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公的教化
訪蓮缽法師.採訪組
法師因姐姐同事的影響,一日同行去古嚴禪寺,就此認識了千佛山。其實從小就有人拿佛經給她看,當時姐姐的同事要帶她去別的寺院時,她都沒興趣,當一提要去古嚴禪寺時,就一口答應了,也不知是為什麼?!
初到古嚴禪寺遇見了磐師父,磐師父介紹她看《雲水悠悠》,後來又看了《學佛之道》、《佛印月刊》,《雲水悠悠》對法師的幫助很大;不管是在家時或出家後,尤其是接工務時,書中所敘述的經歷過程,在她處理或面對事情時,給予她的體會和啟發,可以說是她的心靈導師。
當法師提到,師公與建築師談寺院的整體規劃及建設時,建築師曾問師公:「為何這麼辛苦願意幫助這些非親非故的僧眾?」師公說:「僧眾的父母將自己的子女交給我,跟我出家,他們也就是我的孩子,我必須給僧眾的父母一個交代,我必須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這也啟發了法師凡事盡心盡力。
法師提及在讀佛學院時,每次回去都會對父母親講院長(師公)說過的話,決定要出家時,父母親來寺院參觀時,師公穿著汗衫,正好走出佛學院與父母錯身而過,父母來回進出都沒認出那是師公,後來發現就是師公時,就點頭同意了;因為父母認為師公看來是個有修養及親切的老人,覺得是可信託的,因她的身體較差,父母擔心她的色身承受不了,鼓勵她要堅強面對出家後的生活。
法師是第三代“蓮”字輩,在她出家後的歲月中,提及師公對僧眾的教育,是透過事情來教導,覺得師公對戒律、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都非常清楚,師公曾說:「不要看言教,要看身教。」觀察師公的身教給她的感受是:「溫暖和親切」,不管對待任何人時,除了對大眾師「師子吼」的教育之外;她也觀察到師公在受供時,例如:有人供養他紅包時,不會有“理所當然”的態勢,總是謙虛的。他找僧眾做事時,也都用“商量”的口氣、隨緣的態度。例如:請僧眾做事,師公會問:是否有準備點心或茶水?很晚了,是否該休息了?師公讓她覺得:找人來做事,不是理所當然的,要懂得客氣待人,不是使用「權力」。提及師公觀察到她的個性,有時會因壓力出現焦慮時,會給她“機會教育”,引導她如何語言輕鬆,以免給他人及自己帶來壓力。例如:有一次,師公很輕鬆的對她說:「明天請建築師來商量一件事⋯⋯」。師公即使是說一句輕鬆的話語或玩笑話,也都是經過思惟,不會使人受傷害,而是啟發或提醒的。
當她得待在工地忙時,每每看到僧眾在客廳圍著師公說話問問題,無法參與時,也難免會心酸;雖然這十多年來,常常和師公在工地,即使能問,也都是問工地的問題,從來沒有問過佛法,師公也不會對她談佛法;所以,不要以為她有很多機會問有關佛法的問題,師公都是在對大眾師開示時才會談;可以說,法師從與老和尚的相處裡所體會的是──「如何把佛法帶入生活」。
當她自認為把某件事做得很好而“洋洋得意”時,師公會找機會修理她,但也是因為她願意受教。其實,只要我們有意願,師公願意盡量的幫助大家,這是他的一貫態度。他的洞察力是不著痕跡的,讓人以為他有神通;其實,是他對生活的用心,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一分一秒都不浪費的認真生活著,也因此,他也尊重別人的生命,更知道如何展現自己生命的意義。
聽說要採訪她,內心覺得很羞愧,法師覺得這十多年來與師公相處,卻每每錯失機會,當面錯過師公的教導與啟發,也沒有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惟,沒有好好思考理出師公所給的種種教導。不過,她說:「師公在我內心種下的菩提種子,我會好好的灌溉,使之長大茁壯。」也就是不斷覺察與返照,每一天在她休息前,必定檢討這一天的言行,以師公教的「學佛方程式」來察覺、返照。
訪蓮缽法師.採訪組
法師因姐姐同事的影響,一日同行去古嚴禪寺,就此認識了千佛山。其實從小就有人拿佛經給她看,當時姐姐的同事要帶她去別的寺院時,她都沒興趣,當一提要去古嚴禪寺時,就一口答應了,也不知是為什麼?!
初到古嚴禪寺遇見了磐師父,磐師父介紹她看《雲水悠悠》,後來又看了《學佛之道》、《佛印月刊》,《雲水悠悠》對法師的幫助很大;不管是在家時或出家後,尤其是接工務時,書中所敘述的經歷過程,在她處理或面對事情時,給予她的體會和啟發,可以說是她的心靈導師。
當法師提到,師公與建築師談寺院的整體規劃及建設時,建築師曾問師公:「為何這麼辛苦願意幫助這些非親非故的僧眾?」師公說:「僧眾的父母將自己的子女交給我,跟我出家,他們也就是我的孩子,我必須給僧眾的父母一個交代,我必須盡心盡力的去幫助他們。」這也啟發了法師凡事盡心盡力。
法師提及在讀佛學院時,每次回去都會對父母親講院長(師公)說過的話,決定要出家時,父母親來寺院參觀時,師公穿著汗衫,正好走出佛學院與父母錯身而過,父母來回進出都沒認出那是師公,後來發現就是師公時,就點頭同意了;因為父母認為師公看來是個有修養及親切的老人,覺得是可信託的,因她的身體較差,父母擔心她的色身承受不了,鼓勵她要堅強面對出家後的生活。
法師是第三代“蓮”字輩,在她出家後的歲月中,提及師公對僧眾的教育,是透過事情來教導,覺得師公對戒律、因緣法則與因果關係都非常清楚,師公曾說:「不要看言教,要看身教。」觀察師公的身教給她的感受是:「溫暖和親切」,不管對待任何人時,除了對大眾師「師子吼」的教育之外;她也觀察到師公在受供時,例如:有人供養他紅包時,不會有“理所當然”的態勢,總是謙虛的。他找僧眾做事時,也都用“商量”的口氣、隨緣的態度。例如:請僧眾做事,師公會問:是否有準備點心或茶水?很晚了,是否該休息了?師公讓她覺得:找人來做事,不是理所當然的,要懂得客氣待人,不是使用「權力」。提及師公觀察到她的個性,有時會因壓力出現焦慮時,會給她“機會教育”,引導她如何語言輕鬆,以免給他人及自己帶來壓力。例如:有一次,師公很輕鬆的對她說:「明天請建築師來商量一件事⋯⋯」。師公即使是說一句輕鬆的話語或玩笑話,也都是經過思惟,不會使人受傷害,而是啟發或提醒的。
當她得待在工地忙時,每每看到僧眾在客廳圍著師公說話問問題,無法參與時,也難免會心酸;雖然這十多年來,常常和師公在工地,即使能問,也都是問工地的問題,從來沒有問過佛法,師公也不會對她談佛法;所以,不要以為她有很多機會問有關佛法的問題,師公都是在對大眾師開示時才會談;可以說,法師從與老和尚的相處裡所體會的是──「如何把佛法帶入生活」。
當她自認為把某件事做得很好而“洋洋得意”時,師公會找機會修理她,但也是因為她願意受教。其實,只要我們有意願,師公願意盡量的幫助大家,這是他的一貫態度。他的洞察力是不著痕跡的,讓人以為他有神通;其實,是他對生活的用心,對自己生命的尊重,一分一秒都不浪費的認真生活著,也因此,他也尊重別人的生命,更知道如何展現自己生命的意義。
聽說要採訪她,內心覺得很羞愧,法師覺得這十多年來與師公相處,卻每每錯失機會,當面錯過師公的教導與啟發,也沒有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惟,沒有好好思考理出師公所給的種種教導。不過,她說:「師公在我內心種下的菩提種子,我會好好的灌溉,使之長大茁壯。」也就是不斷覺察與返照,每一天在她休息前,必定檢討這一天的言行,以師公教的「學佛方程式」來察覺、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