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68期2012年7月刊
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說能學佛修行,甚至出家,應該善根很深厚,惡業相對的也比較少才對。我也這麼以為,而且檢討自己這一生,雖然小過不斷,大惡還好沒犯,可以不必懺悔業障。
文/癡人
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說能學佛修行,甚至出家,應該善根很深厚,惡業相對的也比較少才對。我也這麼以為,而且檢討自己這一生,雖然小過不斷,大惡還好沒犯,可以不必懺悔業障。又聽師父雲老禪師說:「念佛、拜佛、誦經、拜懺都不是修行,那只是做不了主之前的依賴。」於是我們往往就抬高自己的身價,不屑於拜佛、拜懺,甚至還鄙視那些老老實實,以禮佛、拜懺為功課的人,認為他們都是「業障鬼」。因為有業、有犯錯,才要去禮懺,我既無罪,懺悔於我何用!
直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業障鬼」,病魔纏身,考倒了眾多中西名醫。好幾年了,依然沒有起色。又不是什麼重大的疾病,卻能讓人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痛苦難忍,看經、打坐、修行都力有未逮。內心開始生出警覺性來,莫非是業障現前?師父說:「業報現了,要歡喜承受。」我卻只有無盡的怨尤,一點也歡喜不起來,因為那是要有修養做後盾的。師父又說:「有病要看醫生。」我有啊,看了超過一打的醫生了,這病卻有點玄,好像刻意和我過不去的樣子,任你看病吃藥都無效。不得不承認,自己善根微劣,無始以來,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蒙昧無知,必定造作了無量的罪業。今生有幸學佛,又不勤於懺悔。想著普賢菩薩何許人也,因地修行,尚且還要懺悔業障。而我這個業深障重的凡夫,竟自認很偉大,不必懺悔,於是乖乖的搬出天岳山老祖宗留下來的《八十八佛大懺悔文儀軌》,精勤禮拜了。
師父曾開示我們說,出家、受戒之前,要各拜多少遍《大懺悔文》,才不會有障礙。又說,受完戒後,雖然住在僧團,但我們仍是凡夫,難免犯戒,星期天晚上的懺摩,又只是往佛前一跪,美其名曰懺悔,其實是把業交給佛菩薩,然後拜三拜,一走了之,成了無事人,這是不夠的。所以一年至少要拜四十九遍《八十八佛大懺悔文》。
我想想也有道理。造了業,一定要受報。但是諸佛有本願力、有方便門,依於懺悔,檢討改進,可以重業輕報、輕業微報。不過總也得表現出一點誠意,付出一些代價才行。拜《大懺悔文》,勞其筋骨,吃點小苦流點汗,又有諸佛威神加被,符合業一定要受報,但依於修行,能重業輕報、輕業微報的法則。也能加深印象,警惕自己於有犯的機會能做到不犯。
有道理歸有道理,可是我算了算,出家至今,將近十三年,一年要拜四十九遍,我的天!我竟然債台高築。心不甘、情不願的去大殿開始還債,拜得腿軟筋酥,眼冒金星,滿身臭汗,從頭到尾兩百多拜(天岳山的《大懺悔文》,是每一斷句一拜,共二百多拜)。大功告成了,論功行賞,卻只能算一次而已,怎不教人洩氣!
只好鼓勵自己:經云「世有二健兒,一者自不造罪,二者作已能悔。」既不能做第一等健兒,又嫌拜懺太苦,那就要有本事不讓業發出來。既然發出來了,病魔纏身,醫藥罔效之餘,只好力行懺悔,否則,難不成坐以待斃。《佛遺教經》說得好:「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佛菩薩慈悲,指示一條懺悔明路,眾生不依教而行,自受業果,怪不得佛菩薩。
古德有言:「修行要帶三分病。」沒病最好,不影響修行。但也不能沾沾自喜,很可能現報未熟,幾年後,或來生,或再後一生才受報。有人還會像以前的我一樣,以為自己善根深厚;更嚴重的,或認為是再來人,業已經完全清淨,所做已辦,自我陶醉,無須再修行,而把今生空過。
四大違和,失去健康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貴,才懂得色身雖然不能太寶愛它,但也不能不在意它;沒有色身,那來的法身。也更能體會人命無常,要精勤向道;世間是苦,而生厭離;堅持此身為我,我卻不能主宰色身,生不生病由不得我。進一步發覺到,身心只是四大、五蘊、六根、八識組合而成,那來的我,我只是強加上去的假名。而身心又如業的影子,依於貪瞋癡慢見諸煩惱造業而感報,如果業清淨了,貪等斷除了,再也不受生老病死等苦。
也因為疾病的業報現前,感覺到苦了,才會勉強自己去懺悔業障。更該慶幸業報出現得早,還有時間、體力去懺悔。萬一等到七老八十,有氣無力,或臨命終時才現起,那時想懺悔都來不及了。
把自己的思想改造成功了之後,心甘情願的拜了兩年的《大懺悔文》,拜出了可觀的成效,也拜出了一連串的一與無量的聯想。
所謂的一,是數目字的開始,也是數字的基本單位。而終極不是無量,也不是無數無邊。根據《華嚴經》所載,從一、十、百、千到俱胝、那庾多,最後還有十個大數目,開頭是阿僧祇,結尾是不可說不可說。但這是天文數字,應該只有佛菩薩才算得清楚。以我們凡夫而言,姑妄以無量做為數目字的極限吧。
大數目是由小數目而來的,小數目是由一慢慢累積起來的。
同理,大菩薩是由小菩薩歷劫修行而來,小菩薩是由凡夫一點一滴的體會、認識、發現匯集而成。
一不算少,如拜一次《大懺悔文》,就有二百多拜,及無量滴的汗水,才完成的結果。又《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內;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而《金剛經》的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便於言下悟道。
無量不為多,經中佛說拜一次八十八佛,就有無量功德。可是我拜頭一次時,除了累之外,感受不到什麼功德。佛有廣長舌相,肯定不會妄語欺騙我們。問題是,拜一次,只得到一次「無量」,而我們無始以來,卻造作了無量個「無量」的惡業,以一想抵消無量,怎麼可能?現代的人都喜歡速食文化,三把空心菜還沒吃完,就想上西天成佛做祖了。
經典又說:「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聽聞了無量的道理方法之後,如不信受奉行的話,就成了《楞嚴經》所說的:「縱能宣說十二部經,恒沙妙理,只益戲論。」再多的道理方法,都是別人的,證得了一言半句,才是自己的。
從一邁向無量,就是在修行;完成了無量,就是修養。
好習慣,學問,技能,甚至陋習,也是從一到無量,熟能生巧,慢慢養成的。
要完成無量,固然困難和曠時費日;要從零完成到一,有時更難上加難和地久天長。「這點小善,於事何益?」「修行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那多難啊,我就死心繼續當凡夫吧。」
要成就無量,有時易如反掌,只要從零完成到一,以後就有如神助。「只是小惡,無所謂啦。」「偶而開緣、破例,無傷大雅啦。」有一就有二,一不做二不休,食髓知味,上癮了之後,不賭不嫖、不抽菸不喝酒、不吸毒,比死還難過。
古人警示我們:「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佛經則說:「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俗話也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善不做,連小善都沒有,那來的大善;小惡不斷的做,久而久之,就成大惡。
嫌累,不想拜《大懺悔文》,可以,那就不要造業。世上卻沒有不造業的眾生,既然都有業,再苦也要拜。不拜,連一遍都沒有,沒有一遍一遍的累積,那來的無量,又如何滅罪。
一個人要建立起好形象,是要由「無量」次的行善積德,或正面的良好印象所堆疊而成的。要破壞形象,只要有「一」次不良紀錄被抓包,就前功盡棄。
師父說:「一個人要想做什麼時,可以找一百個理由(無量個理由都找得出來);不想做什麼時,什麼理由也不要。」
一個人自己住,只有一個人的脾氣,想幹什麼都可以,不必溝通,更不用謙虛、包容和共識,很灑脫自在。
很多人住同一個常住(僧團、寺廟),所謂:「一種米養百樣人。」每個人的個性都不同,怎麼相處?不能說:「沒辦法,我就是這種個性。」那不是修行人。好像你們要和我相處,就必須遷就我,那我為什麼不先遷就別人?應該是一個人去遷就無量的人才對。否則,只好自住精舍或茅蓬了,僧團小廟容不下那麼大尊的菩薩。師父才說:「不要用自我意識去要求別人,要用修養去影響別人。」
師父又說:「一個人自己住精舍、茅蓬,無行可修。」無量種人在僧團一起修行,可以把稜角磨平,變得更加圓融無礙。自詡方正還不行,還有稜有角,會傷害別人;別人報復你,又反過來傷害了自己。所以師父說:當蓮花還不夠,蓮花要出汙泥才能不染。最好是當蓮藕,在塵不染塵,雖同流卻不合汙,裡面乾乾淨淨。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掌聲、榮耀,是經由無量的日夜,於寒窗下苦讀、鑽研而來,不可能無緣無故,一夕僥倖成名。這世上可能有僥倖,如果沒有真本事,光環絕對維持不久,就會被後浪淹沒。
發明大王,也是電燈的發明者愛迪生說:「成功,是一分的天才,再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他當初為了要尋找電燈燈芯的材料,嘗試了一千二百次都失敗,別人取笑他儘做些一無所獲的事情。他說:「怎麼會沒有收穫,我已經知道有一千二百種東西,不適合做電燈的燈芯了。」後來試驗了將近二千次才成功。只是一個電燈的燈芯,經歷了二千次的挫折,能不灰心失望嗎?灰心、失望,世上就沒有電燈的發明,而造福人類。成功,沒有僥倖,絕非偶然。
一頓飯,是由無量的米和菜組合而成,這當中,又是農夫用了多少的血汗換來的。所以古人說:「一衣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寸絲寸縷,恒念物力維艱。」李白也說:「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一個人在苦難的時候,粗茶淡飯就成了人間美味。若在逃難時,更是飢不擇食,晚上睡覺時,能找到稍許避風的地方,就心滿意足了。但是好日子過久了,擁有了無量的錢財之後,雖日食萬金,仍感歎「無下箸處」。所以俗話說:「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富不過三代。」又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有很多信徒問師父雲老禪師:「記憶力不好怎麼辦?」本意是希望師父能為他加持灌頂,或用什麼神通法力幫他開智慧,或指示他誦個什麼經、咒,可以讓記憶力變好。師父卻說:「只有不斷的重複再重複,死記。」師父又說:「加持只是加油打氣,給予你信心和勇氣,修行一切都要靠自己。」
最明顯的例子是〈楞嚴咒〉,很多人背不來。現在外面有聰明人,專門整理歸納出一套易於背誦的守則,結果還要多記那一套守則,反而弄巧成拙。不禁感歎現代的人,不願意下苦功,不想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只希望投機取巧,走捷徑,最好是一飛就衝上天。
古德曾說:「山中修行半年,塵世一日盡去。」又說:「道念若同於凡情,則成佛多時。」出家的生活,可能今生才過這麼一次,最多兩三次吧(至少我感覺自己是如此)。做世俗人,卻有無量次。道念薄弱得可憐。而凡情因多生累劫的熏習,再熟悉、習慣不過,力量就特別強大,如磁吸鐵,一碰就相應。所以才有這句警語的出現。如果道念也同於凡情,經過無量劫的熏習,非常的熟悉,再習慣不過,當然成佛有餘。
寫了一大堆,感覺還是太抽象,不易拿捏,好像與道不相應,與生死無關。再說得更具體一些,要如何完成一?唯有從戒定慧上力行實踐。否則,縱使我們這些凡夫,都具足多聞,滿腹經綸,平常雄辯滔滔,碰到像師父雲老禪師那樣的行家,則啞口無言,道不出一言半句。
以下是我多年來,聽聞師父DVD佛法教學的一些心得,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指教。
從迷信的依賴、祈求感應、保佑、加持,到開始修行(修正身口意的行為,有缺失把它改正過來),成為正信,就是完成第一個一,有進步了。
想成佛成菩薩,還只是理想、希望,不可能馬上成就。如果能先把人做好,就完成第二個一,更向前邁進了一步。人都做不好了,怎麼成佛成菩薩。
持戒,有犯的每一個機會,能做到不犯,都完成一。犯了錯,趕緊懺悔,檢討改進,使缺失越來越少,也是一。
修定,打坐參禪,蠻像回事,一不打坐就亂了。有亂的機會,能做到不亂,才是定。現實的行住坐臥,能否做到冷靜沉著,不慌不忙,按部就班,有條不紊。能,又是一。
從拜經、誦經,進步到看經、想經,就又完成了一。聽經聞法、深入經藏,完成每一個知識經驗,都是一。而知識經驗不只是為了增長多聞,或拿來教訓人家,而是能於現實生活中,展現出有饒益性的慧的力量,化解煩惱,顯現菩提。能,每顯現一次菩提,都完成了一。
慈悲喜捨不是口號,每付諸一次實際的行動,都是完成一。
從十信,十住,乃至十地、佛,分分勝進,步步高陞,每進步一個階位,都完成了一。
學佛的人,要勇於完成每一個一。光說不練,坐而言,從不起而行的人,最多只是研究佛學,不是學佛行人。
也不要輕視第一個一,和小小的一,一是萬行萬事的起頭,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至少已經打破零的僵局,開始行於菩提道上。一又是完成無量的基本單位,聚沙可以成塔,累積足夠的一,就是無量。有一句話很有道理,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俗諺又云:「簷前滴水,階石為穿。」都是說明無量是從一開始的。
無量不為多,距離也不遠,只要經年累月,持之以恒,下的功夫深,鐵杵自能磨成繡花針。溈山靈佑禪師也勉勵我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嫌多嫌遠,就會望而卻步,裹足不前。
無量在望了,不以為多,多者便成得少為足,「有智亦有得」,與《心經》大相違背。要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懸崖撒手,大死之後,方能大活。
但願學佛的行人,於道都能從一進步到無量;於業也能從無量清淨到一,甚至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