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故事---懷念生命中永遠的恩師

成長的故事---懷念生命中永遠的恩師

淨 意



       自幼家庭環境較為拮据的我,對於同學、朋友們享有優渥的物質生活,一直感到羨慕。尤其到高中、大學住校時,感受更深刻。當同學們每個月享有家裡所供給充裕的零用錢,作為生活上的花費及享受時,自己卻得為了相當有限的生活費勒緊褲帶,盤算著每一餐只能花多少錢才不會超支;而寒暑假更得盡力爭取打工的機會,才能補貼一點生活的開銷。

  出身自南部鄉下一個僻靜村落的我,生性害羞、怯懦、寡言,很難和別人聊得開,參與聚會時,常想找個地洞躲起來,不知該如何自處。偏偏這麼害羞的人,大學時卻選了最不適合的大眾傳播學系,而且是面對各種話題都要能侃侃而談的組別,面對全班五、六十個活潑、開放的同學,自己顯得分外格格不入,不管製作專題,或學習操作儀器上,自己各方面的學習表現和同學們相較起來,是天差地遠。或許是內向、害羞的個性及緩慢的思考能力,讓自己愈來愈自卑而不快樂,就在畢業的前夕,我已經感覺前程茫茫!

  畢業之後,進入社會工作時,才是生命中真正承受巨痛的開始。那時,家裡遭逢巨變,慈愛的父親因病離我們遠去,生命中頓失依怙,真教人情何以堪!送走父親時,覺得自己的生命彷彿也到了盡頭,不知該如何走下去!但在一片黑暗之際,老天爺卻為我留了一線生機,讓我處在生命的谷底之時,能在千佛山的慈悲道場中,接受佛法的熏陶,溫潤身心,慢慢重拾起面對生命的勇氣。

  多年來在工作上一直不甚順遂,許多磨難與考驗接踵而至,天生思考反應緩慢的我,除了要面對工作上所須具備的能力要求之外,更要適應及處理現實的人際關係;過去,自己常因不知如何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而深懷恐懼,身心常處在不安與壓力下,更顯得鬱鬱寡歡!曾經,我為了過多的苦難遭遇而怨天尤人,因為,不管我在工作上盡了多大的努力,或者布施行善,好運似乎不曾降臨我身上,反而災厄依舊。

  但古德曾有一句名言「皇天不負苦心人」,當自己厄運不斷時,我仍有幸能親近千佛山道場,聽聞佛法的道理、參與共修,並投入義工的行列。在工作上不順遂的我,卻在從事義工工作的領域中,發現人生的另一片天空;尤其每每擔任義工時,不經意的在道場中遇見慈悲、智慧的長者上白下雲老禪師,心裡就會莫名的高興良久,在工作中所存留的鬱悶之氣,彷彿一下子不翼而飛!老和尚的身影似乎在默默之中鼓勵著我,要樂行菩薩道、樂學智慧行,真是我生命中永遠的恩師啊!

       從義工的付出當中,我漸漸體會到生命的充實感,不再感到一無是處。從老和尚的教導中,使我瞭解要以無相布施的精神行菩薩道,即布施功德不做功德想,不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面對生命中的困境,要能心存和樂氣,念起無怨尤去接受,因為業是自作自受的,業要受報之後才能消業,在承受的當下要能歡喜承受,才不會依業再造業。從他老人家如佛菩薩般的智慧涵養中,自己得到許多啟發,深深體會並能夠學習佛陀的道理方法,邁入修行之道,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啊!  

       這份珍貴的幸福使我走出心中的自卑感,生命更增添光彩。過去,因為經濟環境困窘,工作上的表現不出色,而使自己生活在自卑感中;但是,現在我學會以坦然的態度面對這段生命的過程。《佛說三世因果經》中提到此偈「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從佛經中的道理,使我明白今生所遭遇的一切蹇困不順遂,多是源於過去世的慳吝不施,未與人結善緣;而駑鈍之資多因不明道理、不修集智慧。

       因此,今世能有幸親近千佛山道場,熏習佛法,更應把握與學習,並盡心護持道場。老和尚所留下來的許多智慧法語,更值得我們好好去研究與學習其中的珍貴道理,就如其中一句──「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若能於生活中篤行踐履此理,相信生命將寫下不一樣的史頁,也將不枉來世上走一遭!