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徵文廣場期數:307期2016年1月
我們在千佛山學佛,見過老和尚的示現,目標當然不會僅止於「做個寬宏大量的凡夫」。雖然每個人的高度不同,但只要親近他老人家,都會感受到他和自己站在同樣的高度,而從融洽的氣氛中,心悅誠服地受教、獲益。
高度。角度。計時器 作者:異人
神祕的冥王啊,地球人找了妳100年!
妳那朦朧的臉龐,和那嬌小的身軀,還抱著個大娃娃,
挑起了多少好奇與爭議?!
新視野號飛十年,掀起妳的蓋頭來,
讓地球人看清楚妳的真面目……….
可憐的地球人啊,能夠看清楚自己的真面目嗎?
在〈瀟灑走一回後記〉中有一段話:「因老和尚有能力『站在不同的高度』向不同的人介紹佛法,而每個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高度』,故他老人家的話,有些可能是一體適用的,有些則可能是針對『特定高度的人』說的,不適用於其他的人。」此處說的「站在不同的高度」,其來有自:
台北的好友燕蓉傳來一篇叫做「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的故事。全文如下:
有一女教師,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而她一個人卻培育了三個博士生女兒;同時,她所教的很多學生也都成績優異,讓同事和朋友們,都對她的能力感到佩服。
到底她是怎麼做到的呢?
繼續往下看:「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在一次採訪中,她向記者透露了她教學與教子的秘訣:「不要指望別人都和你的見識一樣!」接著,她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十多年以前,她的小女兒正在上幼兒園。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兒的一張繪畫作品。當時,她一下子就愣住了。孩子總是充滿了想像,孩子的世界也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的世界。可是,在她女兒的一幅名為《陪媽媽逛街》的畫中,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更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有的只是數不清的大人們的腿……。
奇怪!她拿著女兒的畫沉思了很久,終於解開了疑惑。原來,幼小的孩子只有幾歲,身高只能達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將孩子遮掩著,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們的腿,還能看到什麼呢?
不同的角度,看見不一樣的景象!
女教師如夢初醒!原來孩子們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大人們的腿!這是他們的身高決定的。學生對很多問題疑惑不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智力 和見識決定的。企業的員工看到的,也只是自己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體運行和未來發展;這是由他們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決定的 ……。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視角來看待社會;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老師一樣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並不是每個員工,都能和總裁一樣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以平和的心態,善待他人的高度」,女教師說,所以不要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其實,一個人所處的高度,決定了他的見識;與其埋怨別人,不如用一種親近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去和別人交流、溝通、兼融……。這樣,你就可以做一個
好家長、好教師、好經理,甚至是好總統。善待別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的見識一樣。
教子、教學、為人處世、管理一方,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世上本沒有對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們應該學會常常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求同存異。
多體會不同的高度「想事情」;
多嘗試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事! 四句口訣,一輩子受用無窮 共勉之~~~。(全文完)
……………….
那一幅《陪媽媽逛街》的畫中,所展現的幼童視野,也是我栩栩如生、逾一甲子難忘的兩幅畫面:
三、四歲時,我家在南京的大宅院後面,有一個騎兵營。當時家中除家人外,加上依附的親眷和佣人,多達數十人。常常會有一隻「不同的大手」牽著我,到騎兵營去散步;但迄今唯一留下的印象是兩排無止境的「馬腿」。
五歲時,剛到台灣就上小學,那時候的身高仍如「哈比人」。小一上學期得第一名,在結業式時,要上大操場的升旗台領獎。不知道學校為什麼會把「小小人」排在隊伍的最後方?穿越那兩堵黑壓壓、又長又高的人牆時,目光所及就是兩排密密麻麻的「人腿」;偶一抬頭,看到的是「牆頂」的兩列「人頭」,都裂著嘴在笑 -- 大概是覺得,這個呆楞楞的小傢伙太可愛了吧!
燕蓉傳來的這個故事,引起我注意的是「高度與角度」可以表現「主觀與客觀」的另一種意涵;此處的「主觀」是狹義的,是特指老和尚常說的「自我意識」(也是狹義的,特指我們擺脫不掉的那份「先入之見」所源的「主觀意識」)。原作中,雖然試圖區分「高度與角度」而說:「多體會不同的『高度』想事情;多嘗試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但把其中的『高度』與『角度』對調,仍然說得通,所以只是在玩文字遊戲,並未「見到」兩者可能具有的不同意義。另外,「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事! 四句口訣,一輩子受用無窮 共勉之~~~」之語,乍看來,也相當不錯,但以老和尚所教的方法去仔細分析,其中也有許多「不一定」的成分。
老和尚不止一次地用「計時器」來啟發我們研究、分析、認識事物的思惟能力。他對所舉的任何「一」個例子,都教我們不要只是鸚鵡學舌,必須能夠「舉一反三」。他拿起講桌上的鬧鐘,問大家:「這是什麼?」沒人回答!於是他又舉出幾種各式各樣的鐘錶,雖然各有其形、各有其性、各有其能,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功用:計時!故可統稱「計時器」。其實這個例子,只是基本的「歸納法」,他並沒有要我們守住「計時器」不放,而是提醒我們在面對某一境緣時,能夠活用自己具備的「智」(知識經驗),從眾多的變化中「歸納」出,對「此一境緣」更透徹的認識,一如從「一個鬧鐘」擴大,「歸納」出「它是一種計時器」!
既然要舉一「反」三,我們試把這個例子「反」過來看,會有什麼結果呢?也就是被問到「什麼是計時器?」時,我們能不能從手上的腕錶,聯想到壁鐘?再擴展到鐘錶行、古董店、博物館中的收藏?又能不能延伸到智慧手機和最新的電子穿戴呢?這種把「歸納」反過來用的方法,叫做「分析」,亦即把一件事或物仔細「分」拆開來,解「析」它的內涵;這也是行「千佛山止觀」時,必用的方法之一。
「歸納」和「分析」不是互斥的,而是一體的兩面,像人體的前胸和後背一樣。譬如,有人說:太陽從東方昇起;我則說:不一定。首先分析什麼叫做「東方」?在羅盤上,只有「正東」才是「東」,偏南或偏北都用度數明示。在生活上,是否可以接受加減(偏南或偏北)15~20度?或是擴大到加減45度?甚至狡辯到把地球分成兩半,從北到南的右邊統統是「東邊」、左邊統統是「西邊」?如果把「方向」定位在「東南西北」全部考慮,則「東邊」的極限不能超過加減45度,否則就進入了南、北的範圍;分析完成了,再看看可以歸納出什麼?
既然討論的是「生活」,則不離有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數的人類居住在北半球,其中「高」緯度的區域,包括從北歐、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的寒帶,到北溫帶的北半部;在這裡居住的人,看到的是「太陽從北方昇起」(參見〈太陽從北方昇起〉《千佛山雜誌》271期,2012年10月刊)。因此,歸納人類分佈的緯度所見:(1)太陽「不一定」從東方昇起;(2)緯度的「高、低」沒有好壞之別。
用「歸納」和「分析」的方法檢視故事中的女教師之所見:她從幼女的畫中發現「孩子們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大人們的腿,這是他們的『身高』決定的」;並悟得應該「以平和的心態,善待他人的『高度』,不要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該文的作者則從女教師說的「身高」和「高度」,引申到「視角」和「角度」,並把兩者混為一談。但是細細地分析之後,從引發女教師靈感的「身高」和「高度」中,可以發現隱藏在阿賴耶識的主觀意識(自我意識)的「頑強」,有別於一般泛泛而言的「視角」和「角度」。
成年人的身高幾乎不變,即使是幼兒,其增長也需論月、論年才感覺得到;而「視角」和「角度」的改變,則發生在一轉頭之間。
首先看看「角度是什麼?」那是從圓心劃兩條線,連接到圓周上兩個不同的點,所「夾」的「那兩個角」。因為圓周是圓的,從一條線「順時鐘」旋轉到另一條線,形成了一個角;如果「逆時鐘」旋轉到另一條線,也形成了一個角。如果兩個角的大小不同,則稱小的為內角;大的為外角。由於圓周被人為劃分為360度,所以,說是45度,實際上也「同時」包含了315度的「另一半」;同理,如果說是270度,實際上也「同時」包含了那個90度的「另一半」。從數學的定義來看,該文作者所說的「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事」,不具備實質的意義,只能說:他想像中的是「人頭轉動的幅度」,而由此聯想出的「單向見解」。
雖然圓周被人為劃分為360度,但「度數」是連續性的(註:圓周上的「點」沒有面積或長寬度),並非只有360個,而是有「無限多」個(註:任何「一度」中都有無限多度數,一如佛法說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因此,我們在一轉頭間,不論幅度有多大,「能」見之人、事、物都有無限多,各人「所」見者,鉅細有別而已。
故事中指的「高度」,沒有好壞之分;不是說高就好,低就不好;或是低好,高不好。譬如,從101大樓觀景台的高處轉了360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