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禪師讓我敬佩的身教言教

老禪師讓我敬佩的身教言教

如 孟

       時光飛逝如梭,轉眼老禪師捨報圓寂已屆三載,憶起與老禪師的因緣,在未出家之前即已萌芽,因自覺才疏學淺,對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非常渴望能明瞭其中的堂奧,但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當時即勤誦《金剛經》,祈求佛陀慈悲加被,希望福德因緣具足,將來出家時,能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弘揚佛陀所講的道理方法。後來經朋友介紹,披剃於羅東的白蓮寺,因家師年歲已大,對淨土法門較相應,我只有持續勤誦《金剛經》,祈求佛陀加被能逢善知識,引導我入佛知見。有一天,在夢中,見到一位修頭陀行的老比丘,在一座高山上弘法,聞法者滿山滿谷。隔天家師收到第一期《千佛山雜誌》,上面刊登女子佛學院招生消息,家師語帶讚嘆告訴我,千佛山的上白下雲老禪師,是一位現頭陀相的苦行比丘,也是當代高僧。我求法心切,即懇求家師成全,家師慈悲應允。因此我來到了千佛山菩提寺報到,一入山門,即巧遇現頭陀相的老禪師,趕緊五體投地頂禮,內心之喜悅與震憾無法言喻。
  當佛學院開課時,老禪師即開示:「進入山門,一切放下,重新開始,老老實實的做個修學佛法的學子,尤其要注意,千佛山的家風:『不管人家對不對,自己一定要對;做對了,是應該的,做錯了,趕緊懺悔。』懺,是檢討;悔,是改過。懺悔,不是祈求佛菩薩的包容和寬恕所有的過犯就已心安理得;必須在懺悔之時,自心虔誠,發動真實的意念,生起懺悔之心。」上課的第三天,老禪師即為我們上靜坐止觀,老禪師說:靜坐就是
禪定的功夫,止觀就是怎樣去面對問題,化解問題,都有它的道理、方法。靜坐是基礎,學習察覺意念的變化,同時進行「止」、「觀」的學習。靜坐之後進入「止」,練習止於一念的功夫,抓住起心動念最強烈的一念,進行研究、分析、認識。再進一步進「觀」,從根塵到識智,深入察覺、返照,是思維逐步提昇的一種修養。止觀分二個層次五個步驟,止於一念;研究、分析、認識。觀照菩提:察覺、返照。靜坐止觀要點在於意念生
起時的掌控,當一個意念生起又消失,另外一個意念生起,又再消失,這種現象叫做變化現象。所以,作深入研究、分析,而獲得認識;從認識所得,務期與道相應,與生死有關。也就是不離於所止之一念,而後察覺到「我」,並進入自我返照,突破自我意識的藩籬,如此,才有機會發現菩提的道諦。聽到老禪師的開示,讓我浸潤在法喜中,當下非常相應與受用,進一步省思、察覺自己的不足與缺失,以期突破迷的障礙,步入覺的道路。
在二十幾年來,歷經無數逆境與人事問題,我皆運用老禪師教導的止觀法門,不斷的突破而豐富生活的歷練。
  老禪師又常常提起要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如何運用思想,發揮智慧?思想的發動就是一般所說的「起心動念」,心是每個自我內在的表現,念是相應於外面我們所看到、聽到人與事的種種問題,而產生的一個作用,念的本身能分別,會計較、執著,但是不能主宰,真正主宰的是「心」。學佛的人要修心養性,一定要把握於身、口、意,身跟口是外在的,人人都能感受到的,而意念的行為是內在的;因此,修行必須內外兼修,也就是身口意的修養行為。行為往往憑自我意識,或憑無始以來業的力量而發動的,因此,會有偏差、錯誤而造成傷害。所以人經常都是只照著自己的看法、思想去表現各自的行為,也因為這樣,很可能造成不是傷害了別人,就是傷害自己。談修行,是要修正身口意的行為,不要有所偏差而造成錯誤,也不要造成傷害,佛法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圓滿。什麼是運用思想呢?思想是要有內涵的,也就是運作自己擁有的知識經驗,去面對所處的人與事,然後去發揮智慧,化解問題。當然要化解問題,必須有智慧做後盾,就是我們平常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管是看經典或者研究經典,或者說從道理上面表現出其方法也好,要有了這一些過程,才能談得上運用思想,否則的話,我們所運用的思想,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往往都難免或多或少有其缺點。那如果依於佛陀所說的道理方法去做的話,就可以使我們的缺點愈來愈少。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只要我們好好的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在衝動的剎那,能夠止於一念,自我調適,而後觀照菩提,自然問題就化解了。
  在佛學院歷經四年多的熏習,老禪師耗盡心血,竭盡所能,以身教、言教、德行、修養,潛移默化著我們;老禪師的身教:「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
讓如孟在日常行止中,受益良多,時時刻刻皆以老禪師的身教,做為弟子的典範。而老禪師的言教,字字句句的叮嚀再叮嚀,希望我們將佛法於生活中落實,在環境中接受各種不同的磨練及學習,更是充實了我的心靈,改變了我的人生觀,時常為之深深的感動及感恩,今生影響與幫助我最為深遠的是老禪師,自己也與老禪師的理念非常相應,此生難得值遇善知識,因此決定歸宗,而於民國九十年九月二十二日舉行歸宗儀式,終於正式
成為千佛山的一份子。
  老禪師德高望重,智慧宏深,辯才無礙,其在佛法上有許多的心地發明,是殊勝難得、有修有證的大善知識。為了培養續佛慧命的弘法利生人才,盡形壽為教為法劬勞,他循著佛陀的腳步,身體力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希望佛法永住人間,不僅化佛陀的語言為人類說法,更以智慧之鑰,開啟眾生的迷惑,突破煩惱的心門,並舉不同領域範疇的例證,說明佛法不離世間法,必須從現實生活中去面對、認識,瞭解、體會,才有機會發現佛法,善巧引領我們深入佛法堂奧,點燃眾生智慧之燈,幫助學子破迷啟悟,建立穩固的修行基礎。老禪師一向秉持清淨、莊嚴、淡泊、犧牲奉獻、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教為眾生,九十七年的娑婆示現,雖然老禪師已離我們而去,但是他的精神與法身慧命却永遠與我們同在;如孟何其有幸!今生得以親近依止禪密成就的一代宗師,而師恩浩蕩,如孟願克紹箕裘,願秉持老禪師的悲願──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讓正法久住,綿延傳遞,以報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