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佛法與現實之間期數:414期2025年10月
不可以『好惡』相對分別。因為如果不過份排斥,分別心就不會這麼強!才可以轉業為道,轉煩惱為菩提。
佛法與現實之間 鹽酥雞與手機
談話者/甲師、乙師、丙師
一、買素鹽酥雞
甲師:某日有三人來我住處,她們遠從別處來。其中一位聊幾句後問:「聽說這
附近有一家素食鹽酥雞,不知在哪條街?」她按goo gle 尋索,後來三人就出
門去辦事也買鹽酥雞了。
我們圍坐在甲師旁聊著:為什麼她會想去買鹽酥雞?而且還指明這家店,我覺
得鹽酥雞油炸物再好吃,也好吃不到哪裡去!看她匆忙來去,只為了買鹽酥
雞,好辛苦哦!而且鹽酥雞涼了就不好吃了,她還要買回去跟室友分享,路途
也不近。」
小編:如果以此做止觀,要怎麼止於一念,觀照菩提?是先止於這一念嗎──
「她為什麼想買素鹽酥雞?」
甲師:止觀是針對自己遇到的色塵緣境去返照內心,針對這一念去做認識、研
究、分析,大前提是要跟自我有關的內涵。所謂止於一念,我們可以探討「這
一念來自何處?為什麼自己會有這一念?」人家覺得鹽酥雞好吃,為什麼我覺得
不以為然?抓住那一念進入「觀」──察覺返照:「哦!原來這個東西不吸引
我...等等思惟。」
止於這一念後要一層層的進入分析、認識,才能認識到自我與他我的差
異。如此一來有所發現:「好!這沒關係!彼此有不同的喜好,如果妳願意請
客,買回來我們也可以嚐嚐,這些都可以接受!不可以『好惡』相對分別。因
為如果不過份排斥,分別心就不會這麼強!才可以轉業為道,轉煩惱為菩提
。」
所謂「止」就是止於一念,作分析、認識;「觀」是作深入的察覺、返照。要進入那一念去止觀才是!理論勿煩多,唯恐進入五裡霧中,不易把握!不
妨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靜坐、思惟,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人事例子,試著去釐清
理路。尤其老和尚講的佛法不是教你狼吞虎嚥,而是適時應機的「相契相應」,
看看你發現了什麼?法在哪裡?
小編:所以這整個過程,一來能觀自己,也可以觀別人!以整個止觀而言,
我發現老和尚的「止觀」無須過多的理論與名相,只要依照老和尚教的千佛山的止觀口訣、步驟去做就好了!
乙師:我認為要止觀是因為這事已形成你的煩惱,譬如:「為什麼我會怕吃鹽酥
雞?」這才是止觀的題目,必須針對重點,針對自己,要有煩惱才去止觀。否
則想吃鹽酥雞於那位而言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何須止觀?「止」的是內心的矛
盾、衝突形成了煩惱才對,不是要你「止」於「別人為何要去買某樣東西?」
對某些人來說,買鹽酥雞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就像去買蛋糕一樣,為何買鹽酥
雞你就起煩惱?止於這一念:「為什麼會怕鹽酥雞?是因為油炸對身體不好?買
蛋糕為何不會怕?」
止於一念加以認識、分析再以觀來返照,才是止觀的精神,也就是跟自己有
關,「也是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才是!其實此中還含藏其他的內涵,也許
有的店家是用橄欖油來炸,而且常換新油,因素不同,有時也只偶而吃。所以
擔心、害怕這才是止觀的題目,要先抓住題目的方向,把止觀的內容定義下
來,也就是止於一念。
丙師:止觀法門是雲老禪師浸淫禪那法門所發明的心得,這法門是輔助運用思
想,發揮智慧的一種方法,適合於任何的宗派,任何的行門,舉凡學佛者,甚
至教外人士,有意修心養性的人,只要依之修持,詳加揣摩,必定獲取饒益。
修此法門,對外是調適身口意的行為,培育菩提道種,入於「用思惟之功,發
揮慧之德」,務期出離生死,解脫三界六道輪迴的苦,圓成究竟涅槃的常
樂。
二、養生之道
小編:上面這個題目跟健康有關,在這裡可否轉為注意飲食,養生之道來談?
不知各位對「要長壽就要養生」有何看法?
乙師:凡所有的事物都有因緣因果,飲食、養生...種種也相同。想活長壽
卻只重健康、飲食、養生,著重色身而不注重法身也不行。因此生死解脫其中
有道,有其因緣和因果。長壽不一定靠養生來的,此中有過去與現在的因緣與
因果,過度執著這臭皮囊,每天嬌慣著也不行,也是要多修心養性,身心靈兼
顧。
論及壽命長短,現前種種,於「果」是過去所作。這一世的修行當然或多或少
可以改變壽命,為什麼?因為改變了其中的「緣」,就像了凡四訓的故事一樣。
還有,訪問人瑞長壽之道,他們也沒刻意的養生,有的有唸佛,而茹素與葷皆
有,也沒刻意的生活就自然長壽。可能「果」上得長壽,如果再注重今世
的「緣」就活得更久!但是訪談中他們都說沒刻意保養,也許自然的生活環
境,加上心情與運動,就是他今生的「緣」。
有可能本來活100歲,再加上養生的緣再活長點也沒問題,這是以「壽命」、
「體質」、 「養生」的主題上來說。不是執著這個營養要多吃,那個統統不
吃!所以達觀自在、注重飲食當然是健康快樂的因緣之一,切莫以單一的養生
而言道,壽從何來?但取身心一體,以修養而論格,多珍惜寶貴的生命!
有沒有人計量自己這一輩子可活幾歲?如果被算命師算得準,表示你沒修行。
所謂修行有兩種:
(1)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持續去修。
(2)因為緣境的關係,譬如:這次我感冒是因為吹風、淋雨。下次有經驗就知
道了,不淋雨、不吹風,帶把傘,那就不會受到風雨之寒。如果這次因為吹風
淋雨感冒,下次又同樣沒改進,就是笨得可愛!不會改變行為。這不是體質的
關係,如果自認為體質好,刻意的去受風寒,一樣感冒。總之佛法講求因緣法
則與因果關係,修行如果不能改變緣,讓自己增上,那就不用修了!因果
非定業,因不能改,可以從過程上,從緣改變,所得的結果就不同。此即唯識
法相學說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這是以人道來說,如果是天道的環境,從因果來看:天道,在某處是壽命一
千歲,有的更高層的二千歲,投胎的緣境先天就不同。
丙師: 維護色身不外這幾點:
1、少吃糖。2、充足的睡眠。3、不要久坐。4、要戒煙酒與不良飲料。5、注
重口腔衛生。6、適當的晒陽光。7、心理保持平和。8、適時釋放壓力。
學佛在求生命的解脫:生命的旅程中,於「生」有太多營運上的障礙,於
「老」有太多現實中的頹廢,於病有太多身心上的痛苦,於死有太多的恐懼
。此外,尚有「愛」的常分離,「憎」的常聚合,尤其欲求之而不得,以至自我
意識的計較和執著。如此苦不堪言,如影隨形,遇緣即發,種種纏縛,於生
的旅懷,即使勉強掙扎,往往也教人無可奈何!
佛法說因果,有自作受的警語,的確,業是自己造作的,道也是自己修的,
於道得見或業縛,悉皆自己所作。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口意行為的偏
邪,加以調伏為恰當,是利益的,不是傷害。一切依教如法,久而久之,
即可達到生的解脫。
三、升級的新款「手機」
小編:某某去店裡修手機,男店員推薦新款,說是升級的手機,有許多功
能:「要不要換新的?這款升級手機很多功能哦!」百般說明,彷彿不買很可
惜。買回來後卻覺得這款手機不適用,「升級」應是指價格升級,功能卻不實
際,無論開機、關機都有很多設限,速度遠不如原來的便捷,於是抱怨連連
,朋友一旁看著就建議:「既然操作麻煩,費時又費心,倒不如用原來的款
式。」
某某說出心聲:就此事來說,在未學佛前,我一定會生氣的衝向店裡,對那位
店員直言:「少年仔!你是“按怎”介紹我這個手機?這麼難用,價錢又貴!這
款跟我原來用的根本無法比!」
如果我這麼做表示毫無定力,根本沒修養;或者蹦出更糟糕傷人的話,譬如:
「你介紹我用新款手機,恐怕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利潤吧?」如果身口意這
樣表現那就違逆佛弟子的修養,既學佛了,不是應該用「佛法」觀照自心?一
般說來都希望事事順心如意,可是難免會碰到逆境,就這樣衝上前去興師問
罪,馬上爆出情緒,心生不悅,覺得自己委屈,別人會有怎樣的「受想」?
很慶幸自己有學佛,可以藉事練心,平撫自己的急躁、不悅。同時這件事也讓
我瞭解自己某方面的不足,遇事不夠淡定,而且很容易相信別人,面對一件事
情沒有先去蒐集資料、考量自己的需求與條件,耳軟之下,匆忙買下新款手
機。
乙師:某人原本的受想是「店員介紹新款手機給我,他是想拐我的錢」。有可
能是自己不會用,只有學會操作,瞭解問題的所在,才能改變當初的受想。不
妨再去問店員怎麼操作,這才是化解問題之道,而不是一直怪怨「他欺騙
我!」
如果忍住而沒有去罵店員,這也只是世間善,沒有佛法的修養。止觀是止自己的煩惱,觀所起的煩惱、罣礙,調理五蘊,看看自己的起心動念:「為什麼會覺得別人騙我的錢?」卻沒想到可能是自己不會操作這款手機,一味的責怪別人,生起煩惱。要知道:從佛法來看,手機「不好用」跟「與原來的不同」其實是兩種情況──不會用、操作不熟可以慢慢學,從中改變你的「受想」。瞭解新手機的好處在哪?如何操作?不要一味的怪別人。總之,止觀是平反自己受到傷害的感覺,再者怎樣善用新的手機!
丙師:買新手機,不太會操作而引發瞋心,這是自己的業力引起的,因此有抱
怨、不悅、委屈等情緒變化,於人來說,這是生命過程中必然的現象;因此,
往往令人不是營造彼此的傷害,便是製造永不休止的鬥諍。
行止觀法門,就是調理五蘊的方法,運用於「想、行」之間所建立起的間隔
中,去調理「抱怨」的情緒,如:
止於一念所起,研究抱怨從何處來?分析面對的人或事,其相互間的因緣,然
後詳加認識可能形成的結果。
觀照抱怨的來處、因緣、結果,從止的粗細,察覺深一層的自我意識,感性
的有多少?理性的有多少?是否於原有的「想」增上了許多?以至進入「非
想」的饒益境界?無論如何,都得返照是否與道相應,關係「了生脫死」的解
脫之要。
簡言之,因情緒的變化,構成煩惱,如何使自己於煩惱中,利用五蘊的間隔,
運用止觀法門,務期於煩惱中,可以發現菩提而化解煩惱,而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