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白雲老禪師出處:應佛之印期數:341期2019年4月
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不接引娑婆眾生,任何國度的眾生他都接引,唯一的要求是,你先進入他的蓮台世界把業清淨了,才能夠進入他的極樂世界
唯識法相學87三乘行果--佛乘
繼續談唯識法相,前面兩個時段談三乘行果,已經談到了聲聞、緣覺跟菩薩,這個時段來介紹佛。其實介紹「佛」,只能談佛成就的一些內涵,不可能談到佛成就的境界,怎麼說?若本身沒有到那個境界,談佛的境界,幾乎都是胡說八道。首先看「佛」是什麼?通常「佛」翻成「佛陀」,這是新譯,就是新翻譯的一個說法;佛陀的舊譯是浮圖,就是「Buddha」,譬如到印度、斯里蘭卡去,以現在來講已經亂了,為什麼?他們把菩薩當Buddha,把佛也當成Buddha。因為過去的舊稱,菩薩也是修行的覺悟者,佛還是一位覺悟者,所以都叫Buddha,事實上還是有差別。所以後來就有新譯叫佛陀,現在叫「佛」,跟菩薩一樣是簡稱,不唸出「佛陀」的陀,所以就稱之為佛。
「佛」在佛學辭典解釋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果以三乘行果來講,聲聞、緣覺是自覺者;菩薩是自覺覺他者;佛是包含了自覺覺他,而且覺行圓滿。為什麼講佛是覺行圓滿?難道菩薩不圓滿嗎?的確菩薩不圓滿,為什麼?以十地菩薩來講,完成八地進入九地到十地,這時是一個增上位,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一旦八地完成進入到九地、十地的這種修養,就可以稱之為「等佛」,相等於佛。我們看佛的修養,是不是要從菩薩的初地慢慢修到十地完成,最後才能覺行圓滿?依順序來講,的確一點也不會少,可是以成就的結果來看倒不一定!為什麼?如果你是菩薩乘願再來,不可能成為佛!因為你發的是菩薩願,菩薩願是依於佛的世界而為補處菩薩,譬如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都在兜率天的「彌勒內院」,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都在「極樂世界」。
所以很多人誤會「補處菩薩」,好像成為補處菩薩哪個地方都可以去,其實不是!補處菩薩是以你在這佛的世界裡,關係到這佛世界的眾生的業與道的差別。我們曉得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樂都有的,也就是有業有道的一個環境;極樂世界呢?是個法音世界,沒有業報只有道。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如果你是一個菩薩行者,是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你不知道苦與樂、業與道的這些內容,怎麼去普度眾生?因為眾生有苦,你並不知道;,生有業,你不瞭解;而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呢?因為它是一個法音世界,沒有業報只有道,所以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就不可能來娑婆世界度這種因業而受果報的眾生,這是必須要把握的。
談到佛,所謂「一佛一世界」,因為菩薩本身是隨佛世界而行道,不論是果位的菩薩或因位的菩薩;佛呢?成佛之後會建立願力世界,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個娑婆世界當來下生成佛的是彌勒菩薩呢?他為什麼不說別的?就要瞭解彌勒菩薩的願是來去娑婆世界,阿彌陀佛的願力世界就是極樂世界,藥師佛就是琉璃世界,這很容易去認知,所以說一佛一世界,有無量千百億萬佛,就有無量千百億萬佛世界。菩薩呢?在於他本身發的願,與這位佛是相同的一個環境,雖然有那麼多的菩薩,可是不管怎麼樣,這些菩薩即使成為補處菩薩,一定是在佛的願力世界修行,或者辦道、度眾生,絕不可能用交叉的方式,用換來換去的方式。
因為這關係到這尊佛的願力世界的眾生的問題,因為菩薩是一個要度眾生的人,度什麼眾生?其實他是佛的助手,就是幫助佛來度眾生,所以我們講菩薩不能談普度眾生,佛才可以談普度眾生,為什麼?佛本身佛力無邊,菩薩的力是有限的,什麼力?不管是智慧之力與心性之力也好,都有差別。所以說佛是一個圓滿的佛,菩薩不是圓滿的菩薩,即使你成為果位菩薩也不是圓滿的菩薩,為什麼?如果這個菩薩到達圓滿,那已經是佛了,就不叫菩薩了。
所以菩薩到達十地只是等佛,絕不是佛,還是菩薩,為什麼?願力不同的緣故,因為佛的願力可以建立起世界,菩薩的願力只能度眾生,不能建立起世界。所以這個要先搞清楚。其次看「佛」,究竟佛與佛之間有沒有差別?其實佛與佛之間關係到他的願力,的確差別很大!看《法華經》就知道無始以來到現在的佛,幾乎關係到什麼?如果以娑婆世界來講,娑婆世界眾生的業也有其差別,所以一個菩薩要幫助佛度眾生的話,他絕不僅僅止於所謂的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的主題而已,還須配合很多關係時間、空間的不同變化。我們看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度什麼樣的眾生?必須要具備哪一種條件?菩薩有三十二種應身,要具備的知識經驗實在太多了!
佛具備的知識經驗已經圓滿無缺了,他是一個圓融的境界,所以圓融才能通達沒有障礙。菩薩還是有障礙,為什麼?往往菩薩在某些方面還不一定能做得到,我們用一種語言來分別好了;菩薩來去什麼樣的國度、什麼樣的環境,他對那個國度環境的語言熟悉,可能到達別的國度、別的環境,那些語言就不會了。如果以佛而言,娑婆世界不管是百千萬億種語言,他都是圓滿無缺,從語言上就可以發現。剛剛講菩薩有願力度眾生,沒有願力建立起世界;佛呢?有願力可建立世界,可見成佛跟菩薩真正差別在哪裡?就在「佛沒有任何的障礙,幾乎是無所不能!」菩薩還是有很多障礙,這是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即使你到達十地菩薩,還是如此。
再看佛,佛普度眾生,有願力的世界,他用什麼方式去建立這種願力世界?譬如釋迦牟尼佛,他是從一個太子身,以人的面貌在娑婆世界,相同於人而去度人。可能有人會問,阿彌陀佛不也是法藏比丘嗎?但那是依於他那個時代,那個時刻,於他修行菩薩完成之後,成就了佛建立起的願力世界,就不像釋迦牟尼佛了,為什麼?因為他面對的眾生不一樣,所以阿彌陀佛也接引娑婆世界的眾生,可是娑婆世界的眾生有業,所以他有一個願,叫做「帶業往生」。可是帶業往生,既然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業報,怎麼辦?就可以發現娑婆世界的眾生,如果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先要在一個環境中待下來,還不能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什麼環境?就是所謂的「九品蓮台」,蓮台幾乎就是一個跳板;你先到達蓮台,還得看你業的輕重以分別蓮台品位的高低。最後在蓮台裡面業盡了,花開見佛,所謂「花開」表示你的業盡了,這時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才能踏上真正的極樂國土,看得見阿彌陀佛,聽得見阿彌陀佛,可以在那個環境修行辦道。在蓮台裡面是沒有那個機會的。可見釋迦牟尼佛是針對有業有道的一個世界,而去建立他的願力,去普度眾生。阿彌陀佛並沒有說不接引娑婆眾生,任何國度的眾生他都接引,唯一的要求是,你先進入他的蓮台世界把業清淨了,才能夠進入他的極樂世界。這一點讓我們瞭解佛與佛之間願力的不同,是關係到他願力世界的眾生不同,不是佛不一樣。
我們談佛,說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其實這是名相的概念,如果要從般若學來看佛,他還有十種不同的境界。當然唯識學不談這些,我們現在談的是唯識學,也就是從一個法相上的建立,然後怎樣去認識,而後了別,最後肯定。把這些連貫起來,可以發現三乘行果其實相互之間都有關係。聲聞、緣覺以生老病死為基礎,菩薩擴大為八苦;佛呢,擴大為無量苦,這話怎麼說?聲聞、緣覺就是面對生老病死,從中覺悟、成道。菩薩從四苦為基礎,推展到八苦,此中都不是談個人,只有聲聞、緣覺是談生老病死,是以個人為基礎。菩薩雖也以生老病死為基礎,唯一不同的是關係到自己之外還有別人,為什麼佛談無量苦?因為他是度無量苦的眾生,不是自己去化解無量苦的佛,這一點要瞭解。佛是度無量苦,所謂「度一切苦厄」,不是自己去面對這些苦而修行,而是他已經成佛了,經歷了菩薩的境界與一些修養的過程。
從這談三乘行果,很容易發現四聖諦法,其實不管是聲聞、菩薩都必須要修養,唯一不同的是,菩薩法把四聖諦法分成「真諦」、「俗諦」。什麼是真諦、俗諦?(或稱真諦、假諦)。「苦、集」是俗,是假,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假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而「滅、道」才是真。所以講行「真如之道」就是要能面對苦而不以為苦。緣覺認為是一個個苦因「集」而成,所以要有道才能使這個苦消失,這是談消失不是談消滅。常常談「滅」,很多人把它稱作消滅,那是錯的!應該是消失,消失叫做「滅」,發起叫做「生」。聲聞、緣覺是自覺或獨覺,然後進入到菩薩的自覺覺他,其實到達了佛陀的境界,這個他都經歷了,所以佛絕不是一蹴而成的。
常有「再世佛」之說,佛沒有再世佛也沒有再來佛,只有現在佛,現在佛是誰?肯定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佛有三世佛,現在佛就是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就是彌勒菩薩,將來他會當來下生,他是龍華三會時所成的佛,是未來的佛。那過去佛呢?我們不能以一佛來說,凡是過去已經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這些本身都建立起佛的願力世界,都叫做過去佛。所以不要談什麼賢劫佛,什麼七古佛,那都是過去佛,現在釋迦牟尼佛還沒有過去,他還是現在佛。可能有人會說,釋迦牟尼佛不是入滅了嗎?怎麼還是現在佛呢?要瞭解釋迦牟尼佛的色身入滅了,法身並沒有入滅。
法身是什麼?就是他留下來的道理方法,我們現在講的三藏十二部。舉一個例子最容易把握,孫中山先生已經死了,可是他的法身並沒有死,譬如他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這些他留下來的道理方法還在,所以孫中山先生還是現在的。可是他不是已經死了嗎?為什麼都稱為他國父呢?所以要知道入滅是以「色身入滅」來說,不是「法身入滅」。佛有三身,「報身」、「法身」與「化身」,化身是什麼?是依神通變化而顯現的,可是往往我們當面見了不知道就是釋迦牟尼佛,因為他顯現的是化身佛。所謂三身佛,其實報身就是他以太子身,以人的這一種方式出現在娑婆世界。法身就是他的智慧形成的道理方法,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三藏十二部經典。
化身呢?幾乎是很難捉摸,所謂「對面不相識」,可能就是那種情況。只是絕沒有什麼再來佛,乘願再來的佛,沒這回事!菩薩有乘願再來,因為菩薩乘願再來是補處菩薩的位,他是在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其實他隨時都可以來,隨時也可以去。所以我們說乘願再來的菩薩死了怎麼辦?他會到兜率天彌勒內院,以後又可再來人間,再度眾生,可以分段分段的去過這種,所謂的「乘願再來」。因為他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法身,如果有法身,是說他依於佛陀的智慧完成的所謂的「經、律、論」,菩薩去學習之後,也形成為法身。可是這個法身是得到修養果證的一種法身,佛的法身除了果證之外,還留下那麼多智慧的結晶,這是最大的差別,三乘行果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