衲衣下的足跡 調寄「蝶戀花」.〈欣揚鈴噹隨日曉〉

    只有走遍日子的深處,閱歷無數,看盡繁華落真淳,才能處居環中成為生命的主心骨。今天是主也是客,歲月的禪客也不為過。

  • 文: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413期2025年9月

衲衣下的足跡 調寄「蝶戀花」.〈欣揚鈴噹隨日曉〉
/恕

 

    欣揚鈴噹隨日曉

   悠轉東風

    護籬展枝裊

    含翠臨霜身澹邈

    道心寸意無為了

 

    閒豁幽情岫雲拋

    時序枯榮

    豈同俗眼眺

     回首挺姿松柏效 

     心無拘役春不老

 

圖照說明:

春不老四季皆保長綠,又名萬兩金、富有生命力且非常美麗,容易生長,主幹挺直、葉叢茂密,是良好的綠籬植物。菩提寺小花園與三寶殿旁種植了一排春不老,花朵為下垂狀,花萼圓形,花冠淡紅色至白色花,為繖形花序,倒吊像小鈴鐺,果實為漿果,紅黑色球型。

 

後記:

颱風丹娜絲過境之後,我走在菩提寺通往旺萊公園的小路,乍驚光鮮亮麗的景色忽悠一變,斷枝殘梗,落葉委泥,是什麼景象?眼前滿目狼藉,美好倏地消隱,天地彷彿又回到洪荒似的,活脫像個褪色的「春」。而春,應該風華正盛,溫潤如玉,充滿勃勃生機,讓人想親近。

 

總是人事無常往復,順逆、枯榮起伏,但眼前的殘破也只暫時,果然隔日區公所的「護工」作了一番整理,倏地又恢復舊容。那麼說來,丹娜絲只是七月的一個噴嚏而已,穿梭真幻,彷彿連我的咋舌嘖嘖也不真實!「疑思」瞬間開啟,便想直問──春「歸」何處、春因何「老」?若講「春不老」,那一定有個相對的「春會老」哦,沒想到植物界還真有個「春不老」──-它四季常青,永恆樸直,我喚為永恆之春!它就在菩提寺小花園內,幾回路過都為那道綠籬吸引。

 

「草木零落,美人遲暮」,若對此銜悲必定春老,但會不會老的卻是我們的心?因為自我的分別,計較執著,惶惶然心受拘役,盲茫中沒能去體會「春」的內在真實。詞家裡有以“春不老”為題,用「春」的意象引導學人把握生命生活,例如(南宋詞人劉過)這首:

「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點出人生的愁苦只為感嘆自身的衰老,惋惜花紅柳綠匆匆,沒注意精神內涵的提昇與增上,而修行終須歷鍊才有觸目菩提,顯發春的璀燦欣榮。其實自然界的春永遠不老,就以黃庭堅的《春不老》來看:「屏花春不老,日日是東風」。

 

點明即使春天過去,每天都有生命的東風吹拂生機,那麼修行上的領悟呢?有說「悟境如春」,參禪尋道者把心融入大自然四時的情境與生活現實裡,不論冬凜、秋瑟、夏暑,日日是好日,不覺春老。原來春已雜揉時序的遞嬗,成為內蘊深沉的一章,不在內也不在外。再看這段:

「今天的成功是因為昨天的積累;明天的成功則依賴今天的努力。」

 

歐陽修說:「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只有走遍日子的深處,閱歷無數,看盡繁華落真淳,才能處居環中成為生命的主心骨。今天是主也是客,歲月的禪客也不為過。

 

北宋.虛堂智愚禪師:

「一重山了一重雲,行盡天涯轉苦,驀劄歸來屋裡坐,落花啼鳥一般春。」

唐.無盡藏比丘尼:「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佛性本有,就像春天的氣息,在你無心找尋的時候才會顯露,若迷己逐物,刻意執於「我」與「法」,盲目向外追尋摸索,就會迷失春天的本體本質。所以莫怪春如幻,只因你「執影著相」才成幻,編派個不成理由的理由,一勁沉醉東風,迷執美好、順境,繾綣難捨。

 

在本詞「蝶戀花」的第五句說「道心寸意無為了」(ㄌ一ㄠˇ),雲老禪師《大般若經要解DVD》有提點〈有為法、無為法〉的法義:

 

「有為法」,凡是行為所表現出來的事與理,就是「有為法」。一般人或學佛者,同樣因行為而表現出事與理,同樣具有「有為」的能力,不同的是學佛者可以依於一份道的修養,而表現出「無為」的突破能力,但卻也不一定。

 

說「不一定」,關鍵在具備真正的修養與否,能依教如法,以「平常心」作觀照,才有見到本來面目的可能。否則在枯榮、得失上喟嘆,都是有為法的造作;唯有從「有為」突破至「無為」,最終連道也不需,護無所護,老無所老,天地無限廣闊,一個轉念,手也輕柔,心也無憂。

 

這會兒我又走過挺立的「春不老」綠籬,納受屬於它的青蔥綠影,寧靜含蘊,彷彿天光雲影也倍加安恬,就像菩薩的願,慈悲、智慧,綿綿長遠,恆守清涼,恆守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