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禮四大名山──普陀山

    位於浙江省定海縣東海舟山羣島的普陀山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普陀是梵文的簡稱,華語叫小白花山、梅岑山、也稱海天佛國、南海勝境,為觀音菩薩的道場。

  • 文:編輯部出處:孺慕之情期數:269期2012年8月刊

                                                                                                                   文/小洵

 位於浙江省定海縣東海舟山羣島的普陀山又稱補陀山、補陀洛迦山,普陀是梵文的簡稱,華語叫小白花山、梅岑山、也稱海天佛國、南海勝境,為觀音菩薩的道場。第一座寺院「不肯去觀音院」形成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台山請觀音佛像歸國,船經普陀山海面,遭遇風浪,數番前行,船隻還是無法如願,於是相信菩薩不肯東渡,便將觀音菩薩像留給張姓漁民供奉於民宅,稱「不肯去觀音院」,觀音道場由此始,後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香火鼎盛,有震旦第一佛國之稱。

 坐落於雙峰山南端的觀音跳山崗上,此處勢隨峰起秀林蔥鬱,氣順脈暢、碧波蕩漾、佛像頂現彌陀相,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夕陽西下陽光反射,整個四周圍呈現金色光,彷彿佛光普照,南海觀音面向大海,凡於風浪中遇險的船隻,念彼觀音力,都能救度至彼岸,體現菩薩大慈大悲相,就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云: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觀音菩薩誓弘深,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是早已成佛的菩薩(過去為正法明如來)是倒駕慈航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救度苦難的眾生,是娑婆世界的大慈母,日日夜夜,觀見眾生苦海常漂溺,垂手殷勤特駕慈航濟,普載眾生同登樂岸。現千手千眼、現三十二應身菩薩、應眾生的病,施與藥、照見法界,護持眾生,不管什麼樣的眾生有苦難,只要你虔誠持念十九字的菩薩聖號,至一心不亂菩薩會來尋聲救苦,沒有分別心,什麼苦難都能化解。

  普陀山至今大小寺院有三百多間,其中代表普陀三大寺,有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普濟寺、法雨寺是禪宗道場,整個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千年古樟樹,幽靜稱絶,登高四望、海浪聲日夜轟鳴,遠山近礁,環列奔趨,每天進香團、遊客、朝山之信徒進出普陀山有十萬人,絡繹不絕的,是江南地區香火最鼎盛之佛山。位於普陀山東南約5.3公里處,於此地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洛迦山為觀音菩薩修行成道之聖地,遠望洛迦山島,好像觀自在菩薩躺在海上漂浮自在之景象。觀自在菩薩顯靈,是當我們要離開普陀山,最後一站於慧濟寺時,整座山一大早就開始起大霧,沿路彷彿走在仙境,騰雲駕霧,樹上滴下的甘露水灑在身上像是菩薩在加持,一片清涼,導遊說他在這裏帶團十多年,從來未見過起這麼大的霧,整個航線都沒有船隻,無法行駛,導遊說觀音菩薩要你們留下來多住幾天,霧氣太重船隻無法航行,就耽誤三個多小時,整個行程就慢了。

  阿育王寺位於寧波市區以東16公里太白山麓華頂峰下,是中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是我國禪宗名剎,中華五剎之一,鼎盛時期住眾二千多位比丘,建于西晉武帝太康三年西元282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在我國佛教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而聞名海內外,舍利塔安放在金碧輝煌的舍利殿內7級石塔之中,塔後有釋迦牟尼佛臥像,舍利殿上掛有宋高宗書「佛頂光明之塔」,和宋孝宗書「妙勝之殿」匾額,舍利殿是一千七百多年的古蹟,古色古香的殿堂保存非常完整,前面有千年的桂花樹,樟樹很壯觀。此次朝禮四大菩薩,特別安排至寧波阿育王寺,禮佛陀頭頂舍利。禮拜舍利如見佛陀真身,據說從印度流傳至中國僅此一粒,常放光明,今生有福報能朝禮佛陀頭頂舍利,能智慧頓開,厚植菩提,不會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