,但也萬萬沒有想到,會在最後一站南台遇上惡劣天氣,雷暴加上強風大雨。由於大家在通往台頂的樓梯前,因準備雨具等原因耽擱了一點時間,加上我的體力不繼,大家在打雷閃電強暴雨中分散了,其中有兩位冒著風雨衝往台頂,而我跟另外兩位跑進樓梯中段的商店躲避,之後衝往台頂的其中一位選擇往回走進店舖跟我們一起,她提到在不遠處目睹小攤的蓋頂整個被風掀起吹走,可想而知當時風勢有多強,當地的人也說沒有經歷過那麽大風;人生在面對需要決策時,不同的人會有各自的選擇,結果也不一樣,但又可能互為牽引,要參透當中的因緣與因果是何其錯綜複雜。如果朝台車司機有直接開到天王殿前的停車場、如果在第一站拼車的人沒有延誤20分鐘、如果我們在清涼橋沒有耽誤了10分鐘、如果團隊成員不是沒有帶雨具、又如果…在我們在風雨稍緩時冒著風雨衝上天王殿的停車場,找不到上來接我們的車而躲進天王殿時,選擇一起冒險跑往大殿禮佛的話……太多的如果都會做成不一樣的結果,但肯定的是我們參與其中的各有故事,也有各自的功課。而另一輛車晚到的車子是直接停到天王殿外的停車場,一直等到風雨緩下來才下車,圓滿一天朝禮五台之旅。在大風大雨中行車於佈滿泥濘的山路上驚險萬分,過程中大家一直持唸文殊師利菩薩聖號,最終在佛菩薩加被之下平安下山。
避雨時在小商店遇到同樣進來躲避的人,其中一位是原本規劃要用一天時間完成徒步朝完五台的年青男生,當我在擔心在台頂的居士、在想風雨什麼時候停、大隊的車是否安全的時候,這位男生表現平靜,看到他在禮佛三拜後,靜靜的走在後面盤腿誦金剛經,心中不期然在讚嘆這位朝五台的行者。他的平靜與我們情緒的波動形成強烈的對比,反觀自己在類同的情況下能否泰然面對,把握時間精進於當下?
離開是為了準備下一次
整個旅程,承蒙佛菩薩慈悲加被,讓我們順利朝禮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體會到佛力的不可思議,而且顯得實實在在。感恩三寶的慈悲護佑,在強風大雨下能圓滿朝台,而在行程中不同的時空,常常出現只有我們這一團人的情境:在佛母洞內合照、在清涼寺的大殿一起禮佛、頂禮金界寺的能海上師舍利塔、竹林寺繞佛陀舍利塔、那羅延洞洞外朝禮、顯通寺殿內繞佛、文殊洞內持咒、碧山寺的法堂/藏經閣內頂禮三寶、在普化寺大殿外為朝山行程圓滿總回向等等,好像是自然而然的發生,但心裏面清楚,世間所有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只要心念純淨地去朝聖,在諸佛菩薩與老師父的護佑之下萬事可成!
今次五台山朝聖之行,懷著未了之事離開,祈願未來再一次朝禮五台山,圓滿朝聖五台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